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魔術發(fā)源地之一,中國魔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tǒng)。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夏代,魔術就已見于宮廷演出,時稱“奇?zhèn)ブ畱颉保蠛喎Q“奇戲”或“幻術”,民間多稱“戲法”。歷經3000多年,中國幻術在歷史的長河中得以持續(xù)發(fā)展。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海禁大開,外國魔術大量涌入我國,“魔術”一詞也逐步取代了故有的“幻術”之稱。而此時,朱連魁、韓秉謙等中國魔術師在海外賣藝維生,在傳播中國魔術文化的同時,也帶回了許多西洋魔術。五四運動以后,一些知識分子投入魔術事業(yè),現代魔術先行者們憑著非凡的智慧和對魔術的熱愛,在借鑒海外魔術精華的基礎上,逐漸發(fā)展起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舞臺魔術。
推陳出新逐步繁榮——新中國60年魔術的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魔術藝人翻身得解放,社會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魔術在藝術上得到了新的發(fā)展,中國魔術出現了繼秦漢、唐宋以來的第三個“花期”,是一個以復興傳統(tǒng)與發(fā)展現代魔術為特色的“花期”。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魔術緊跟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前進著。舊中國留下的整個魔術行業(yè),是一個在奄奄一息中掙扎的爛攤子。新中國成立后,通過“改人、改戲、改制”主動停演從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大卸八塊》、《大鋸活人》等殘忍、恐怖、庸俗、丑陋的節(jié)目,創(chuàng)作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點的節(jié)目成為魔術的發(fā)展方向;舊藝人在黨的教育下,成為新文藝工作者。這期間出現了《吉慶有余》、《羅圈獻彩》、《九連環(huán)》、《飛鴨不見》、《馬遁》、《火箭遁人》等享譽國內外的優(yōu)秀節(jié)目和楊小亭、張慧沖、莫非仙、傅天正、陳亞南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魔術家。上世紀50年代國營、民營、業(yè)余的魔術團隊共同創(chuàng)造了新中國魔術的初步繁榮。
但在新中國初期17年中,特別是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之后,民間魔術團大大減少,魔術往往只是作為一個節(jié)目活躍在雜技舞臺上,因而限制了魔術的全面發(fā)展。十年文化浩劫,魔術被扣上“騙術”、“宣揚迷信”等罪名,更是受到摧殘,致使有著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tǒng)的魔術淪為雜技四大門類中的一個弱項。
改革開放以來,魔術迎來了繁榮的新時代。80年代魔術團隊紛紛成立,上海魔術團、上海雜技團魔術隊、廣州雜技團魔術隊、廣西雜技團、中國雜技團、杭州雜技團等的專場晚會相繼出臺,全國許多地方出現了魔術熱。出現了梁義的《現代魔術》,提曰立的《釣魚》,葉少英的《百花吐艷》,戚玉剛、崔齡童的《銀球》,鄧風嗚的《花轎搶親》,傅騰龍的《書畫幻術》,姚金芬的《彩扇競艷》,徐秋的《美好的春天》等使觀眾耳目一新的專題魔術。姚金芬、王小艷、曾輝、茹仙古麗、周良鐵、梁義等在歷屆全國大賽中獲獎。
1989年秋,在保加利亞第三屆國際魔術節(jié)上,海政文工團楊寶林的《古彩戲法》榮獲首獎,提曰立取得單項銀獎,實現了我國在國際魔術大賽中零的突破。21世紀以來又有李寧、趙育瑩、林彬、黃珍、戴斌純、沈娟等大批青年魔術師榮獲國際大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雜技家協會和各省市雜技家協會加大了扶持魔術的力度。組織了一系列的學術活動,興辦刊物、比賽、交流、研討,擴大了對外交流。進入90年代魔術更加快了前進的步伐,1993年中國雜協成立了中國魔術藝術委員會,聘請了92名全國著名魔術家和從事魔術事業(yè)的骨干組成委員會,潛心推動魔術發(fā)展,全國的魔術活動從此更加活躍。1994年上海舉辦了首屆恒源祥杯全國近景魔術電視比賽,首次把小戲法、桌面魔術通過電視推向社會。1996年中國文聯又組織了第一屆全國魔術奇觀比賽,后又主辦了5屆金菊獎魔術大賽。廣西、天津、江蘇、廣東、河南等地區(qū)也組織了不同規(guī)模的魔術節(jié)賽,涌現了《變臉》、《空中行走》、《彩傘》、《巾與花》、《滑稽魔術》、《變牌》等新的引人矚目的節(jié)目,姚金芬、傅騰龍等又推出了新的大型魔術晚會,上海還建起了騰龍魔術城堡,魔術呈現出新的繁榮。
1993年上海舉辦了首屆國際魔術節(jié),至今已舉辦6屆;深圳歡樂谷從2000年至今已舉辦了10屆國際魔術節(jié);1995年中國魔藝會與IBM國際魔術師協會接軌,我國成為國際魔術師協會311分會團體會員,從而拓寬了中國魔術走向世界的大門,每年魔藝會都派出隊伍去參加國際魔壇的年會或比賽。國際魔壇對中國魔術也抱有興趣與希望。
60年來,魔術的繁榮還表現在民間魔術的發(fā)展上。工廠、農村、部隊、俱樂部、鄉(xiāng)鎮(zhèn)集市、賓館、酒店常有魔術師、民間職業(yè)藝人、業(yè)余魔術演員大顯身手。河南寶豐一個縣就有800多個魔術團,10000多個從業(yè)人員,活動于全國城鄉(xiāng),取得可觀經濟效益。
60年來,業(yè)余魔術師和魔術愛好者成千上萬,有的業(yè)余魔術組織活動長達四五十年之久,如上海郵電、上海人民銀行、重慶鋼鐵公司、天津和銀川魔術組、北京和深圳的高校魔術聯盟等等,有力地推動了魔術的普及與提高。中國魔術界的一大特點是專業(yè)魔術師與業(yè)余魔術師緊密聯系,地位有時相互轉變,有許多魔術愛好者把畢生的精力投人到魔術研究工作中,早期如張慧沖、傅天正、曾國珍等,今天有劉樹正、傅騰龍、徐秋、王志偉等,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究魔術、翻譯魔術書刊,使我國魔術研究有所進步。60年來,出版了數十本魔術書,內容涉及魔術的歷史、人物、魔術與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其中最多的是介紹魔術技法方面的書籍。他們還親自開發(fā)新魔術道具,培養(yǎng)魔術新秀,在國內外各大賽場摘金奪銀,推動魔術向更高目標邁進。
最近10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與發(fā)展,魔術界的一些有識之士,逐步打破了職業(yè)魔術師現場演出的單一模式,將魔術與電視傳媒、網絡通訊相結合,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央視以及湖南、福建、廣東等地方電視臺先后推出了《我愛魔術》、《魔術訓練營》、《誰是英雄?》、《魔星高照》、《大魔競》、《金牌魔術團》等專題節(jié)目,掀起一波又一波魔術新潮;近景魔術、校園魔術、社交魔術、網絡魔術紛紛興起,魔術商店悄悄登場,各地魔術網站陸續(xù)開通,不時發(fā)布國內外優(yōu)秀魔術網站鏈接方式、魔術教學日程、魔術新產品、新商店信息,組織網絡魔術比賽,好的網站紀律規(guī)范,人氣甚高。他們在交流信息、普及魔術知識、團結魔友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在北京、廣州、上海、南京、深圳、香港、澳門、鄭州、重慶等地依托網絡與魔術商店,形成魔術愛好者的活動據點。多層次多側面的魔術活動不斷推出魔術新人,給魔術界注入了新鮮力量,他們想像力豐富,節(jié)目創(chuàng)意、舞臺形象都大有進步,這是好的方面;自然,在不斷掀起的魔術浪潮中也有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問題,為了一己的利益、一時的利益,無限度揭秘、抄襲、盜竊、倒賣魔術機密,不顧事業(yè),不講道德,造成了不良影響,阻礙了魔術產業(yè)的健康成長。
新中國魔術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的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當前中國的魔術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的魔術相比,與其它藝術門類相比,與魔術應發(fā)揮的社會職能相比,尚存在明顯的差距。當下國內的魔術產業(yè)尚處于零敲碎打的階段,缺乏行業(yè)規(guī)范、缺乏有機組織來理順魔術產業(yè)內的各個鏈條、環(huán)節(jié)、要素之間,以及魔術產業(yè)與其它文化產業(yè)之間的關系,要營建起良性互動機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為了促進魔術的進一步發(fā)展與繁榮,2006年8月中國雜協經過多方努力,成功獲得第24屆世界魔術大會舉辦權且今年在北京成功舉辦。這是使中國魔術實實在在與國際魔術接軌邁出的一大步,必將促進中國魔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促進中外魔術文化的進一步交流。
知己知彼繼往開來——回顧2009魔術年
魔術界興奮地把2009年稱為“魔術年”。的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魔術發(fā)展最興盛、社會影響最大的一年。首先是春晚上臺灣魔術師劉謙的3個近景魔術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千千萬萬從未見過近臺互動魔術的觀眾,使魔術火了起來。這股熱潮表現在全國數十家電視臺開設了魔術專題欄目,使魔術師的演出多了,魔術愛好者大量增加,為2009魔術年打響了第一炮。
歷經3年精心籌備,由文化部、中國文聯、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雜協、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局承辦的國際魔術聯盟第24屆世界魔術大會于7月26日開幕,把魔術年活動推向高潮。2009年北京世界魔術大會是國際魔術聯盟成立61年來,第一次在發(fā)展中國家舉辦的魔術大會,有來自世界6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500多名魔術師和魔術愛好者參加。為了辦好這次“魔幻盛宴”,為了讓中國人進一步了解魔術,讓外國人進一步了解中國,東道主舉辦了一系列活動,猶如去年的奧運會。在大會舉辦前100天就進行了多種形式的預熱演出。7月21日至23日,北京保利劇院舉辦2009年北京世界魔術大會開幕式預演,10位中國“金牌魔術師”集體獻藝。7月26日大會隆重開幕,被譽為“魔術界的奧林匹克”,其中的重頭戲是魔術比賽。本次比賽總共有139個參賽節(jié)目,參賽選手不僅帶來了青春活力,也展現了對魔術的理解和新的創(chuàng)意,他們表演的節(jié)目都是原創(chuàng)作品、獲獎節(jié)目,真正體現了魔術的高水平,顯示了世界魔術界新生代正在崛起。中國(含港澳臺)派出了近20名參賽選手,是中國參加世界魔術大賽歷史上參賽節(jié)目數量和門類最多的一次,最終,中國大陸的傅琰東、沈娟和汪燕飛的“魔幻天空”組合表演的《青花瓷韻》及馬妍妍表演的《芭蕾牌技》分別獲得了舞臺魔術大型幻術類和一般類的銀獎。這是中國選手在歷屆此項大賽上獲得的最高榮譽。他們在老一輩藝術家的幫助和扶持下,一方面保留傳統(tǒng)藝術魅力,一方面在編排、服裝、音樂、場景等方面開發(fā)出新的元素,尋求新的亮點,《青花瓷韻》的漂浮瓶、壁虎神功飽含中國幻術獨到韻味,得到了數位世界級大師的贊賞。《芭蕾牌技》將中國傳統(tǒng)幻術特有的“搶彩”技藝與芭蕾舞巧妙結合,贏得眾多好評。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表現出中國魔術逐漸走向成熟。
“魔術界的奧林匹克”,也同樣秉承著奧林匹克精神,用友誼將五湖四海的朋友們匯聚在一起,一邊比賽,一邊用各種形式進行著交流,魔術師們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氣氛融洽而歡樂。大會邀請了10位世界級魔術師舉辦14場魔術講座,以及嘉賓表演和沙龍表演,在大會會場,每一場講座都擠滿了聽眾,每一場比賽都聚集了眾多的目光,每一場演出都贏得了喝彩。使得交流的濃厚氣氛自始至終貫穿于魔術大會的會場。
大會首次舉辦了中國魔術圖片展,第一次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幻術(魔術)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使外國同行肅然起敬。還有世界2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70位道具銷售商攜世界最新魔術道具參展。同時舉辦了中國工藝品現場制作展、法國攝影師Zakary的魔術攝影展、中國紙牌展,促進了中外魔術界多側面多角度的文化交流。8月1日至8日,北展劇場舉辦了10位世界“頂尖級”舞臺魔術大師展演,讓各界人士共同分享魔術帶來的快樂。
歷時6天的2009年北京世界魔術大會,在主辦方和來自世界各國魔術師的共同努力下,已成為國際魔術聯盟歷史上一屆高水準、有特色、令人難忘的世界魔術盛會。
本屆大會也在世界魔術界和中國魔術人心中留下更多感悟和思考。魔術大會顯示出了中國魔術在進步,但是與世界魔術水平相比還存在相當的差距。國內魔術人力財力資源匱乏,演員文化素質良莠不齊,道具制作水平不高,演出市場的疲軟,魔術行業(yè)尚未形成產業(yè)化等等,都影響了魔術前進的步伐,而最根本的差距是在魔術思維、魔術創(chuàng)意上。
我同意國際魔術聯盟主席埃瑞克·艾斯文的觀點。在論及中國魔術的現狀時他說:中國魔術近年來進步很快,但與西方存在差距,東西方魔術的差距與不同文化對魔術的理解有關,中國魔術的問題,不在基本功。中國魔術師,似乎都把功夫花在了技術的完善上,使自己某一項目上的技術,比爺爺好一點,比爸爸再好一點而已;西方人對魔術的理解,是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去化解人間的不可能。他認為中國魔術應該有文化自信,因為中國有很好的文化傳統(tǒng)。它不必刻意拷貝西方,不必去琢磨怎樣會更像、或者更接近西方的某個魔術。而是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上多下功夫,并開掘出新意,于中國魔術而言,就是一條很好的出路。
由衷地希望國內的魔術師能夠借助此次世界魔術大會的機遇與挑戰(zhàn),借助今年魔術的熱潮,利用世界魔術大會的積極影響,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虛心地學習世界各國魔術發(fā)展中一切好的經驗,并能夠有效地運用到國內的魔術發(fā)展中來,以促進中國魔術的更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