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展覽館正門外,十幾個色彩鮮艷的花壇簇擁著噴水池,愈發顯得展覽館上“輝煌六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成就展”紅底白字的簡潔隆重。在這里,共和國60年的光輝歷程被定格為一幀幀圖片,訴說成一段段文字,流動作一格格影像,十余個展區全面回顧了自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紀元中,全國各民族人民在中華大地上描繪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步入序展展區,正前方是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肖像照片和他們對于共和國發展的規劃和評述文字,回廊中一邊用圖片和文字概述了共和國60年的重大事件,另一邊是照片拼合的“江山如此多嬌”全景——桂林山水、三峽勝境、黃山奇觀、珠峰絕頂……旨在展示新中國60年來成功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歷程的展廳中,年逾六十歲的觀眾李世文對展廳頂上紅色燈光與金色五星的搭配設計大為贊賞:“有領導人的決策,有人民的自強,祖國山河舊貌換新顏,真可謂紅星照耀中國的60年。”
1949年10月1日北京市民游行的照片透溢出歷史的滄桑,1981年女排獲五連冠時數不清的觀眾歡呼的鏡頭流露出新時代的精神鋒芒,新疆庫爾勒大街燈火輝煌……在觀眾留言區,“愛我中華”的字樣出現得最多,在記錄港澳回歸、北京奧運、搶險抗洪、汶川地震的照片中,也總有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展區內,一面碩大的紅旗前,陳列著解放前夕張仃、蕭淑芳、郭沫若等知名文藝家所設計的“國旗譜”——“能看見珍貴的圖像和史料,感覺在國旗面前,我們都有一種民族向心力,它把我們凝聚在一起。”認真給這些“國旗譜”拍照的觀眾高杰如此表示。
新中國成就的大花園中,文化藝術永遠是最可稱為“國色天香”的一朵花:在以“國色天香”為題的繪畫背景中,梅蘭芳、巴金、程硯秋、齊白石、老舍、曹禺、侯寶林、吳曉邦、戴愛蓮等杰出藝術家的影像,引得觀眾紛紛駐足。共和國的文藝史當然不只有“藝術明星”,1958年的話劇《茶館》,1978年的昆曲《十五貫》,舞劇《絲路花雨》,1987年開始舉辦的中國藝術節……觀眾從圖片與視頻的回放中都能一睹其風采。新疆疏勒縣阿甫昌鄉農民在公共圖書室里遨游書海,6批2351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高昌古城風貌令人神往;1.54億人進入博物館、紀念館參觀,因為它們是免費的精神食糧……60年來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各族人民精神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文化藝術逐步繁榮,文化體制改革漸趨推進的景象,在展覽中被清晰地勾勒出來。一對對新中國水下考古成就紀錄片看得入迷的“80后”夫婦說,以前只能從文字上感受80年代以前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這個展覽有了新舊對比的意味,更凸顯了當代文藝的繁榮與多樣。
新中國文藝不僅是“獨樂樂”,也更是“走出去”,讓世界人民“共樂樂”的歷程。1973年上海雜技團赴歐亞九國演出后臺上擁滿獻花的國外友人,2007年倫敦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讓萬人空巷,2004年巴黎埃菲爾鐵塔首次改變色彩披上中國紅,都是曾經留在每一個中國人腦海深處的動人景象。北京理工大學附中一位高二年級的同學表示,身為一個中國人,看到這樣的展覽感覺很自豪;自己再過一年就要高考了,看到“廣播電視傳媒”展板的介紹,很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參與其中,向大家介紹中國各方面的發展成就——說完這句話,小姑娘還要求與拿著標有“中國藝術報”字樣采訪本的本報記者合影,記錄下自己美好的希望。
記錄和感受,不僅用眼睛、用相機、用DV,還可用耳朵,用手腳——如今的展覽不再是只可遠觀的老式展陳,這也可以算作中國會展業的一大變革——電影電話亭中,鍵入新中國成立后60年中的任何一個年份,按下收聽鍵,就可以聽到來自那個年代的電影原聲;夢幻直播室里,你可以扮作《新聞聯播》播音員、氣象預報員,甚或《大風車》節目的主持人,給其他觀眾來一段現場秀;MPR出版物演示區,在碩大的“地球”上任何國家或地區輕輕一點,“地球”就發出聲音,告訴你外面世界的精彩;模擬全運會比賽項目的電子游戲,更是吸引眾多中小學生“搶占地盤”……
“去那個展廳看看,說不定還有更好看的”——農村經濟欣欣向榮,工業化迅猛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少數民族權益切實保障,“一國兩制”成功實踐,國際交流合作廣泛加強,這是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極大增強的60年,是中國人民生活狀況根本改善的60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生動體現的60年,是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的60年。
很多人忙著在正廳里拍照。尋聲而去,那是“放眼未來”展區,屏幕上,奧運會開幕式“大腳印”帶領我們一路觀賞,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美好前景:我們將基本實現現代化,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趕緊去和這個美麗圖景合個影,在新中國發展的進程中,也會有你我的身影。在留言簿上,北京科技大學學子肖彬的“祖國,生日快樂”,是大家真切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