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榮譽委員梁披云如今已年逾百歲,他原名龍光,別號雪予,原籍福建永春,是海內外知名的詩人、書法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僑聯常委、華僑大學副董事長、黎明大學名譽校長。自1966年移居澳門以來,他心系祖國,畢生從事教育事業,深切關懷桑梓教育和福利建設,積極推進社會改革和祖國統一大業,并為祖國經濟發展引進外資作出重大貢獻。2001年和2007年,由于在個人成就、社會貢獻和服務澳門方面的杰出表現,梁披云先后獲得澳門特區政府的銀蓮花榮譽勛章和大蓮花榮譽勛章。
師夷以制夷 愛國一學子
1907年,梁披云出生于福建省永春縣鰲頂村。梁披云出生的那天,是民間的傳統節日龍抬頭,應該說是個好日子。故而,梁披云的學名取為龍光,就多了幾分寓意和期望。而這位杰出的教育家和著名學者,誰曾想少年時的他被學校開除,一代大師險些夭折在粗暴的教育制度手中。
1921年,梁披云考入廈門集美中學。此時,五四運動剛剛過去兩年,“科學”與“民主”的思潮在學生中間迅速傳播開來。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全球局勢,面對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下貧弱不振的祖國和軍閥混戰的局面,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一次次地爆發出來。次年,梁披云因參加集美中學第二次學潮,被學校開除學籍。難道愛國也錯了嗎?梁披云百思不得其解。1923年,梁披云考入武昌師范大學英語系,期間,因奔父喪而輟學。次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入上海大學。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梁披云奉學聯之命南下福建、廣東宣傳反英、反日活動。1926年,梁披云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為達到“師夷以制夷”,改造中國、振興中華的目標,當年夏天,梁披云東渡日本,進入東京日語補習學校學習,并旁聽東京早稻田大學部分課程。1928年,他從日本返回廈門,主編《民國日報》。
獻身教育事業 數十年如一日
1929年春,梁披云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馬敘倫的指導下,與當時的社會知名人士創辦了黎明高中,并擔任首任校長。黎明高中實行勤工儉學,男女同校,這所學校在文化古城泉州發出閃光異彩,一時學者專家云集,學術研究氣氛濃厚,作家巴金、王魯彥、麗尼,生物學家陳范予、史學家楊人楩等都到學校授課或進行革命活動。學生思想活躍,教育革命烈火熊熊,與當時曉莊師范、立達學園遙相呼應,培養出一批勇于開拓和創新的人才,成為中國革命和社會建設的骨干力量。
黎明高中因開展揭露當時黑暗統治的活動,于1934年7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查封。梁披云南渡至吉隆坡任教,兼任《益群報》總編,從事救亡活動;后往印度尼西亞棉蘭任蘇東中學校長,創辦《蘇東月刊》。1939年秋,他與當地僑領創辦中華中學,并擔任首任校長。他針對不同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條件,弘揚中華文化,致力于華文教育,學校朝氣蓬勃,星馬及荷印青年紛紛來校就讀。他以學校為基地,為聲援祖國抗戰,積極開展抗敵后援會工作,并親自選授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介紹斯諾的《西行漫記》,激發華僑同胞的愛國熱情,共赴國難。
1944年,他回閩任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校長。次年調任海疆專科學校校長。他對海疆教育的目標和任務作了更明確的闡述,他認為“海疆的范圍,不限于臺灣,海疆建設,更不限于沿海,海疆學校的教育,應以培育海外建設人才為其主要目標”。遂即擴大招生范圍,兼收南洋僑校學生,期望他們畢業后能適應海疆建設的需要,與僑居地各界人士融為一體,為僑胞的生存和經濟繁榮作出貢獻。海疆學校雖僅存6年,卻培育了800多名學子,遍布全球各地,有些已成為知名學者,有重大的發明創造,都在各自崗位上作出了貢獻。
1981年,梁披云回泉州創辦黎明學園;1984年春,他在黎明學園的基礎上創辦了泉州黎明職業大學;同時,他關懷家鄉文教事業的發展,號召永春海外僑胞捐資興學,提出“思本、愛本、固本”的倡議,得到海內外鄉親響應,為家鄉教育作出重大貢獻。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他反對學生讀死書和死讀書,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把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梁披云的教育思想影響著他的學生,如春雨潤物,在潛移默化中發揮作用。他教導學生不唯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但不能自以為是。他常常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感受教誨學生,諄諄教導,不厭其煩。也許是他親歷過被學校開除的滋味,自創辦黎明高中起,他就極力反對學校開除學生,甚至擔任民國福建省教育廳長時就反對學校用這種辦法處分學生,前任學校領導開除的學生,他都想法恢復其學籍。“學生一旦被開除,等于把他槍斃。”當年在黎明高中時,學校訓導主任主張開除一名學生,那個學生的確不好,后來梁披云勸他自動退學,退學還有改正的機會,不至于讓他背上被開除的黑鍋,在社會上抬不起頭來。“學生不好,往往受幾方面的影響,社會的、家庭的、教師的、同學的,等等。對學生,尤其是這些成長中的青少年,一定要謹慎。”
披云開新地 揮墨寫春秋
梁披云才華橫溢,詩詞、書法均有相當建樹和造詣。作為一位愛國詩人,梁披云的詩詞感時撫事,直抒胸臆,清新俊逸,意境深邃。他的《雪廬詩稿》1992年秋出版發行,引起國內外文壇強烈的反響。梁披云的書法也早負盛名。他于1974年在香港創辦《書譜》社,出版雙月刊,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弘揚了中華書法藝術。他主編的《中國書法大辭典》在我國堪稱一大創舉,作為一部集介紹與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的專業辭書,《中國書法大辭典》共收辭目13000余條,220余萬字,附圖2500幅,堪稱研究書法藝術之津梁,考索書法藝術之瑰寶。
“對酒聞雷成一塊,故園已是小春天。”這是梁披云當年回故鄉永春時寫下的詩句。1999年,澳門回到祖國懷抱,神州大地鶯歌燕舞充滿希望,令這位年晉期頤的老人興奮不已。1999年12月20日,參加主權交接儀式歸來,梁披云將后一句改為“故園已入大春天”。他還飽含深情地寫下了《澳門回歸志慶》:“鼠嚙狼吞四百年,珠還垢滌艷陽天。神州唱徹卿云爛,更奏大同交響篇。”梁披云這樣解釋改詩的緣由:“祖國是廣大僑胞的大故園。改革開放使故園發生了巨大變化,迎來了大春天。”梁披云已擔任過3屆全國政協委員和澳門特區籌委會委員,曾頻頻往來于澳門和內地之間,為文藝的繁榮興旺、為教育的蓬勃發展奮斗不止。
在黎明大學師生員工大會上,梁披云曾經談到1929年他在黎明高中任校長時寫的兩副對聯:
這里還不是學校,宇宙才是真正的學校;我們并沒有家庭,學校便是大眾的家庭。
少爺氣、小姐氣、書呆氣、流氓氣根本要不得;平民化、社會化、科學化、藝術化動手做起來。
橫幅:奮斗便是生活。
“奮斗便是生活。”當時,這成了黎明高中師生的辦學指導思想。如今,這也是梁披云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