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泥土的夢幻、帶著夸張的筆墨、帶著絢麗的色彩,他們一路歡歌而來”——浙江當地手機報的一條信息,與浙江美術館正在展出的著名畫家吳冠中捐贈作品展一墻之隔就是來自全國各地農民畫家的代表作品。中國美協副主席許江夸贊擅長漁民畫的農民畫家徐仲芳畫得大氣、自由、有創造力,徐仲芳回答,“你是畫向日葵的,你還寫文章,我也看過”。
當代中國農民畫產生自上世紀50年代,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國各地農民畫發展呈現出蓬勃生機,逐漸形成了一支規模龐大的創作隊伍,并于各地陸續出現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民畫鄉。
農民畫家用絢麗的色彩描繪新時期、新農村、新變化,描繪多姿多彩的生活,展現了新時期下農村農民文明和諧的新氣象。然而,農民畫長期處于主流美術的邊緣地位,農民及農民畫始終在“觀看”與“凝視”中不斷被闡釋與解讀。這點從本次展覽中的重要一部分,“時代畫農民——新中國農民題材美術作品展”中得到鮮明體現。對個體人物的塑造,對時代典型的描繪往往是專業畫家表現農民生活與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而作為主體——農民在表現自己生活與精神追求時,往往是整體而非個體、直觀而非理性的,這恰恰證明了當代農民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從農民畫產生至今,它就在維系著一種最為純樸與理想的關系,即藝術與土地天然的聯系,而如何呵護保持這種關系是新時期農民畫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產業化是農民畫的康莊大道
雖然中國美術界對用“農民畫”還是“現代民間繪畫”來描述農民繪畫更準確還存在爭論,但農民畫注重對農村生產、生活場景的描繪,色彩艷麗、構圖飽滿的畫面特點以及迥異于都市生活的鄉村情調都使其區別于主流的中國美術創作。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這些帶有淳樸民風的鄉村畫作,引起了眾多都市收藏愛好者和不少海外藏家及藝術機構的興趣,一些農民畫甚至漂洋過海,成為當地出口創匯的一個新路徑。不少地方政府更是下大力氣,為農民開辦工作室,請專業美術教師指導創作,建設農民繪畫專業展示場所等,努力將農民畫打造成一張特色鮮明的當地文化名片。很顯然,農民畫在很多人眼中不僅是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在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繁榮農村經濟上起到的示范作用。
據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吳長江介紹,中國美協為了貫徹落實中宣部指示精神,根據中國文聯“聚焦新農村、文藝為農民”的活動安排,從2009年3月到11月,歷時8個多月對全國農民畫發展狀況展開全面調研。從調研情況看,對于產業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河南民權王公莊、嘉興秀洲的農民畫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示,即可否有一條可復制的產業化模式?
據長期關注農民畫的中國美協原秘書長李榮海介紹,河南民權以畫虎聞名,民權的農民畫家充分挖掘老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辟邪、吉祥之意,并結合互聯網實現了網上營銷。據他了解,曾有客戶一次性定購10張丈二匹大畫,雖然每張的價格不高,只有兩萬元,但10張算下來就是20萬元,已然是個不小的數目。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于今年2月下旬到河南民權王公莊調研時發現,擁有“全國文化產業(美術)示范基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多項稱號的王公莊村有1300多人,其中700多人是靠畫虎致富的。在這里,夫妻畫家、父子畫家、姐妹畫家,甚至三代同堂的畫家比比皆是。一個村帶動了河南、山東兩省周邊數千農民從事畫虎,常年學畫的學生就有四五百人。2009年,僅王公莊村就銷售了6萬多幅畫,產值達到3200萬元,30%的“老虎”銷售到亞歐國家和港澳臺地區�!耙粡埉嬍€糧,騎著老虎奔小康”已成為當地的真實寫照。
與河南民權王公莊類似,嘉興秀洲也逐步摸索出一條自己的農民畫產業化道路。肇始于1983年的秀洲農民畫,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全區農民畫作者骨干120多名,鎮級農民畫創作基地6個,后備人才基地26個,并在2009年成立繆惠新、張金泉、陳衛東、錢勝榮4個農民畫家帶頭人工作室。與此同時,走向全國,走出國門成為秀洲農民畫的發展方向,并已在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13個國家舉辦展覽,有近3000幅作品在海外展出,文化交流的名片成為秀洲農民畫開拓出的一條新路。從以上兩個產業化發展較好的農民畫發展地區來看,政府的大力扶植,良好的群眾基礎,以及相對成熟的產業模式是其成功的三大法寶�?蓡栴}隨之而來:如果說農民畫可以作為一項產業來大力發展,是否存在一種可以復制或移植的產業模式呢?農民畫產業化確實可能成為一條康莊大道,而根據現在農民畫發展趨勢來看,產業化應是未來發展方向。但產業化必然要面臨市場,市場的規則與農民畫天然的土地聯系是否存在矛盾,如何在利益面前保持農民畫的原創性,或許是在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話題。
農民畫需要如何來引導
“我們生活還比較貧困,我們渴望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也希望得到專家的指導,寫生在創作是重要的”。浙江農民畫家毛老虎用樸素的話語告訴我們他現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寫生”這個看起來很平常的術語,被一個農民畫家脫口而出,讓許江覺得有點“意外”。在面對農民畫是否需要引導的問題上,他表示謹慎:“很多農民畫來自邊遠地區,或許也正因為這樣,農民畫的原創性才讓我們感動。我們應該明白,農民畫是始終活在民間的。”
農民畫作為一種群眾文化,長期以來與傳統的國、油、版、雕等造型藝術生長土壤迥異,這也注定了我們觀看和評價農民畫作品時的差異性。有專家擔心如果真正走向市場,讓市場選擇畫家與作品,批量與重復勞動是否會斷送農民畫的原創性?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夏潮在談到自己參與農民畫調研后感到,農民畫確實需要適時審慎的引導。而在這個過程中,對于美術家而言,在與農民畫家的交談與接觸中,也可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這種創作互動,更有利于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
參與本次“來自畫鄉的報告——全國農民繪畫文獻展”前期調研與策展工作的陳永怡表示,輔導員在農民畫創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輔導員的素質、眼界與專業水平直接影響了那個地區的農民畫發展方向,而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輔導員人才缺乏與能力提高問題。
此外,同樣令人擔心的是,邊遠地區的農民畫正在消亡,青海、新疆等地的農民畫現狀還需要世界進一步了解。引導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和認識他們,由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和中國美協聯合編撰結集出版的《中國農民繪畫調研匯編》,走出了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全程參與農民畫調研的中國美協組聯部主任馬新林表示,對農民畫的長期關注是中國美協義不容辭的任務,農民繪畫應該在中國美術的殿堂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但如何通過專業的引導,提高農民畫家繪畫技巧而又不失其本真面貌,確實需要群策群力,我們希望充分調動專家學者與農民畫家的積極性,共同找出解決之道。
“我做過雜工,洗船、搬貨物我都干過,閑下來我就畫畫,我的所有作品都和我的生活相關�!睆纳鲜兰o80年代開始從事農民畫創作的徐仲芳如是說。至今他依然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與土地和漁民生活緊密維系,即使在他的作品小有名氣后依然充滿想象力與創造力。另一方面,迫于經濟以及地方重視程度不夠等諸多原因,一些地區的農民畫在參加本次展覽評選時,只能拿出上世紀90年代的作品,也從側面展示了目前農民畫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市場永遠是一把雙刃劍,農民以及農民畫在面對其沖擊時,顯得尤為突出——沒有收入,有多少人能堅持創作?有了收入,又有多少能維系樸素情感而不被市場所左右?沒有指導,他們的作品稚拙簡樸但局限明顯,難以完滿表達心中所想,得到專家指導,造型色彩能力得到提升,但標準變化與視野拓寬還會讓他們的作品保持鄉土氣息并能自由發揮想象力嗎?
當我們真正認識并走進農民畫時,才發現其未來發展充滿了悖論。但不管怎么樣,如果我們堅持認為產業化是農民畫發展的康莊大道,認為專業的引導對農民畫大有裨益的話,有一點我們要必須堅守的:保留農民畫家與土地、周圍生活的質樸簡單聯系,這是農民畫的精髓、也是農民畫存在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