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舉國上下喜慶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由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文聯承辦,湖北省美協、湖北省藝術館協辦的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油畫展和由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文聯、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文聯聯合主辦,湖北省美協、武漢市美協、武漢美術館協辦的首屆湖北美術節分別于9月26日、9月24日在武漢隆重揭幕。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的領導、專家和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美術家、美術愛好者齊聚武漢,與湖北人民一道品賞高水平、高品位的中國當代油畫藝術和湖北美術發展成果,分享這一盛況空前的文化盛宴。
美術盛典 視覺盛宴
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是由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的國家級權威性、綜合性大展,每5年舉辦一屆,共分為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壁畫、漆畫、陶藝等10個展區,分別在10個城市展出。其中油畫與國畫是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兩個展區。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油畫展集中展現了近5年來中國油畫創作整體上的水平和最新的成就,無論從規模還是藝術性、學術性上都體現出國家級展覽的水平。
本屆油畫展覽的作品是從我國3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解放軍總政選送的900余件油畫作品中,通過全國美展油畫展區評委會的評選,共評選出作品488件,獲獎作品提名共90件,其中金獎提名作品2件、銀獎提名作品7件、銅獎提名作品6件、優秀獎提名作品5件。入展的油畫作品中,多以寫實手法和具象風格為主,或關注社會生活,反映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或表現革命歷史和重大題材;在藝術表現上充滿激情,或形象感人,或氣勢宏偉,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重視藝術表現的真實,盡力回避過分理想化的模式。不少作品在形式語言等藝術手段方面,重視寫意性和表現性,從獲得金、銀、銅獎提名的作品中,可明顯看到當代油畫這一新趨勢。尤應注意的是,一些作品嘗試借鑒中國傳統山水畫,通過融入中國元素而尋求藝術上的突破,在探尋中國特色方面取得喜人的新收獲。展覽無論對于專業美術工作者,還是社會各個層面的觀眾,都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借鑒、提高的機會。
湖北武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承辦全國美展這樣的大型展覽。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專門的組織領導班子和工作辦事機構,多次召開籌備工作會議,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春明多次聽取匯報,提出明確要求:要把承辦油畫展工作好事辦好,彰顯特色。各承辦單位分工合作,精心謀劃作品收集、整理、資料編制、展覽布置等各個工作環節,為作品的評選和展覽如期舉行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美協名譽主席、油畫展區評委會主任靳尚誼對湖北武漢的籌備組織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這是他20多年來參加評選工作中做得最好的一次。全國美術大展組委會在《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油畫展作品集》的序言中特別指出:“湖北人民對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在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和省文聯的領導下,省美協和省藝術館承擔了油畫展的大量繁重工作,表現出令人感佩的負責精神和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
借承辦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油畫展的契機,為落實省委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決策和張岱梨副省長關于“要辦成湖北的品牌”的指示要求,打造湖北精品,推介美術英才,推動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發展繁榮,湖北同期舉辦首屆美術節,與全國油畫展相映襯、共生輝。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省委宣傳部部長李春明分別為活動題詞:“弘揚荊楚文化、繁榮美術事業”,“彰顯長江畫派、建設文化強省”。
首屆湖北美術節秉承“美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的宗旨,突出“長江畫派、荊楚墨韻”的主題,以“三進入”(即美術進社區、進市場、進高校)為切入點,以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油畫作品展為主題,以武漢市為中心,輻射各市州,相繼開展60個美術作品展覽。展覽分為5個展區:一是以湖北藝術館、武漢美術館為主體的中心展區;二是以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江漢大學美術館為主體的高校展區;三是以武漢、襄樊、宜昌、荊州、黃石、鄂州為主體的“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城鄉展區;四是以省電力公司、長江出版集團為主體的產(行)業展區;五是以三條美術街、四大市場、十個沙龍為主體的社區展區。既有國際交流性展覽,又有各美協組織的主題性展覽;既有大專院校專題性展覽,又有館藏展覽;既有美術市場、精品畫廊展覽,又有美術作品拍賣、展賣、義捐活動。展品不論在數量、質量還是品種與參與面上都創造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盛況。展覽期間還將舉辦“荊楚問藝”名家講座,邀請國內外著名美術家和美術理論家到湖北4所院校演講;開展美術家“三貼近”筆會;三條美術街、四大文化市場、十個藝術沙龍命名、掛牌和長江畫派研究中心揭牌等,最大限度地擴大“一展一節”的影響力和社會參與面。
長江畫派 荊楚墨韻
湖北美術植根于博大深厚的楚文化,具有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興邦昌國的愛國精神,有容乃大的開放精神,博采眾長的融會精神,推陳出新的創造精神。在現代史上,1920年,由蔣蘭圃、唐義精、徐子珩等創辦了武昌藝專,與北京藝專、上海美專等同為3個美術專科學校,培養了大批的美術人才。湖北美術界老一輩藝術家在美術史上成績斐然。主張現實主義風格的愛國畫家唐一禾先生創作的畫作《七七號角》、《女游擊隊員》已成為抗戰美術史上的代表作之一。著名畫家張肇銘、王霞宙、張振鐸、徐松安、趙合儔、黃松濤、鄧少峰、聞鈞天、楊立光的藝術創作堪稱一流。20世紀80年代,湖北省美協主辦的“湖北青年美術節”和“美術思潮”引領新風,備受關注。周韶華、湯文選、陳作丁、馮今松、魯慕迅、邵聲朗、張善平、魏揚、唐小禾、陳立言、朱振庚、聶干因、賀白飛、程生達、劉一原、郭方頤、孫恩道等一批老藝術家堅持藝術探索創新,彰顯了荊楚畫風。從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到2007年第八屆全國水彩粉畫展期間,據不完全統計,有40多件作品獲全國有影響的美術展賽大獎。冷軍、徐勇民、董繼寧、陳孟昕、李乃蔚、徐曉華、江中潮、魏金修、彭太武、樊楓、張軍、謝曉虹、羅彬、鐘儒乾、沈松德、周向林、劉壽祥、李宗海、傅中望等一批中青年藝術家爭金奪銀,為湖北爭得了榮譽。在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湖北獲得總成績第四名的佳績。
早在20世紀80年代,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葉淺予先生就曾提到湖北的長江畫派。著名美術評論家邵大箴認為,湖北美術是全國第一方陣水平。在首屆湖北美術節專家座談會上,周韶華、劉綱紀、熊召政、陳立言等著名畫家、學者認為,湖北美術有一大批創新性人物,多年來,他們不薄今人愛古人,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把握美術新潮,以藝術的自強,激發民族自信,以藝術的創新,激發民族振興,確立了東方藝術的國際地位;他們始終站在荊楚大地上,吸取楚文化的營養和精髓,在美學上不斷追求,形成了自由奔放、神奇浪漫、清秀雅麗、驚采絕艷的風格特色和講究氣勢與色彩的運用,強化感情與色彩的沖擊力的共同特征,為長江畫派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認為,湖北建立長江畫派時機成熟,很有意義,欣然題詞“長江畫派,荊楚墨韻”,并為“長江畫派研究中心”題名。
長江畫派研究中心的成立,將有力地推動湖北美術創作、學習研究、流派形成發展和對外文化交流,成為湖北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碩果累累 再譜新篇
為了迎接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向新中國60華誕獻厚禮,湖北省文化廳、省文聯和省美協歷時兩年精心準備,多次召開動員會,組織專家深入校園、社區定選題、看草圖,與作者一起研討打磨作品,力爭推選一批題材豐富、風格多樣的藝術精品參加全國美展。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參加第十一屆湖北美展送件作品達1300余件,經過反復評比遴選,從參展的460件作品中評選115件送京,入選全國美展作品達92件,優秀作品12件。截至目前,湖北已有國畫《工棚》、水彩畫《巡航》榮獲銀獎提名,油畫《靜靜的故園》獲銅獎提名。這3件獲獎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覺、新穎的手法反映現實,關注民生和社會熱點,代表著當代美術發展的新趨勢、新潮流,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
“一花引來百花開”,湖北承辦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油畫展和舉辦首屆湖北美術節,集中展示湖北美術發展成果,通過開展美術創作展覽、學術交流、評比表彰和“三進入”等系列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美術工作者的熱情,整合了高校、社區、民間美術創作、教育、評論和產業資源,提升了社會和群眾對美術的關注度與鑒賞力,對湖北美術事業的發展將起到巨大的鼓舞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