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也是世界建筑的博覽會,一方面,作為全球的頂級盛事,世博會為人類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同時推動了世界建筑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建筑和工程技術的創新,才使許多世博會成為成功的世博會而載入史冊。如果沒有水晶宮,也許1851年的倫敦世博會就沒有那么輝煌;如果沒有埃菲爾鐵塔,1889年的巴黎世博會可能早已被人們遺忘。
世博會建筑是歷史記憶中的豐碑。世博會建筑,尤其是各國和各地區的展館大多數由各國和各地區的著名建筑師所設計,而且多為臨時建筑,絕大多數的世博會建筑都在博覽會后拆除或移至他處建造,其中只有極少數建筑由于其歷史和文化價值而在若干年甚至幾十年以后得以重建。世博會建筑標志著工程技術的進步,這些建筑大部分留存在圖書中,留存在新聞報道中,留存在電影檔案中,留存在非物質的記憶中。
事實上,早在1851年倫敦世博會之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就有各種形式的貿易交流會和博覽會,最早的博覽會起源于商品的交易集市。由于近代工業經濟的發展,展示各項經濟技術和藝術成就、促進產銷、引領生活和消費時尚的需要,推動了各種博覽會的誕生。同時,展覽會也開始超出國家的范圍,成為國際盛事。早期的市集已經出現了有屋蓋的大集市,成為博覽會建筑的雛形。1844年法國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舉辦全國博覽會,博覽會的建筑采用矩形的展廳平面,外立面采用古典主義式樣,成為博覽會建筑的原型。
國際展覽局1994年召開的第115次大會通過的決議指出:“為確保世博會向公眾展示取得的成就,世博會的舉辦應該具有高質量的文化和藝術環境。”指明世博會建筑和環境的文化意義和藝術要求。世博會建筑是時代和文化的象征,世博會建筑成為引領建筑思潮和建筑技術的十分重要的建筑,具有鮮明的先鋒性和實驗性。它們或者表現了新技術和建筑的實驗性;或者表現了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或者表現了各國和各地區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或者表現了建筑的高度藝術性。世博會建筑也在形象上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象征。世博會建筑在空間和建筑技術上的創造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的空間觀念和空間體驗。另一方面,世博會各舉辦國和舉辦城市也都在世博會建筑及其規劃布局上表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生活方式、美學追求和價值觀念。
世博會的園區面積不斷擴大,從城市的局部,變成城市的重要空間組成部分。1851年倫敦世博會占地10.4公頃,1855年巴黎世博會占地15.2公頃,1862年倫敦世博會占地12.5公頃,1867年巴黎世博會占地67公頃,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占地233公頃,1876年費城世博會占地115公頃,1878年巴黎世博會占地約75公頃,1889年巴黎世博會占地約96公頃,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占地約290公頃,1900年巴黎世博會占地約50.8公頃。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會占地515公頃,是世博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世博會。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占地172公頃,1939年紐約世博會占地485公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歷屆世博會中,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占地約200公頃,1964年紐約世博會占地約263公頃,1967年蒙特利爾世博會占地約364公頃,1970年大阪世博會占地350公頃,1992年塞維利亞世博會占地168公頃,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占地162公頃,都有相當大的規模。大規模的展覽場地為建筑師提供了充分的設計空間,從早期的單幢建筑發展到展覽建筑群,同時也出現了大量各種輔助建筑,如會議中心、演藝中心、多功能中心以及各種服務設施所需要的建筑。世博園成為一座配套齊全的小型城市。火車站、地鐵站、汽車站、停車場等大型交通設施也成為世博會建筑的組成部分。世博園的景觀和景觀建筑,園區的道路系統、城市街道等也都成為世博會園區設施的有機組成。
世博會是城市更新的催化劑,世博會的舉辦會提升城市的規格,更新城市的面貌;世博會建筑會煥發城市生命的活力,并將嶄新的生活區域融入城市;而區域交通會得到大大改善,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世博會的建筑反映了主辦國的審美觀念和經濟水平,反映了主辦國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大部分世博會的建筑都代表了對先進理念的追求和技術進步。
就總體來說,世博會建筑有以下6個特點:
1.短暫性。世博會上的大部分建筑都是臨時建筑,其醞釀的時間、施工建造的時間,以及建筑存在的歷史比較短暫,往往在博覽會后就被拆除,或倒塌,或巡回展覽。只有很少的博覽會建筑得以永久留存或得到重建。由于其短暫性,也由于其場所的特殊性,建筑基本上無需考慮與環境及城市的關系。同時,由于留存下來的建筑占的比例很小,世博會的許多建筑都屬于實驗性建筑、先鋒性建筑,故建筑方面的史書對世博會建筑的集中論述相對比較少。
2.空間的局限性。世博會展館的面積有限,因此,世博會建筑的體量和規模相對比較小,建筑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和體量關系中傳達無限的綜合性的信息。有些世博會在規劃上甚至對建筑的體量和空間有許多制約,只容許各國展館在建筑的表皮上有自己的處理,例如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和2008年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
3.建筑功能的特殊性和建筑造型的象征性。世博會的建筑是展示產品的舞臺布景,它代表國家和地區,具有重要的符號意義,可以說,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就是藝術品。同時,由于世博會建筑的短暫性,使建筑師有機會創造特殊的建筑,表現出建筑的創造性。幾乎所有的世博會,各個場館的建筑都是獨立設置,建筑的造型性就更為突出。世博會的建筑必定作為原創的作品而成為世博會展示的組成部分,建筑的形象顯得十分重要。
4.表現未來的建筑和建筑技術,促進人們對新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技術的認知。由于世博會是展示各國各地區的科技文明領域最新成就的場所,各國各地區的建筑也是展示的手段,世博會建筑引領了建筑技術和建筑思潮。由于展館成為各國的象征,各國展館往往都是國家最杰出的建筑師的作品,世博會也成為新建筑的試驗場。最典型的例子是1925年巴黎“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世界博覽會對裝飾藝術風格建筑的推動,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對美國現代建筑的作用,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對生態建筑的推廣等。
5.推動了民族性和地域性建筑的探索和推廣。世博會和各國展館都力求通過建筑表現民族和國家文化,表現民族和國家精神,成為地域文化和地域建筑的展示場,為此,都會激勵建筑師在地域建筑風格上的創造。
6.世博會許多建筑的價值只是在日后才被世人所認識。有一些世博會建筑在拆除幾十年后重建,表明了對這些展覽館價值的肯定。最有代表性的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設計的1929年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在1986年重建,西班牙建筑師何塞普·路易·塞特和路易斯·拉卡薩設計的1937年巴黎世博會西班牙共和國館在1992年重建。勒·柯布西耶為1925年巴黎世博會設計的新精神館后來也在布洛涅森重建。
世界博覽會作為建筑史上不容忽視的一頁,對于建筑的發展起著深刻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尤其是20世紀以來的世博會建筑,盡管大多數都是小型的、短暫的建筑,卻成為現代建筑的標志。它們往往被匆匆忙忙地建成,存在了一年或幾年,突然結束了建筑的生命。它們只留存在當地的新聞報道中,只有數量不多的攝影作品保存在相當分散的檔案館內。建筑短暫的年輕生命往往還沒有來得及讓世界認識它們,就香消玉殞了,而這些建筑一般都是各國最優秀的建筑師的作品。要重新認識這些建筑卻像考古那么艱難。
世界博覽會力求展示現階段世界科技文明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每一屆世博會都是最新科技的演示場和建筑新思潮、新技術的試驗場,建筑科技在其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這些新成果有時作為成熟的建筑成果直接體現在世博會的場館建筑中;有時只作為單項的新技術成果在世博會上與世人見面。
建筑技術的成熟和發展影響了日后建筑的發展趨勢,并最終會在新的一屆世博會上得以集中展現。世博會是建筑技術發展的一個階段的集中回顧和總結,每一屆世博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建筑技術發展的切片,讓我們了解現有的成果;同時,在世博會上出現的新興技術也為我們展示了未來建筑技術發展的新趨勢,預測了未來建筑發展的方向。
世博會的建筑并不總是代表進步的方向,歷史上不乏倒退的實例,例如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1915年舊金山世博會和1962年西雅圖世博會就表現了復古的思潮。
世博會基本上是城市的世博會,與城市的發展史密切相關。世博會的成功與否僅就與設計有關的領域而言,就需要取決于規劃與建筑、景觀、展示、標識等系統的整合,改變以往相互割裂、自我封閉的專業領域界限。世博會在規劃上的成功則取決于其區域定位以及與城市的總體關系,包括交通、環境及城市管理等因素。世博會是一項以所在城市為依托、世博園區為主要平臺的多元化大型展示和慶典活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這種大型活動不僅成為城市競爭力的標識,而且通過活動的舉辦,可以影響城市的未來發展,成為城市實現未來發展目標的動力,因此,世博會往往成為各個舉辦城市進行大規模建設,推動城市發展的催化劑。人們已經越來越注重世博會項目計劃和城市規劃戰略之間的聯系,同時也特別關注世界博覽會結束之后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而不是讓這個地區成為孤立的城市碎片。在后期舉辦的世博會中,舉辦城市逐漸把視野從舉辦場地投向了更廣闊的外圍地區。1928年建立的國際展覽局(BIE)也非常注重世博會項目計劃和城市規劃之間的戰略關系,使世博會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動力源。在這方面,美國西雅圖、加拿大蒙特利爾和葡萄牙里斯本的以往經驗值得借鑒。
1962年西雅圖舉辦了以“太空時代的人類”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西雅圖博覽會的舉辦是為了推動城市舊區的改造。在西雅圖世博會之后,利用舉辦世博會為城市舊區改造和基礎設施籌集資金成為了一種慣例。
1967年蒙特利爾世博會實現了城市管理部門已經計劃了數十年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蒙特利爾提供了未來的發展機遇并完成了新區的城市化,正是20世紀60年代奠定的基礎使蒙特利爾成為世界上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蒙特利爾世博會以“人類與世界”為主題,場地布置在圣勞倫斯河的島嶼和淺灘上,這些島嶼絕大部分是人造的。這屆世博會吸引了5000萬觀眾。1998年里斯本通過世博會的舉辦,促進位于塔霍河岸邊的一塊340公頃的土地在環境和城市規劃方面的更新,推進了里斯本東部地區的重新開放,拆除了一塊老工業基地,這個工業基地包括最早的煉油廠、幾十個燃料儲罐、一座屠宰場、一個軍營和一片很大的垃圾場,以建設“最壯觀和難忘的世博會”。從而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片5公里長的優美的濱水景觀,同時刺激了商業的發展。里斯本世博會組委會把城市的更新與世博會結合起來,世博會成為城市更新進程的動力,城市更新又為創造一種必需的組織和材料資源模式提供了可能性,從而使世博會得以成功舉辦。
1851年倫敦世博會是英國工業化和城市化成就的一次重大展示。巴黎在舉辦歷屆世博會的過程中,均結合了城市的發展,尤其是塞納河沿岸的發展。世博會成為巴黎城市建設的重要機遇,同時也確定了城市未來發展的空間結構。
世博會可以幫助城市實現準備已久的宏觀規劃,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1900年巴黎世博會、1967年蒙特利爾世博會推動了城市建設地鐵系統。
在世博會的建筑發展史上,有幾項重要的事件對世博會建筑的推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首次設立主題館,開始有國家館如德國館。這屆世博會也開始舉辦國際科學論壇。
187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是為了紀念美國建國100周年,開始允許各國建立獨立展館,同時也設立了24個州館。當時的國家館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館,有些館實際上是參展國的駐地,或者供外交活動的場所,并不對外開放。
1889年巴黎世博會的外國展館達到35個,留下了巴黎乃至法國的標志——埃菲爾鐵塔,它也成為世博會歷史上最輝煌的建筑之一。
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沒有設立主展館,而是設立了12個主題館、19個國家館。同時也正式把娛樂活動納入世博會。
1900年法國巴黎世博會的主題是“回歸19世紀,展望新世紀”,開始出現功能分區,并開始設立集中的國家展館區。
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是為了紀念美國從法國手中購得路易斯安那州100周年,這屆世博會改變了原來的百科全書式的展示方式,開始走向專題表達,從工業的范疇轉向文化的范疇,重視建筑的形象和文化表達甚于體量和技術。
1974年美國斯波坎世博會的主題是“無污染的進步”,世博會開始關注環境價值。
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的籌備過程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漢諾威設計原則,對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和生態城市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