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文化遍地開花
澳門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社團林立,各行各業都有幾十上百個甚至幾百個社團,這些社團不僅開展相關的活動,而且還有參與政治選舉與議政的權利,所以澳門被稱為“社團社會”。
在澳門成立社團很簡單,不管人數多少,不論水平高低,只要有章程、有架構就可以注冊。因此,澳門文藝界的社團也有上千個,書畫、攝影、曲藝這些文藝大類各有社團上百個甚至幾百個。澳門文藝的活力也就體現在這種社團文化中。每個社團都會定期聚會,舉辦的活動內容輕松隨意,不是那么嚴格。每個參與的人也都是輕松自在的心態。我們采訪時參加了澳門華夏文化藝術學會每月一次的聚會,這個由老畫家關權昌任會長的社團有上百人,在澳門書畫社團中規模比較大。除了幾位專業畫家外,會員幾乎都是關權昌老先生的學生,有老有少。那天聚會到場的多是年紀比較大的學員,大家有各自的工作,因為喜愛書畫,又跟關老先生學畫畫,慢慢就成為會員,每月雅集一次。在聚會上既有會員作品展示,也有幾位專業畫家指點教授會員作品,還有大家一起合作創作作品,氣氛輕松融洽。除了這種每月一次的聚會外,華夏文化藝術學會每年還要舉辦幾次大的展覽。澳門的其他文藝社團也與此類似。我們在澳門采訪期間,每天都能看到許多文藝社團為慶祝澳門回歸10周年而舉辦活動的訊息和報道,這些活動的場館有正規的,也有因陋就簡的。比較有造詣的藝術家,自己組織或者參與的社團往往有許多個。比如關權昌老先生,他同時又有澳門老年書畫協會常務副會長、澳門行隱畫藝學會理事長、澳門中國畫院理事長、澳門中華文化藝術學會副理事長、澳門頤畫園書畫會副理事長、澳門恒藝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澳門文化藝術學會名譽會長等20余個頭銜。他下面的會員,很多人也在其他書畫團體身兼要職或是會員。他們每個月都有許多活動要參加。回歸10年來,內地、臺灣、香港與澳門的文藝交流也主要是通過澳門的文藝社團接洽,每一次活動舉行時,相關的社團也就常常聚在一起。
這些社團依靠他們輕便靈活的活動方式,凝聚著具有藝術興趣的市民,大家多是利用業余的時間聚在一起,或灑墨潑彩,或彈琴高歌,或演戲跳舞。成百上千個社團,點多面廣,把文藝的影響力輻射到澳門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粗看澳門,你也許會認為這里沒有多少文藝大家、沒有多少有分量的文藝作品。但深入澳門社會后,你會發現澳門的文藝已經與澳門社會的日常生活緊緊融合在一起。每一天,每一個地方,都有文藝社團活動的蹤影。這就是澳門文化的活力。澳門的文藝已經與澳門整個社會的生活聯系在一起了。這使得澳門顯示出迷人的魅力。
大力扶持文藝學術活動的澳門基金會
除了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等高端的演出外,澳門的文藝消費市場目前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絕大多數活動都是公益性質的。澳門的文藝社團都是純民間性質,沒有盈利空間和能力,也沒有財政撥款,而且,澳門的企業界也尚沒有養成資助文藝活動的習慣。有的社團雖然也收取會費,但僅僅是一百元或數百元,尚不足以滿足大家平時聚會時的花銷。然而,澳門文藝社團的活動卻層出不窮,新的文藝社團也仍在不斷成立。在澳門采訪時,雖然也有人談到經費緊張限制發展的問題,但澳門社團在組織活動時往往并不太頭疼經費的事情,不必四處找企業化緣。所有采訪對象都談到,特區政府對文藝活動十分支持,投入很多。這其中,除了澳門文化局資助部分活動外,澳門還有一個影響力龐大的半官方組織——澳門基金會在負責對社會文化活動進行資助。我們采訪的文藝社團舉辦的大型活動,其背后幾乎都是澳門基金會在資助。大家在說到資金來源時幾乎都提到了澳門基金會:“我們只要給基金會寫申請過去,基金會就會進行審核,評估活動的影響力及社會意義,給予程度不同的資助”。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吳志良博士向我們介紹,澳門基金會是具有公權力的半官方法人機構,于2001年由原來的澳門基金會和澳門發展與合作基金會合并而成,宗旨是促進、發展和研究澳門文化、社會、經濟、教育、科學、學術及慈善等活動,同時也負責向外宣傳推廣澳門的活動。基金會的資金來源有澳門博彩業根據與澳門政府所簽合約而向基金會所撥款項,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撥款,根據法規、其他合約、法院裁判或仲裁裁決而應收或指定之其他收入,澳門特別行政區或以外之公、私法人或自然人之津貼、撥款、捐贈、遺產、遺贈或贈與等。基金會由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負責監督。我們在澳門采訪的短短幾天里,多次見到吳志良博士于各種文藝活動里忙碌的身影。
回歸10年來,澳門基金會每年資助文化方面的資金都在1000萬澳元以上,主辦了近百次學術研討會,支持澳門社會與文化學術研究,舉辦澳門文學獎、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等獎項,出版《澳門研究叢書》《澳門大百科全書》等學術成果,合辦了上百次展覽、表演、比賽等活動,澳門基金會還利用其管理的教科文中心及其千禧畫廊等場地,支持澳門社會團體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0年來,數百個機構或者社團組織在教科文中心等場地舉辦展覽、講座等各類活動上千次。澳門基金會還積極展開對外交流,支持澳門文藝團隊參加國際文藝活動。由澳門基金會籌建的澳門科學館的主體工程也于今年2月完工。澳門科學館由國際著名建筑師貝聿銘設計,主體結構包括外形為傾斜圓錐體的展覽中心、半球體外觀的天文館、菱形基座的會議中心。12月19日,澳門科學館舉行了開幕典禮,現在,這里已成為澳門首個科普教育公共設施和澳門的新地標之一。
為保證澳門曲藝界社團有活動場地,澳門基金會租下澳門永樂戲院一院專供澳門粵曲曲藝社團使用。教科文中心還每年組織一次曲藝社團團聚會,有效推動了澳門曲藝的發展,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今年,澳門基金會還推出了“家國情懷”——國慶60周年暨特區成立10周年慶祝活動專項計劃,這次活動從今年6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活動以凝聚、抒發澳門居民“愛國愛澳”的家國情懷、營造和諧歡樂的社會氛圍為目的,以支持及配合社團及學校舉辦雙慶活動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由社團或學校自主策劃,經社團和學校組織的澳門居民均可參加。澳門基金會向申請舉辦活動的社團和學校發放活動津貼。目前該活動正以各種形式在澳門各個地方展開,預計整個活動有40萬至50萬人參加,幾乎是澳門的總人口數。澳門基金會從去年到今年還大力援建四川地震災區的文化重建工作,其中援建青城山古建筑群修繕項目1.796億澳元,援助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建設項目1億澳元。
多年以來,澳門基金會對澳門文化、出版事業所付出的努力,有效地推動了澳門社會文化活動的豐富和繁榮,得到澳門各界的認同。吳志良認為,澳門的歷史使其形成了既中且西、相互包容的生活模式和文化氛圍,這在今天仍深深地影響著澳門的文藝工作者,中西的文化結晶都能在這里得到尊重和體現。同時,澳門有著多年與外國打交道的經驗,有助于避免文化沖突而損害彼此合作,中西文化更容易在這里相互交流、理解、吸收和轉化,成為中外藝術交流重要場域。今后澳門基金會要為助推澳門文化界的發展不遺余力地創造條件,想方設法尋找新的方式來開拓澳門在中國、在世界的區位優勢,發揮和弘揚其傳統作用,挖掘澳門的文學題材和藝術價值,增加內地和港澳臺文藝合作交流的機會,促進合作發展,共同為中華文藝在國際上爭光添彩。
把文化氛圍彌漫到每個角落的民政總署
澳門民政總署在回歸以前是澳門的市政廳,以前辦公樓是一幢中西結合風格的建筑,這棟建筑及其千面小廣場和另外兩棟建筑,現在都是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走進民政總署大樓,它的左面是辦公區,右面是一個畫廊展廳,正在展出青銅文物,一位外國女性參觀完展覽后,饒有興致地在展廳外的互動區用主辦方準備的中國印印了一套篆字,十分珍惜地放進自己的口袋里。一對戀人參觀展覽后,在互動區根據自己的喜好用五顏六色的彩筆拓了一對色彩斑斕的瓦當。在展廳樓上,是澳門文保單位河東圖書館,這里陳列著很多十分珍貴的幾百年前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書籍。河東圖書館的外廳現在仍作為普通圖書館使用,市民可以在這里看書閱報查資料,游客也可以利用這里的資源,游走在古代與現代的書籍中,讓人油然感到歷史的深邃。
這樣的效果正是民政總署所追求的。澳門的社會文化建設有很大一部分由民政總署負責,其下轄的文康部負責澳門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組織實施,保障澳門市民文化權益。澳門民政總署文康部吳為鳴向我們介紹,澳門的社會文化建設主要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回歸10年來,步伐尤其快。因為澳門城市發展繁榮的高速度打破了澳門市民以前悠閑的生活方式,往往令很多人產生不適應,這時就需要有效的社區文化去幫助澳門市民調整心理,理解并認同澳門新的文化,帶動參與澳門新文化的建設。文康部在舉辦各種活動時,都十分重視澳門市民對活動的理解。比如在舉辦展覽時,還投入很大精力在展覽外開設教育區、互動區,讓澳門市民能夠動手,離開時能夠帶著很多的收獲。回歸10年來,澳門民政總署新建了畫廊、茶文化館、綜藝館、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路氹歷史館等十多處文化設施,積極舉辦中西藝術精品展覽展演,大力開展社區文化建設,組織各種街頭文藝表演和民俗表演,每月舉辦各種文藝表演班,在各社區圖書館開展講座、親子畫坊、“小博士信箱——認識祖國齊齊答”等活動,還在周末聘請義工到圖書館給孩子講故事。“這些活動培養了參加者發掘和使用圖書館資源的習慣,加強了認識中國國情與澳門社會歷史以及其他文化的教育,同時也從小培養了孩子奉獻社會的意識,他們長大以后也會多為社會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