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場地不僅僅是舉辦世界級大型展覽會的會場,更重要的是,這個地區是上海城市的一部分。這個地區的重建將對上海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活的演變起重要作用,這一地區的城市設計與景觀規劃對于詮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有重要作用。
創造地區活力
1.地區活力的源泉及保障
城市設計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創造城市的活力,而城市中某一地區的活力的來源是“人”。也就是說,城市設計是為“人”的——這是不可忽視的原則,也是評判上海世博會城市設計及景觀設計質量與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
從上海世博會的情況分析,存在兩大類“人”——世博會期間的觀覽者和世博會期間及未來生活和工作于其間的使用者。前者的活動無可避免地具有類似大型主題公園的、城市慶典活動的人為制造和維持痕跡;后者的活動更自發、有機、豐富,而且生生不息(前提是一個具有活力的城市地區)。上海世博會在規劃設計中需要同時考慮這兩種需求。
由于以上兩類“人”和活動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對世博會規劃設計評判中的兩個立足點:宏觀決策者的立足點和生活于其中的使用者的立足點,二者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和一定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居民動遷,無論是臨時的展覽場使用者,或是今后長期的該城市地區的使用者,都還沒有完全確定,這個巨大使用群體的需求在規劃過程中只能依靠“規劃”;另一方面,作為重要的國際性展示,各級決策者對此活動毫無疑問將傾注巨大的關心,這在客觀上為規劃設計可能產生“一邊倒”的情況埋下伏筆。決策者注重通過這一盛典宣傳國家建設成就,展示中國城市形象的意圖是完全合理的思路,這種思路指導下產生的,往往是具有氣勢恢宏特征和強烈鳥瞰圖效果的盛大場景,在全球播放的宣傳片中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毫無疑問這將在世界范圍產生積極影響。如何在滿足這個要求的前提下,考慮世博會以后的使用者的需求,從另一個立足點對設計提出要求,從而平衡兩個立足點之間的關系,是規劃和設計人員要著重解決的一個難題。
2.多樣性
多樣性的原則即是為使用者提供多種選擇。由于使用者——人的多樣性,必然產生需求多樣性,而且這種多樣性要建立在地區文脈基礎之上。近年來,國內引進的大量西方城市研究書籍及國內學者從不同學科對城市問題的分析研究成果,大大推進了社會對城市多樣性的理解和尊重。城市某個地區的使用者,在年齡、職業、收入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以及地區功能、原有建筑實體和地區在城市結構中角色的轉型等原因都是造成多樣性的原因。規劃和設計必須尊重和理性分析這些造成多樣性的因素,并在設計中有所體現。
尊重多樣性的城市設計,對于保障世博園區建設整體統一而又有局部差異的實施效果有很大幫助。目前可以比較明確提出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基地現存的建筑實體的建造時間差異,創造出建筑的時空疊加效果,這通常被稱為合理保護和再利用歷史建筑資源,已在上海世博會總體規劃中作為主要設計策略之一明確提出;二是綜合考慮社會不同收入階層的使用需要,使上海世博會體現出城市不同收入人群共同存在的場景,即真實的上海城市的景象,這一點與目前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國家戰略是相符的。
從實際建成效果看,德國漢諾威及日本愛知等近期幾屆世博園建設,由于明顯的意圖是建造展示園區,使之成為明確的展覽場所,而不是真實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盡管各個博覽會園區內的建筑形式力求各異,但無可回避在時間向度上是一個整齊的橫向切片;設計的實質和現場的實地感受,具有強烈的一致性和由此帶來的布景效果。博覽會建筑成為整個博覽會主題公園中的道具,即使是著名建筑大師的作品也難以達到他們在真實城市環境下所創造出的建筑影響力。這些經驗與教訓應該對上海世博會建設有所幫助,防止博覽會主題公園效果與城市主題之間產生過于突出的矛盾。從上海申辦世博會到實際規劃設計過程中,世博場地上的建設是重建一片城市,而不是新造一個展覽區——無論國際或國內的參觀者,有很大比例的,尤其是高知識層次的參觀者,是抱著看看“城市是如何讓中國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心情來參觀的,世博會場地的規劃與建設必須對這個問題有適當的回答。
城市設計與相關管理和措施應該提供多種選擇性,包括形式、尺度、細部設計控制導則和使用要求等盡可能多的相關因素。設計中盡量引入多種功能,豐富地區活動,創造一定的復雜性和混合效果。
3.人性化尺度
城市中最具活動、最吸引人的場所大都具有宜人的尺度,或稱為人性化的尺度,這是不可忽視的設計原則,也是確保城市活力的一個設計要求。世博會場地中,除了必須解決大量人流集散和動線問題外,對停留性公共空間的尺度要有明確的認識,以保障實施設計的品質。
從上海世博會公共空間整體組織邏輯分析,需要大型集聚場地和人性化尺度停留空間兩類外部公共活動空間,既保障慶典型活動的發生,也滿足更大量的、為人停留活動場所的存在,鼓勵人的停留和增加地區的識別性。
在建造密度比較高的部分,底層高密度的途徑可以形成良好的人性化尺度空間。因為這樣的地區提供了可識別性(尊重地區文脈)和安全性;提供了小型花園、為局部地區服務的開放空間和附近的許多混合使用的功能;而且該類城市公共場所往往沒有被機動交通所主導。人性化的尺度,為城市地區的多樣性和活力提供了機會,使之成為成功的城市生活場所。
實現人性化尺度公共空間的途徑通常是鼓勵設計底層高密度的街區,注重步行者的主導地位,創造良好的開放空間,為人們提供生活與交往的場所,同時提供孕育活力的多種城市型功能。
4.通達便利性
在世博會場地規劃與城市設計中,在場地內部應優先考慮步行,同時確保為使用者提供便捷的內部公共交通服務,二者為一顯一隱的存在關系。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建立復合使用功能與開放的公共空間之間的直接交通聯系(以步行為主)。步行系統應該提供可供選擇的通路,而且保證其安全性和良好的環境,它可以與綠化系統共同發展以加強各功能部分之間的聯系。
城市設計和具體的街區、公共空間和建筑設計要尊重使用者的真實活動,尤其是使用者的步行,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會被街道的多樣性、安全性、照明和有效遮擋、商業活力、景觀、噪音和污染所影響。步行體驗因不同的人群,例如女性、兒童、老年人、殘疾人而不同。世博場地內部的步行聯系設計要考慮如何改進這些環節。
尊重地區文脈
1.園區整體特征——建筑物與城市空間并存
世博場地是由若干城市街區組成,街區是城市設計的一個重要尺度層面。從目前上海普遍的土地開發建設模式看,城市街道消失的趨勢非常明顯,城市設計中重視建造物而忽視城市空間——主要為街道和廣場,尤其是住宅開發地塊表現得更加明顯。基于這種問題意識,建議建筑物盡量沿街道或廣場布置,以建筑物形成街區的垂直邊界,使建造物和城市空間并存,對局部土地開發者和城市整體空間特征都有益處,遏制目前街道和城市空間消失的建設模式。在濱水區也強調沿水建筑線的“街墻”(street wall)特征,是出于同樣的考慮。
2.場所
每個場所都是有意義的。城市設計包含一個重要的概念——場所精神。關于場所的理解,包括不同的層面:整體結構、街區、街道、建筑,來自對基地內和周圍的有形環境和無形環境、歷史的和過去的使用形態、自然景觀和建造物的理解與記憶。基于這種概念分析和進行城市設計對于舊區更新和新區建設都是重要的,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阻止千篇一律的狀況。通過評估一個街區或地塊在整體中的角色及個性,可以創造出有特征的設計。
從場所概念出發,要考慮的問題主要包括地區特性、與周圍的聯系、街區個性、有當地記憶的建筑形態特征、自然特征(有沒有獨特的生態和地理特征)及所在地的社會經濟因素。
上海世博會總體規劃中提出的“和諧”理念,需要“場所精神”的支撐才能在人的日常活動范圍中體現和體驗出來。
3.自然資源
世博會場地的占地面積往往比較巨大,涉及所在場地的自然地貌或地理特征與設計銜接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尊重地塊內的自然資源,用最小的損失,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塊內的自然資源,并在規劃和城市設計中保護未破壞的資源,盡可能地修補已破壞的部分,是一個重要的原則。
一個完整的地塊,自然資源調查將影響整個設計,滿足新發展的不同需要,意識到地塊可能提供的特性和限制,在最大化利用基地資源的同時,對環境損害最少。這包括用長遠的目光對待環境,還包括:利用太陽能,利用雨水收集系統,利用地面控制溫度和利用風能等。
設計時,必須考慮以下問題:基地的所有部分都要開發嗎?如果不是,應該保留和利用哪一部分自然資源?用地范圍內的自然資源如何與更大范圍的城市結構結合,自然資源在景觀體系中的角色如何及如何更大限度地利用它們?
由于上海世博會場地上保留了一個世紀以來的工業遺跡,這些工業遺跡作為重要的城市資源和歷史遺存的同時,以往工業用地上對自然資源的損害是明顯的,主要是對黃浦江水體和水岸線的人工化損害。因此,在尊重、保持和再利用工業遺跡的同時,修復受到破壞的地塊和濱水區也是非常重要的。綜合起來,有三方面的問題值得考慮:一是保護景觀資源——許多重要的空間、場所、景觀資源是很珍貴的,對于創造活力和多樣性是大有幫助的,而且大多數的生態和景觀資源更需要保護而不是開發;二是重新利用和修補被破壞的土地——許多城市地區自然資源不足,缺少地理特征、水和植物,應該引進新的景觀元素和動植物,用自然元素(例如草坡)修復被破壞的地區;三是加強景觀特性和結構——定義那些能加強地塊個性的景觀元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
4.建筑文脈
通過運用和添加具有地區記憶和特征的建筑語匯來完善地區建筑文脈。設計一個新建筑的時候,要考慮與現有的建筑相協調。上海世博會場地范圍內盡管會有很大比例的重建工作,但留存的建筑物因形式特征突出而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現存的建筑或強或弱地形成了一個建成環境,這個建成環境的建筑文脈為新建筑的設計和建設提供了參照。城市的某些地區會有一些風格相似的建筑,或者形成具有特定建筑風格的區域,這些地區通常展示了統一的建筑主題和細節,形成了獨特的建筑氛圍。這些主題和細節就是特有的“設計詞匯”。這些來自現存建筑文脈的設計詞匯為設計者和開發者提供了設計建筑的特性依據,包括比例、尺度、韻律、結構、材料和一些小尺度的元素,如門、窗的式樣、顏色和屋頂形狀。設計者可以通過創造性地利用地方設計詞匯完成設計。但是,新建筑的設計不應該模仿現存的建筑文脈。鋼結構、大玻璃的建筑也可以延續石材外墻、小窗洞口的建筑文脈。設計者和開發者必須保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材料能夠很好地延續建筑文脈,而不是從中脫離。
如何在規劃和城市設計中,通過導則的途徑對建筑文脈的保存和發展有所作為?我國在這方面的經驗還比較缺乏,需要在世博會建設實施過程中強化比較具體的設計導則,如整合新材料與原有的材料、運用地區建筑詞匯、尊重地區歷史和結構特征、新老建筑結合關系等方面的具體建筑設計要求。
整理地區結構
1.空間結構
上海世博場地總體規劃從上海城市整體結構和世博場地與周圍地區的銜接兩個層面做了詳細論證和研究。在世博場地內部結構的層面上,可以把這個地區的結構看作內部不同系統的疊加。一個地區的結構主要由相對恒定的硬件系統——路網與街區的結構劃分和相對變化的軟件系統——景觀與開放空間系統、綠化系統、步行系統等組成。硬件系統控制著地區結構的合理與高效,而軟件系統則影響著地區的活力。軟硬件共同相互作用,使整個地區更加高效、便捷、充滿活力。對世博場地內部的規劃和設計工作,一方面,是合理組織地區路網與街區結構,完成控制性規劃的要求內容;另一方面,充分考慮地區人性化的景觀、開放空間、步行系統等有很大彈性和設計潛力的內容,而這往往要通過城市設計和景觀設計完成。
2.功能結構
世博會的規模之大足以對上海市乃至周邊地區產生深遠的影響,從這一點看,世博園區功能的直接輻射范圍是整個上海城市,應納入城市整體功能結構和戰略發展格局的高度考慮,這也是在總體規劃中比較明確的。此外,還存在著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即園區內自成體系的、為整個世博場地——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地區服務的功能體系。后者對于該地區的直接使用者影響重大,直接影響城市活力的培育和發展。因此,考慮兩個不同層面的功能結構,并對不同層面采取不同的設計策略是應予以重視的。
3.時間結構
本次上海世博會的城市主題要求考慮人類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即城市的現在、過去和未來的有機連接。如何逐步改善人們的生活,未來的城市向什么方向發展,這是通過本次世博會建設而將以實際舉動回答的問題。其次,世博會場地內有不同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城市肌理和建筑文化遺產,如何整合這些城市歷史留下的印跡,也是必須立即著手解決的問題。不能用簡單地拆除抹平一個地區的歷史,而是要通過保護和利用的方法完善城市的多樣性,創造城市在時空向度上的歷史痕跡疊加。
4.文化結構
世博會是一個科學技術盛會,同時也是不同文化之間交流、交融的盛會,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后者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總體規劃中提出了世博會后一些大型的場館建筑將保留并作為文化交流中心繼續發揮作用,是強調世博會文化傳播功能的重要策略。同時,應注意到這個地區的文化結構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在與周邊地區和城市結構接軌過程中,要充分注意這些變化及這些變化帶來的連鎖反應,將這個地區將發生的特殊變化合理融入現存的城市文化結構,并帶來盡可能多的積極貢獻。
(作者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