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來,內蒙古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文化藝術事業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十六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建設,及時做出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戰略決策。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相繼制定了《關于支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綱要》等一系列推進民族文化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對民族文化發展的科學指導和扶持。2005年,自治區黨委、政府進一步推進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全面實施“九個一批”建設工程,即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創作生產一批文化精品、開發一批文化人才、搶救保護一批文化遺產、建設一批文化基礎設施、樹立一批文藝團體、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鄉、建成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產業集團,為民族文化大區建設提出具體目標與要求。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政府投入不斷加大,民間投資不斷積聚,開始形成多渠道投入、多元化發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內蒙古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區特點的文化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草原文化研究形成一定規模和影響,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措施有力,文化精品和品牌享譽全國,文化名人不斷涌現,文化設施不斷健全,文化市場持續繁榮,文化產業蒸蒸日上,民族文化建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態勢。
以創新科學理論指導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實踐、加強內蒙古民族文化研究、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是內蒙古民族文化大區建設中的顯著特點。自治區的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從一開始就建立在對草原文化的研究和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豐富、創新基礎之上,使建設民族文化的實踐活動煥發勃勃生機。2004年,自治區啟動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大學術和文化建設工程,2008年,批準設立了“草原文化研究基地”、“內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紅山文化暨契丹遼文化研究基地”等7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的理論構架已經形成。以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為基地實施的“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推出了一大批創新性研究成果,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三大主源之一和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點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學術界的廣泛認可。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核心理念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草原文化成為了自治區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豐富的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內蒙古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的重要人文資源和民族文化遺產。近年來,自治區按照文博事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多元投資,重點建設”的發展思路,通過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以內蒙古博物院為龍頭,盟市博物館為骨干,重點旗縣博物館為基礎,以民間收藏和企業投資為補充的各地方、各行業和各種所有制博物館協調發展的博物館體系。全區現有35座博物館,擁有館藏文物50萬件(套),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總數達1.5萬余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3處,旗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0余處,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9處,國家一級文物達1522件。
2005年,自治區設立“草原文化遺產保護日”(9月6日),在全國率先組織實施文化遺產保護日活動。還先后組織實施了“內蒙古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數據庫”、“蒙古語語料庫建設”和出版蒙古文《中華大藏經》等文化遺產保護和搶救項目;啟動全區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蒙古族服飾藝術項目試點工作已經完成。中國和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開創了不同國家、跨境民族、同質文化聯合申報的成功范例。目前內蒙古正在積極申報呼麥、元上都游牧文化區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中蒙兩國聯合啟動了聯合保護長調10年行動計劃;自治區申報的長調、呼麥、馬頭琴、那達慕、搏克、曲棍球等8大類、17個項目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10位民族民間藝術家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7年,自治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度,相繼批準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內蒙古緊緊依托草原文化資源優勢,大力實施文化精品工程,著力扶持精神產品的創作生產和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一大批文化精品脫穎而出,成為內蒙古草原名片,走出草原、走向世界。《天邊》《我和草原有個約定》《呼倫貝爾大草原》《陪你一起看草原》等草原歌曲唱響海內外;電影《季風中的馬》、電視劇《東歸英雄》、蒙古音樂劇《草原傳奇》、大型蒙古劇《滿都海斯琴》、大型蒙古風情劇《鄂爾多斯婚禮》、民族舞劇《草原記憶》等一大批優秀民族歌舞和影視作品享譽海內外。青年無伴奏合唱團代表國家和自治區出訪演出,先后在國外演出140余場,多次獲得國際大獎,悉尼歌劇院、維也納音樂廳、西班牙大教堂、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德國市政音樂廳、英國倫敦卡杜甘音樂廳等地都留下了他們美妙的歌聲,在國際上產生了積極而熱烈的反響,獲得很高的贊譽;呼倫貝爾市打造的“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演出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效應,被列為2008年香港世界兒童合唱節首場演出節目;千人馬頭琴齊奏則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近年來,內蒙古先后有300多項優秀劇(節)目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文華新劇目獎”、第六屆全國雜技節金獅獎、中國(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大獎、中國舞蹈荷花獎等國家大獎和內蒙古文學創作“索龍嘎”獎、藝術創作“薩日納”獎。2009年,內蒙古舞協報送的作品獲得中國舞蹈荷花獎三金、一銀、一銅和第五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專業群舞銀獎,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近來,內蒙古又推出內蒙古文化藝術長廊建設計劃,以內蒙古草原文明歷程為主線,以弘揚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為主旨,以深入展現內蒙古歷史文化風貌和改革開放時代精神為重點,組織美術、書法、攝影、音樂、舞蹈等藝術工作者,深入挖掘開發民族文化藝術資源,把握內涵,梳理脈絡,明確傳承關系,確認典型形態和代表作品,推出與內蒙古歷史文化和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文化藝術精品和傳世之作。
加快人才培養速度,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專業門類齊全、富有活力和創作激情的文化人才隊伍,是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迫切需要。“十五”以來,自治區高度重視文化人才培養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先后制定了《2001年—2010年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實施了“四個一批”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各盟市和區直宣傳文化部門普遍加大了人才的培養工作力度。通過在民族文化大區建設重點項目和重大文化活動的實踐中大膽起用和鍛煉中青年人才,采取委托培養、定向培養及業務合作,舉辦業務培訓班、組織創作考察、到文化發達地區掛職、交流等多種形式,努力提高在職專業人員的思想和業務水平,文化隊伍建設成效顯著,涌現出一批全國知名的優秀文藝人才。其中有金雞獎、百花獎、梅花獎、荷花獎、駿馬獎等全國大獎獲得者以及為數可觀的作家、藝術家、哲學社會科學家、出版家,名編輯、名記者、名主持人、名播音員、名導演、名制作及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人才。如:德德瑪、騰格爾、斯琴高娃、塞夫、麥麗絲、王新民、康洪雷等一批草原名人在全國影視和文藝界享有盛譽。
內蒙古十分注重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和節慶活動,將其作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和打造文化品牌的平臺。從2004年開始,內蒙古連續6年舉辦草原文化節,極大地擴大了內蒙古草原文化在全國、全區的影響,為廣大群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食糧。2009年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內蒙古國際草原文化節以“弘揚草原文化,展示文藝精品,推動文化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活動主題,在為期7天的活動中,先后舉辦了蒙古族文化與草原文化主題論壇,以及草原文化與文學藝術、民族電影、考古分論壇,推進了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從全區申報的26個劇目中篩選出6臺優秀劇目進行展演;推出140余件草原文物精品和1500多種5000多冊優秀圖書音像制品進行展覽;挖掘、整理并推出全區各地域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風格的長調曲目21首;開展民族電影展映周活動;邀請全國各地演出公司200多人、重點推薦自治區32個優秀劇目進行演出交易洽談,加強了草原文化的對外交流。閉幕式上,自治區黨委、政府授予了60多年來為我區做出突出貢獻的文學藝術家“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杰出貢獻獎”,60位老藝術家獲此殊榮。在草原文化節這個旗幟下,內蒙古的12個地區市盟,紛紛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呼和浩特以昭君出塞為題材,連續舉辦10屆昭君文化節,成為中國十大文化節慶活動之一。在鄂爾多斯,拜謁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體驗蒙古族祭祀文化,觀賞鄂爾多斯歌舞,已成為前來內蒙古觀光的人們必選的內容。特別是歌舞劇《鄂爾多斯婚禮》,集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宮廷文化、民俗文化、禮儀文化和服飾文化之大成,成為展示鄂爾多斯之美的世界性文化品牌。呼倫貝爾市打造出兒童合唱《五彩傳說》、原生態民族歌舞詩《天邊》、話劇《拓跋鮮卑》、草原實景演出《天驕成吉思汗》、蒙古古樂演奏《蒙兀室韋》等5張文化名片,使中國最美草原更加神韻獨具。建市只有30年的礦區城市烏海市,盡管缺乏歷史文化積淀,但他們以書畫為美,在中小學大力普及書畫藝術,中國書法城已經成為他們的城市品牌。
文化體制改革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決策。2004年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自上而下成立領導工作機構,先后出臺了《內蒙古黨委、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若干政策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效。目前,一批大型的文化產業集團相繼成立,如內蒙古新華發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日報傳媒集團、內蒙古廣播電視信息網絡有限公司、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電影集團等等。自治區直屬59家文化事業單位已有43家進行了內部機制改革,活力得到明顯增強。
近年來,自治區加強對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指導,努力構建文化旅游、文藝演出、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博會展等重點文化產業體系,文化產業已成為內蒙古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之一,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區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十五”期間旅游文化產業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3.06%增加到2006年的5.82%。呼和浩特和鄂爾多斯榮獲“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內蒙古正藍旗風景區(元上都遺址)和內蒙古查干蘇魯德旅游區獲得“2006全國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內蒙古旅游熱已在全國興起。2006年,東聯集團成吉思汗陵旅游區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二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07年,北方新報社、昭君博物院、內蒙古新華發行集團、赤峰力王工藝品有限公司、內蒙古響沙灣有限公司、包頭綠色動力網吧連鎖等10家文化企業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內蒙古自治區首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08年,包頭樂園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隨著自治區經濟的迅猛發展和財政實力的迅速增強,以內蒙古博物院和內蒙古烏蘭恰特為代表的一批規模大、功能全的標志性文化設施已經建成。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內蒙古展覽館已成為自治區最具活力的文化會展場所。各盟市、旗縣區也相繼建成了一批重點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紅山先民聚落園、錫林浩特蒙元文化城、大盛魁文化產業園區、鄂爾多斯文化產業園區、元上都文化產業園區等一批重點文化產業工程也正在籌劃建設中。目前,全區12個盟市、101個旗縣、市(區)都至少有一座圖書館、一座文化館,848個蘇木鄉鎮建有文化站,70%的嘎查村建有綜合文化活動室,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區的四級群眾文化網絡。2008年3月,內蒙古博物院、烏蘭夫紀念館免費開放,其他盟市旗縣博物院、博物館等76個文化場館先后免費開放。截至目前,僅內蒙古博物院就累計接待參觀者140多萬人次。此外,全區共有盟市級以上電臺13座,電視臺14座,旗縣及廣播電視臺76座。廣播、電視節目都達到119套,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2.98%和91.44%,有線電視入戶率超過30%。近幾年,通過大力實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和“無線覆蓋工程”,廣播電視節目信號質量明顯改善,覆蓋率大幅度提高。
2010年,內蒙古又全面啟動了文化資源普查工作,將對歷史文化、民族語言文字、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景觀文化、文學藝術、文化人才、動漫業等19個文化資源類別進行全面普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首次通過普查形式對民族文化進行系統的摸底、梳理和保護開發。為此,內蒙古成立了文化資源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在全區范圍內開展5項普查工作:一是建立文化資源名錄,明確文化資源類別、形態和總量;二是建立文化資源項目庫,明確主要文化資源的蘊藏情況、流布地域、傳承范圍和衍變情況,確定需要重點保護和開發的文化資源項目;三是在建立文化資源名錄和項目庫的基礎上,建立大型完整的文化資源數據庫;四是提出專題的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的對策建議;五是對瀕危項目可采取搶救性數據采集工作,推動普查與搶救同步實施。此項工作的開展,必將對內蒙古文化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總之,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10年以來,內蒙古的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都進入了快行道,創下了許多全國第一。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內蒙古這艘巨輪,必將乘風破浪,直達滄海。
(巴特爾 內蒙古文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