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世博會試運營首日的演出有哪些?
能答出《家園·印象上鋼》這一劇名的,肯定都去過世博園區的寶鋼大舞臺;更有消息靈通人士,會說出它的身世:原上鋼三廠特鋼車間。
小小舞臺展現百年巨變
2010上海世博會園區的建設,曾經讓浦東上鋼新村街道的4065戶居民搬離了家園。而今,他們不光能夠率先目睹熟悉的土地上那一座座風格各異的場館,還能以“世博園原住民”的身份,為來自全世界的觀眾奉上一場別具一格的歡迎盛典——大型原生態情境劇《家園·印象上鋼》。
300余位來自上鋼社區江畔馨風藝術團的鋼鼓打擊樂隊、合唱隊、舞蹈隊、腰鼓隊、健身隊、拳操隊、戲曲隊、劇社的上鋼社區居民和原上鋼三廠的工人們,在上海文藝家顧堅核、龔孝雄、胡嘉祿等組成的專業創作團隊的指導下,經過4個多月的刻苦訓練,在世博園寶鋼大舞臺呈現了這臺以上鋼人的百年變化彰顯上鋼人開拓精神和奉獻情懷的原生態情境劇。《家園·印象上鋼》全劇共分6幕。《序幕:泊夢后灘》噴薄著先輩在浦東后灘落地生根的宣言;《一幕:太陽顏色》謳歌了火紅創業年代上鋼人建設家園的奮斗精神;《二幕:弄堂派對》重現了工人新村特有的鄰里情深;《三幕:風雨同行》讓觀眾感受到了社區大家庭同舟共濟的濃濃溫情;《四幕:幸福家園》成為了上鋼現代幸福家園的真實寫照;《尾聲: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更是以燈的世界和溫馨的歌聲凸顯了世博會主題和上鋼人的熱情。
文聯是聯系文藝家與群眾的橋梁
18位灰衣女子,她們在風雨中潛行,無序地尋找著自己的空間,一些人發生了肢體的碰撞,一些人在雨中跌倒,一些人跨越了倒地人的身體,一些人在雨中不敢前行,在光束里打轉……所有的造型突然都凝固了……《風雨同行》中的場景,表達的是上鋼人在歷史轉型期所經歷的猶豫、彷徨和陣痛,這一段象征意味頗濃的現代舞蹈,曾讓主創頗費心力。
而這只是創作初期的諸多試驗、策劃中的一部分。“為了這個情境劇,主創人員花了兩年時間打磨創意策劃和劇本寫作,光劇本就改了13稿;上海文聯藝術團今年除了去嘉定慰問世博會安保人員演出外,所有時間都用在這個節目上;為了寫一段4分鐘的廢舊鋼鐵打擊樂《鋼趣》,我們到浙江一個大型鋼廠聽音,拉回兩噸廢鋼,作曲張旭儒一個一個采音,單為了這段交響樂風格的曲子就花了17天時間。”本劇制作人、上海文聯藝術團副團長顧堅核表示,“專業指導+群眾演出”的創作模式對上海文聯藝術團而言是新鮮嘗試,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水平的降低。“在4個月的排練過程中,我們每天從早上8點半到下午4點半排練,大家都很認真。但來自社區的群眾演員畢竟不同于院團的專業人士。很多專業演員練一遍就過的動作,他們可能需要導演重復講解和示范。我跟主創說,對待群眾演員,在藝術上要嚴格要求,在生活上要體貼照顧。”
顧堅核指導的成果,在演出結束后演職人員充滿熱情的話語中可見一斑。“導演們對我們都很有耐心,雖然我們已練了七八年太極拳,但在舞臺上演出還是不一樣的。編導將第四幕開場表演的太極拳造型做了一定改動,對應的舞臺效果更美;而且樂曲是古箏,配合悠揚的樂曲,我們也陶醉其中,打出太極拳的氣勢,更能表現春日晨練的美好情景。”表演太極《雨過天晴》的上鋼居民湯秀英說。“上海文聯藝術團的老師們真是辛苦,他們教我們這些群眾演員真像是“秀才遇到兵”,不過有他們的幫助,我們就更有自信了。”在劇中表演《鋼的記憶》、水桶舞等的胡鴻祥如是說。
專業演出力量與群眾藝術資源的結合,也是上海文聯所指導的藝術團與上鋼新村在世博語境中聯手進行的一次新鮮嘗試。
“文聯就是個橋梁。橋的這一頭是文藝家們創作作品的需求,橋的那一頭是老百姓文藝生活的需求。”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本劇藝術顧問楊益萍這樣表示。“上海文聯一直在提倡惠民文化,如何惠民,離不開文聯自身擁有的優勢。文聯成立了藝術團、上海文藝培訓指導中心,它們是對如何把文化惠民做大做強的一個探索。它也給了藝術家們施展十八般武藝的新天地,藝術家們不僅在這里找到了各類普及藝術講座的講臺,還找到了演出的舞臺以及作品展示的展臺。以《家園·印象上鋼》為例,里面很多演員的表演,就得益于電影演員梁波羅在江畔劇社定期開講的表演課程。”上海文聯黨組副書記、本劇藝術顧問何麟則說,上鋼社區和上海文聯藝術團等幾家單位聯手打造的這臺群文大戲,為專業文藝工作者獲取鮮活素材和豐富靈感、繁榮群眾文藝創作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為滿足群眾多樣性文化需求、豐富社區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培養社區文藝新人做出了巨大貢獻。
首場演出結束后,顧堅核把第三幕、第四幕的演員留了下來。“說實話,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滿意,有些東西還是要動。”
情真意切演繹家園
隨著回聲陣陣,爺爺和小男孩在漁船上一坐一站,爺爺提著飽經風雨的斑駁漁燈,傳到男孩手中,小男孩提起燈,唱起了心中的歌:
浦江邊有夢想,
有夢就有愛,
有愛才有家,
有家就有情,
……
于社區藝術團體,他們在一個“家園”;于世博盛會,這300余位9歲到75歲的四代社區群眾更是擁有一個共同的“家園”。“我對世博會原本有些旁觀心態的,但后來通過社區口琴隊來到這個劇目中,感覺和世博會離得很近了,一想到中國人150年才有這么一次在家門口看世博會的機會,參與世博就非常高興,能進世博園演出,可以說這是我一生中最高興的時候。”出演“爺爺”的孫德昌今年75歲了,劇目首演他取消了去醫院看病的計劃。他說:“很少有人能有這樣的機會接觸世博,我們都非常投入。”
這不只是孫德昌一個人的感覺。“上鋼街道20%的人都是老人,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世博會給了我們一個最好的平臺。”演員陸月鳳說。“能夠在世博舞臺上展現自己的風采,是一生一次、百年一遇的自豪事。”上海市浦東新區上鋼新村社區工作委員會書記陸敏之表示,《家園·印象上鋼》向世界講述的是上鋼社區這片土地上,開埠創業、締造輝煌、改革轉型、搬移遷徙、守護家園等歷程,這是對過去的傳承、對家園的熱愛,也是對未來的憧憬。如今百年世博夢圓,也圓了我們共同的夢想:世博畫卷成為上鋼人演繹家園的絢爛舞臺,美好未來從今啟程。“用專業力量為他們打造持久的文化產品,社區文化就不是娛樂一下的藝術廟會,而是對社區文化有所提升的根本環節。”顧堅核表示,自去年開始,文聯把藝術團的觸角伸到社區,今年將借著這個劇目深入挖掘社區中心的文化功能。
在情境劇的結尾,一個場景引來觀眾熱烈的掌聲:主題歌《夢幻家園》唱響,一位畫家以世博會中國館為中心,畫出世博后遠景規劃的延伸想象,夢幻家園在云霧天地間浮現,世博與家園的主題在不言之中悄然升華——沒有誰比他們和世博有著更貼近的距離,沒有誰比他們對世博有著更難忘的經歷——世博會開幕之際,我們還可以聽上鋼人講述家園的百年印象,在那片他們熟悉的世博熱土之上。(本報記者 康偉 孟祥寧 云菲 張亞萌 本報駐上海記者 楊雪華 梁珺霞 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