8月15日,由北京戲劇家協會、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朝陽團區委主辦的第九屆“金刺猬”大學生戲劇節在京落幕。第九屆大學生戲劇節首次將“金刺猬”作為自己的標識。“金刺猬”,是對于大學生戲劇的一項特殊獎勵,更是一種誠懇的鼓勵——鼓勵那些在舞臺上的年輕人用自己的銳利觸角,觸碰這個社會的敏感神經。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學生戲劇節的相關情況,本報記者日前對大學生戲劇節的執行總監——北京戲劇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楊乾武進行了專訪。
記者:2009年的“大戲節”第一次辦得更像個節日,涉及到戲劇、音樂、舞蹈、美術、詩歌等眾多門類,今年的“大戲節”是不是沿用了去年的模式?
楊乾武:今年也保持了這種模式。今年有一個中央民族大學的《驚夢》就包含昆曲元素。發現戲曲作品我們會很高興,因為大學生要做戲曲太困難了,但他們如果能夠在創作和表演過程中運用傳統文化資源,運用戲曲藝術的手段和資源的話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記者:我們了解到為了防止“大戲節”功利化,從第四屆“大戲節”開始取消了評獎。但是從去年開始又設立了“金刺猬”獎,為什么現在又恢復評獎這種模式呢?
楊乾武:大學生戲劇節提倡并強調的就是大學生自己的興趣、理想和熱情,而不是它的“功利性”,當初是我反對評獎而把它拿掉的。但是現在不評獎又會影響到人的積極性,失去激勵作用。但是我們從去年開始設立的“金刺猬”獎有它的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我們只有這么一個獎,拿到“金刺猬”的劇社肯定是非常驕傲的。
記者:您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金刺猬”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嗎?
楊乾武:“金”只是一個修飾,聽起來很響亮,主要是“刺猬”。年輕人,需要有棱角,需要有思想,帶一點刺沒關系,用他們的刺去刺痛一些敏感的地帶才是年輕人應該做的事情。保守僵化是非常扼殺創造力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促進文化的創造和發展。“金刺猬”的這種寓意滲透到了評獎的過程中,我們就是希望大家去突破,提倡大家關注現實,解放思想。這個主題肯定會一直延續下去。
記者:您曾針對演出市場的高票價現象提出批評,認為現在老百姓買票看戲是“超錢”消費,“大戲節”的超低票價是不是對這種“超錢”消費的一種抵制?
楊乾武:我不反對賣票,觀眾需要尊重勞動,尊重劇場消費,因為完全免費在文化消費當中會導致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蹭”。別人的藝術首先是一種勞動,你不能白吃白蹭別人的勞動吧?我們的贈票活動也破壞文化市場。其實最佳的文化消費市場就是讓不同階層的人都消費得起,沒有負擔,大家都能買票進劇場,這會創造一個良性循環。我們社會的整個文化消費是“超錢”的,這是社會的弊病,絕大多數中國人現在是低收入,高消費,特別是文化消費。所以“大戲節”采取了超低票價的方式,讓更多人前來觀劇。
記者:您曾經提到校園戲劇的主要力量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外省市的戲劇水平仍然還很稚嫩,那么外省市的校園戲劇目前是什么樣的水平?
楊乾武:專業化的戲劇活動,主要還是集中在北京、上海,緊隨其后的是深圳和廣州,其他地方的戲劇活動還是比較弱。但是大學生戲劇早就不局限于這幾個城市了,武漢、成都、沈陽甚至貴州、云南等偏僻一些的省份也都發展起來了。雖然外省市的水平相對弱一些,但是我們明顯發現,今年大學生戲劇節的展演劇目中,表、導演水平都獲得了大幅度提高。我們大學生戲劇節的初衷就是推廣戲劇文化,需要照顧邊遠地區,每次“大戲節”都會有相關的講座,我們同時還會贈送給各劇社有學習參考價值的戲劇錄像(比如北京人藝的一些戲劇錄像),這樣就有助于各劇社發現自己的不足,從中學習并不斷改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