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年的世博會歷史,見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每屆世博會的舉辦,都為社會的前行注入了活力。從早期的產品展示到后來的文化和概念展示,世博會已經不只是科技與經濟的盛會,更成為文化的盛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出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向世界傳遞著新的生活與文化理念。如何利用好上海世博會這一平臺,向世界展示豐富多樣的中國文化、交流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發展經驗、尋求人類更好的發展模式成為這屆世博會的重要任務。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即將開幕之際,本報聯合同濟大學世博研究中心,共同就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文化內涵、歷屆世博會主題解析、世博會的發展階段與規劃設計、中華的世博情緣、世博會與建筑、世博會與城市整體設計、世博會與藝術、上海世博會的創新與發展等話題進行討論,通過深入解讀世博會的文化內涵,讓讀者進一步了解世博會。——編者
文化如何改變你我的生活?上海世博會或許能為這個問題找到答案。這是有150多年滄桑歷史的世博會第一次選擇發展中國家,也是有5000年文明積淀的中國第一次邂逅世博會。世博會——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經濟、科技成果的盛會,對中國這個有著豐富傳統文化的國家,將帶來什么影響,又有多少觀念的碰撞,即將在你我、在每一位世博會參觀者心中綻放。
創新與溝通
世博會傳遞文化理念
和當今世界其他全球性盛會不同的是,世博會用一個主題在半年時間內將幾百個國家、數千萬賓客聚到一起。可以說,除了世博會,幾乎沒有其他人類活動能夠如此緊密地凝聚國際社會,提供文化交流的平臺。
在世博會,人們從世界各地匯聚到—個地方,展示各自帶來的產品和技藝,傳頌各自的故鄉和祖國,認識不同的人群和文化。人們要在交往中分享生活的經驗,在溝通中學會彼此借鑒。
世博會原本是工業文明的產物,伴隨100多年時間的發展,世博會的內容和形式不斷發展變化,但是它的內核沒有變。一百年如一日不變的原因,是因為世博會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于文化而不是商業的博覽會,這就使世博會確立起有別于其他任何博覽會的文化性格。當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通過尖端科技精彩演繹時,世博會始終用最樸素的價值觀打動人們內心——尋找通向未來的方法。所以說,世博會的形式是展會,表現手段是科技,內核則是文化。這些是世博會始終不變的靈魂。
世博會蘊含著追求進步、激勵創新、推動交流、重視教育等理念,而這些理念都是建立在和諧理念基礎上的。因此,和諧共生是世博會最珍貴的理念。世博會所有參展主體,不論地域、貧富和種族,都可自由展現其文化價值;各種藝術觀念和樣式,無論古今、雅俗,都能平等交流。如今的世博會相較過去,其文化交流呈現出更具多樣性、創新性和互動性的新趨勢。
世博會集中體現的文化多樣性有目共睹,近年來文化演藝活動在世博會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1986年,溫哥華世博會組織的國際舞臺藝術節上演了50場節目,演員總數8萬人。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會有500場國家級的表演,園區表演有25000場。1992年,西班牙塞維利亞世博會,各類文藝演出超過30000場。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各類演出超過15000場。可見世博會不僅是一場展會,更是全球文化演藝活動的盛會。各種文化在這里相遇、交流和融合,世博會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博覽會。
文化創新是世博會的一大亮點。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以創意活動為中心的展會理念,改變了過去以展館展臺為中心的辦展思路。人們不僅渴望看到尖端的技術,更期望了解技術和展品背后生動的故事。愛知世博會上的美國館以富蘭克林捕捉電的故事為核心講述了美國人對人類科技的貢獻;薩拉戈薩世博會上的日本館通過對一幅江戶時代古畫的精彩復原,講述了日本對水的利用。可見演繹文化故事是比展示技術更能打動人心的內在智慧。
在這個網絡時代,世博會在多元文化溝通方面的杠桿作用越加顯著。經濟越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價值越突出;世界越網絡化,人們直接的交流越顯可貴。針對國內觀眾參加上海世博會的意向,國家統計局專門組織了一次大規模調查,數據顯示:有近70%的國內觀眾認為,吸引他們的看點不僅是高科技,還有各國各地區的特色。可見,現代世博會早已超越了原始的展會意義,它提供的娛樂化和高科技的互動體驗,成為全球人們相互溝通和認知他人的一種手段。
創意與引領
上海世博會的文化思考
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有超過240多個國家、地區、國際組織以及城市和企業參展。園區內將建設300多個充滿創意的展館,舉辦2萬多場豐富精彩的活動。
從2006年啟動活動策劃開始,我們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利用世博這個平臺,使活動成為文化交流、傳遞和匯聚的載體,使游客在欣賞生動演出的同時,也能感悟到活動背后的文化思考。
(一)場館建設多創意
根據規劃,園區內可用于文化演藝活動的場地共32塊,其中包括6個室內場地和26個室外場地。從數量上看,室外場地多于室內場地,那是因為室外空間沒有阻隔,游客可以擁有更大的互動空間,并盡可能多地參與到世博活動中,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室內場地包括形似飛碟的大型劇場演藝文化中心,專門用于國家館日活動和各類會議、論壇的世博中心,由舊廠房改造的綜藝大廳和寶鋼大舞臺(包括大演出區和小演出區)。26個室外場地是亞洲廣場、非洲廣場、歐洲廣場、美洲廣場、大洋洲廣場、慶典廣場、博覽廣場、船臺廣場、1號船塢、3號船塢、企業館廣場、全球城市廣場、后灘廣場、9個組級廣場等。我們按照3種思路設計和建造場地。
舊廠房舊貌換新顏
園區所在位置原先是一片老廠房,設計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用工業文明的精神來承載并服務于世博文化。
綜藝大廳、船塢劇場是在江南造船廠的舊址上改造而成的。江南造船廠創建于1865年,150多年間伴隨著黃浦江的潮起潮落,見證了清末洋務運動、抗日戰爭和新中國的誕生,也見證了新中國造船業的發展興盛。當世博的腳步踏上這片記錄了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土地時,歷史與未來有了一次奇妙的邂逅。在世博會期間,綜藝大廳將上演原創劇目,包括原創雜技劇《CHA》,該劇集合了雜技、舞蹈等元素。船塢劇場將是青少年的樂園,育樂灣、海寶多媒體秀、木偶皮影等孩子們喜歡的活動都將在這里開展。
寶鋼大舞臺是一座鋼結構、半開放式的建筑,它原本是上鋼三廠的廠房,經過改建后還保留了原本的鋼結構和鋼平臺。鋼走道被重新修整,變成了設備吊架,鋼平臺將成為活動區域的一部分。在這個半開放式的場館內,當幕墻打開,觀眾可從這里眺望江景,聆聽汽笛鳴叫,感受習習江風。如果是夜晚,江上的船標燈、建筑的外輪廓彩燈和場館內的燈光,交織輝映,暈染出獨特的世博夜景。
新場館體現綜合功能
“飛碟”外形的演藝文化中心無疑是最受人關注的場館之一。它最與眾不同的一點在于舞臺區與觀眾區的多變性,即演出區域和舞臺都可根據演出內容和規模進行自由組合。演出區的天花板上有層層疊疊的鋼架,這就是目前最先進的機械升降隔斷系統,這套系統由電腦控制,通過將隔斷系統升降至不同的高度,對主演出區域進行水平的隔斷,主演出區原本有1.8萬個座位,經過隔斷墻的分割后,可以變身為1.2萬個座位、8000個座位或者4000個座位,以適應不同演出活動的需求,座椅還能伸縮、升降,保證觀眾視線的可調節性。
世博會期間,演藝中心除承接每周周一至周五的東方歌舞團演出外,還將迎來世界各地演藝明星的演唱會。在世博會之后,這座集電影院、音樂俱樂部、展覽廳、文藝沙龍及各種商業旅游設施為一體的建筑,不但能作為演出場地,還能夠成為NBA籃球賽、國際冰球賽及冰上表演等比賽場所,為世博后的浦江續寫傳奇。
廣場提供交流空間
我們在園區各國家展館之間留出了一些廣場空地,作為節目表演、觀演互動、人群分流的場地。各個廣場的舞臺仿佛搭起了一扇扇顏色各異的“花窗”,亞洲紅、大洋洲藍、歐洲白、美洲青和非洲的咖啡色,為每個大洲賦予了鮮活的印記。當舞臺上的表演者在”花窗”中載歌載舞之時,臺上臺下如同卞之琳詩句的再現——“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世博會期間五大洲廣場將上演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節目,這些“花窗”就成了普通游客與世界聯系的“窗口”。
(二)文化活動傳理念
我們的活動籌備工作啟動得很早,從2007年開始,我們就廣泛地接觸各類參展者,向他們介紹上海世博會,希望他們推薦優秀的節目來上海演出。我們提出20個關鍵詞作為參展者推薦節目的標準,主題、首演、名人名團、本土特色、時尚、獎項、街頭巡演、藝術節慶、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創新、啟迪、開閉園活動、同城效應、創意、傳遞、互動、合理、藝術展覽和科技含量。這些關鍵詞,每一個都代表了節目挑選的一個維度,代表了我們對于文化交流的思考。例如首演、名人名團、獎項等關鍵詞代表的是我們希望在上海世博會上引進一流團體的意愿;本土特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的是我們希望利用世博平臺實現全球多元文化匯聚、共同探討文化保護的意愿,打造成世界民間、民族、民俗匯聚的舞臺;而創新、啟迪、科技含量等則代表我們對文化形態的未來思考。
這些關鍵詞,就像一把尺子,幾乎每一個節目,我們都用這把尺子度量過。這些年的談判,我們接觸了各種演藝資源,口味變“刁”了,眼光變“兇”了。在節目挑選的過程中,也聽到、感悟到許多人生道理。
侗族大歌
溫家寶總理訪日時曾有9個侗族小姑娘高歌一曲,引來日本觀眾的驚嘆,于是我們記住了“侗族大歌”4個字。我們去貴州挑節目的時候,特地去了侗族村落,希望能夠親身體驗原生態的侗族大歌演唱,沒想到左村右寨來了數百個村民,他們平時是村民,一站到臺上就是歌手。當歌聲響起的時候,高聲部高亢嘹亮,低聲部沉穩厚重,宛如鳥叫蟲鳴,宛如高山流水,惟妙惟肖,撥動心弦。侗族人告訴我們,唱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當地人有種說法叫“飯養身,歌養心”,歌是精神食糧,歌曲也是知識,誰掌握的歌多誰就被公認為是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
侗族大歌是我國目前保存的優秀古代藝術遺產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藝術,2005年侗族大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侗鄉的時候,我們油然而生一種責任感。世博會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平臺,是溝通文化理念的盛會,還能有什么是比利用世博會向世人展現一個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更好的機會呢?畢竟像侗族大歌這樣的文化形式,代表的是一種純粹的發展,一份集體的記憶,一種能產生共鳴的感悟。
杜達梅爾的音樂人生
在與委內瑞拉參展方交流節目時,我們注意到了一個名字——杜達梅爾。這位世界一流的指揮家,原來曾有過非常曲折的經歷,談起他如今的輝煌,就不得不談到委內瑞拉的一項“音樂教育計劃”。
委內瑞拉這套音樂教育體系,叫做國家青年與兒童樂團體系政府基金,體系的創建人是富有遠見卓識的教育家兼經濟學家何塞·安東尼奧·阿布列,他為來自貧困地區的孩子請來老師,專門教授樂曲演奏和欣賞,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投身音樂行業,委內瑞拉國內目前已成立了90多個兒童管弦樂團、130多個青年樂團,以及30多個成人職業樂團。極有音樂天賦的孩子會被推薦入國家級樂團。杜達梅爾所在的西蒙·玻利瓦爾青年管弦樂團就是最杰出的樂團。事實證明,這個體系確實是卓有成效的,從這之中走出了不少音樂界的新星。這個體系本身就孕育著偉大的理想,讓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孩子接觸音樂,得到思想和靈性上的滿足,從而成為有責任感的人。
杜達梅爾的故事早已不是新聞,委內瑞拉的這項計劃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洛杉磯、愛丁堡和柏林也都仿效委內瑞拉,啟動了社區的青少年樂團。我們認為,上海世博會是個難得的機會,在分享先進的城市教育經驗的同時,引發大家對于中國教育的思考。
馬拉維圓通學子表演
在挑選節目的過程中,一群來自馬拉維的黑人孩子進入了我們的視野,研習佛法,會說中文。2008年他們到上海演出,他們表演了精彩的中國功夫,贏得了陣陣掌聲。這些在舞臺上生龍活虎表演的孩子,他們中間有不少是艾滋遺孤,曾經過著貧苦交加的生活。直到一位來自中國的佛教大師的到來,照亮了他們未來的希望。這位佛教大師,艾滋遺孤口中的“佛祖派來的爸爸”,就是中國臺灣的慧禮法師。從1992年慧禮法師到非洲后,十幾年如一日,收養那些貧困孤兒約200人,開設了學校。
這些孩子上午到學校上課,下午在中心有一連串的學習課程:中文、佛門儀軌、佛門五堂功課、功夫、中國文化、健康教育、美勞、音樂、民俗技藝等。
這些非洲孩子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已經非常不容易,如今還能夠學習文化和技能,可以說是一項奇跡。是文化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給處于困境和迷茫的人帶來希望。
多元和精彩
上海世博會的文化看點
經過幾年的積累,已經有將近1000個節目申請參與世博會,屆時世博會將天天上演好戲。
作為東道國的我們,早已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準備了豐富多樣的文化演藝活動大餐。除了開閉幕式和中國國家館日活動外,還有為上海世博“城市”主題度身定制的原創劇目,講述城市發展變遷的主題秀《城市之窗》;有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節目,比如以中國茶為主題,融合武術、魔術、絕技、歌舞等藝術樣式的原創雜技劇《CHA》,展現中國武術的少林、武當功夫劇和東方歌舞團駐場秀;有專為青少年設置的活動,比如“年輕的世博”、育樂灣、杖頭木偶劇《西游記》、皮影戲《三國演義》、兒童劇《芝麻街的魔法地圖》、多媒體劇《海寶來了》、全球創新之旅和博覽廣場青年系列活動;有包括城市廣場藝術節、市民合唱節在內的節慶活動;還有市民參與的世博社區活動等。
世博本身就是文化交流和互動,所以肯定少不了國外參展方的演出。他們十分熱情地向我們推薦最具特色、享譽全球的知名藝術家和演出團體表演的節目,包括:英國國家芭蕾舞團演出、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演唱會、加拿大太陽馬戲表演、佛得角“赤腳女歌王”艾芙拉演唱會等;有特地為上海世博會度身定制的節目,比如法國影星阿蘭·德龍制作的法國音樂劇《溫柔的法國》;還有許多活動生動展現五大洲本土特色和藝術風情,比如日本“傳統和現代”慶典演出、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團《兩千零一夜》、巴西桑巴舞團表演、布隆迪大鼓表演、喀麥隆國家歌舞團演出、薩摩亞民族集體舞、所羅門群島排笛器樂表演、斐濟傳統歌舞等。
對于國內的省區市,上海世博會專門設置了“省區市活動周”,每個省區市均可在園區內舉辦為期5天的活動,游客能有幸欣賞到各地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表演。比如,河北通過吳橋傳統雜技、河北武術絕技、河北民間舞蹈等藝術形式,展示“雜技之鄉”、“武術之鄉”的藝術風采;山西圍繞“火熱山西,鼓舞天下”的主題,以鼓樂等三晉文化元素彰顯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藝術魅力;內蒙古圍繞“草原城市、未來之家”的主題,通過蒙古族婚禮、呼倫貝爾五彩合唱團等富有內蒙古民族特色的節目,展示草原文明和民族風情;陜西圍繞“人文長安之旅”的主題,通過一系列文藝活動,展現輝煌燦爛的漢唐文化和西北風情;西藏圍繞“天上西藏”的主題,通過藏戲藏歌的表演,多側面立體地展現一個歷史悠久、多元融合、文明獨特的西藏;山東以泰山封禪大典或曲阜祭孔大典的藝術樣式,配以群體性鼓樂為主的節目,突出齊風魯韻的鐘秀和優美。
總之,上海世博會的文化活動種類多,層次高,令人眼花繚亂,無論是你聽說過的節目,還是沒聽說過的,都一定會給你驚喜,值回票價。
發展與人文
上海世博會的文化追求
上海世博會是“世界文明的盛會,我們大家的世博”,凝聚著每個人對于“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誼”的向往。回顧幾年的辦博工作,對于利用世博會這個平臺進行文化推廣,我們有一些心得。
中華文化的當代表達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寶。世博會就是我們向世界全面、立體地展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改革開放成果的天然舞臺。我們以文化活動的形式向世界演繹中國,促進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目前,我們正和各地合作,積極準備世博會的首演節目,通過扶持更多的中國優秀文化作品走向世界,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通過鼓勵為世博會積累一批經典的文化作品,增強本土文化的原創能力。我們相信上海世博會的表演將會吸引世界目光的關注,同時也鼓勵更多優秀的文化作品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鼓勵文化合作與創新
文化的交流,離不開相互尊重和理解。在世博會籌辦過程中,我們非常鼓勵中外專業團隊的合作。世博會的形象品、重要場館的設計、重大活動的創意方案都面向全球進行了公開征集,上海世博會主題秀、開閉幕式的團隊組建也采取了中外合作的模式。世博會的主題秀《城市之窗》,以西班牙拉夫拉劇團為班底,由上海東方傳媒集團和臺北藝術推廣協會聯合制作,體現城市社會的發展變遷和人性的關懷。這個節目除了緊扣世博會主題外,最大的亮點在于滬臺合作,這是上海和臺灣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良好范例,為今后更頻繁、緊密的合作指出了方向。又如上海世博會的“歡樂盛裝大巡游”活動,我們邀請了日本的團隊作為我們的合作伙伴,將巡游活動搞得有聲有色。事實證明,大量中外團隊帶來了國際化的視野,專業化的團隊、技術和經驗。這個過程中我們借鑒和吸收了各國優秀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先進技術,加強了文化觀念的融合,豐富了世博會的文化內涵。
推崇“降碳”生活理念
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涵蓋了人類未來城市發展趨勢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理念,上海世博會正以“中國模式”打造科技世博、生態世博。
我們還將“低碳”的理念引入活動中,除了在世博會開幕前發動長三角16個城市共同參與的“穿越長三角——綠色出行活動”,在上海市民網友中廣為流傳的“‘椅’我為榮”活動外,世博會期間園區內還將推出一系列講述“低碳”創新生活的活動,如美國環保協會舉行的“綠色出行之夜”環保綜藝晚會,“天下一家”互動體驗活動及全球青年創新之旅創意體驗活動等。
多一點綠色,多一點文化視野,多一點理解,這是我們對世界發出的邀請。這不僅將惠及展覽期間的7000萬游客,也在為上海市民留下一個更綠色、更宜居的城市而努力。這份綠色遺產,定將產生深遠影響。
體現人文關懷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關注的是“更美好的生活”,這一主題必須體現在“人”的身上。在活動安排上,我們也增加了許多人性化的考慮和對城市文化定位的思考。
我們安排了“城市廣場藝術節”活動,小丑、魔術輪番上演,讓聚集的人流和排隊的觀眾體會到身邊的歡樂,讓大家一起歡笑,一起分享,一起擁抱世博盛會。
社區文化是近年來各方探討的一個話題,社區文化力量的提升,同樣是我們這個社會不可或缺的一份財富。上海社區文化蓬勃發展,社區合唱隊和合唱愛好者隊伍不斷壯大,社區居民中涌現了不少“身懷絕技”的高手,于是我們安排了“世博合唱節”活動,為這些人群預留一份空間,讓他們擁抱世界,讓世界看見他們,為社區文化發展探索一條道路,同時激發廣大市民參與世博、奉獻世博的熱情。中央音樂學院的師生,將進社區進行細致輔導,開展合唱培訓,普及音樂知識。這項活動目前已經開展起來。
此外我們也在廣場節目編排中,突出“歡樂、互動”的因素,將廣場定位為文化交流空間,這也是我們為世博會的群眾文化作出的一點努力。
(作者系上海世博局副局長、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