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這幅畫的構思是從看到一位守糞農民開始的,畫是10年以后的事情了;謴透呖己螅铱既胨拇佬g學院學習,當時準備參加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畫山里人的題材早已定好,但如何畫卻前后苦思冥想了一年。于是我想到鄧家人,又一次回大巴山尋找創作靈感,老人還在,我把山里人都畫了下來;貋砗,我用最大的努力來表現我熟悉的一切,在三十七八度的夏天,在一間6平方米的閣樓里,有了現在這位農民父親的形象。站在“父親”巨大的頭像面前,就會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這是我盡量地把畫幅加大的原因,所以,大,也是我的語言之一。
改革開放后,美術創作領域發生了巨變。作為個人來講,關注農民的鄉土題材是我不曾改變的,以前山區生活貧困,人們世代都沒出過門,現在這些人走出了大巴山,來到曾經他們認為很遙遠的城市生活,中國農民在新時代有了新的開始,他們仍然需要人文關懷。但我試圖將社會性主題創作轉向藝術性主題創作,由當年《父親》、《春蠶》那種一幅畫承載很多內涵的作品,逐漸走向對繪畫藝術自身的理解和表達,F在美術界提倡熔鑄中國氣派、弘揚民族精神,中國藝術家注入了很多自身元素、經歷體驗,這也是我自己10多年來的想法和努力的方向,希望在這樣寬闊的藝術主題中尋找到個人的藝術樣式,將更多本土傳統文化背景和民間美術遺產融入現代繪畫風格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