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是人類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一門最具世界性的藝術。中國是享譽世界的雜技大國。當代中國雜技積蓄了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文藝創作的豐富經驗,綻放著似錦的繁花,結出了豐收的碩果。
新中國雜技發展三個階段
當代中國雜技是在世界雜技藝術發展最為迅速、空前繁榮的情勢下不斷獲得自身的發展的,并在世界雜壇上始終保持著領先地位。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民族文化精神支撐了當代中國雜技的繁榮發展。特別是在當代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共生的環境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現代文明共同成就了當代中國雜技的獨特品質。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間,當代中國雜技始終緊緊跟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前進,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
17年當代中國雜技的開端及初步繁榮
當代中國雜技是在社會主義文藝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指引下,在國家文藝管理部門的直接指導下,從“改人、改戲、改制”起步的。通過對舊藝人的改造、舊節目的推陳出新和舊管理制度的改革,雜技及雜技藝人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被組織起來的一些分散的、較有影響的舊雜技班子基礎上,誕生了第一批國營雜技團體,它們與民營團體和業余雜技活動一起,共同創造了這一時期雜技藝術的初步繁榮。
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一些從舊社會傳下來的殘忍、恐怖、庸俗、丑陋的雜技節目如《油錘貫頂》、《吊辮子》、《蛇穿七竅》、《生吞五毒》以及打嘴巴、擰鼻涕、放屁冒煙等,被許多雜技藝人自動停演。同時,大部分傳統節目得到了恢復和提高,創作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點的雜技節目成為這個時期雜技藝術的發展方向,如整理加工后的《大武術》、《小武術》、《椅子頂》、《雜拌子》、《晃板》、《抖空竹》、《鉆地圈》、《流星》、《耍花壇》、《柔術》、《車技》、《皮條》、《口技》、《魔術》、《古彩戲法》等等,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在保留大篷、撂地等多種傳統演出方式的同時,雜技登上了正規舞臺。節目中進一步突出表演技巧,追求技巧和表演形式的出新,并加入舞美、燈光、服裝、化妝、伴奏等,成為上世紀50年代中國雜技藝術發展的主要趨勢。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雜技界曾成功地舉辦了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全軍文藝會演和第一次全國雜技藝術工作座談會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活動。舞臺雜技的快速發展,使中國當代雜技藝術走出了一條不同于國際馬戲界的獨特的發展道路,并最終形成了中國雜技重人體技巧、精雕細刻、技藝并茂等鮮明的藝術特色。中國雜技和雜技藝人的新面貌也被攝制成電影在全國放映,產生了很大影響,如《廣場雜技表演》(1955)、《中國雜技藝術》(1956)、《雜技里的秘密》(1957)、《歡天喜地》(1959)、《馬戲團的新節目》(1960)、《魔術師的奇遇》(1962)、《飛刀華》(1963)等等。武漢雜技團著名雜技藝術家夏菊花的《頂碗》、中國雜技團金淑勤的《疊椅倒立》、重慶雜技團的《平衡造型》、中國雜技團的《鉆圈》等,都在藝術上有所創新和突破,成為那一個時期的中國雜技藝術的杰出代表。夏菊花等雜技藝術家還有幸多次受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接見。據不完全統計,1950年到1966年期間,我國有20多個雜技團體出訪了60多個國家,有8個亞歐國家雜技團來訪,加強了中外雜技藝術交流,并把新中國雜技藝術的重要影響傳播到整個世界。
然而,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些“左”的做法也給雜技創作帶來了不良影響。一大批密切配合政治運動、表現形式上牽強附會的雜技節目,如把《爬竿》改為《玉米升天》,把《走鋼絲》改為《走總路線》,《車技》改為《人民公社郵遞員》,以及出現了《不愛紅裝愛武裝》、《一心向黨》、《搗毀戰略村》、《女空降兵》、《星星之火》等,使雜技的創作和演出活動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文革”時期遭受的重創
“文革”時期的中國雜技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大多數雜技團體停止了所有業務活動,一大批雜技節目遭到禁演,雜技藝術家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權威”。隨之出現的一股創作演出“革命雜技”之風,將五六十年代興起的雜技創作演出的政治化、情節化的創作傾向推向極端。出現了一臺臺“突出政治的演出”,如:《敵后武工隊》、《大海航行靠舵手》、《英雄的紅衛兵誕生》、《迎著風浪前進》、《炮打司令部》、《一月革命的風暴》、《將革命進行到底》、《葵花向陽》、《奪權》等此類雜技節目上百個。
20世紀70年代初,雜技藝術出現了轉機。一些地方重建了雜技團體,演員恢復了練功和演出,恢復了部分傳統的雜技表現形式。與此同時,雜技藝術被安排在許多重大外事活動中演出,代表國家形象頻頻亮相。此間,中國雜技出訪了五大洲。
“文革”后期至70年代中期,雜技藝術隨著全國文藝形勢的好轉進一步回升。一批雜技新人迅速成長,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1976年的全國雜技調演,匯集了27個省、市、自治區以及軍隊和鐵路系統33個團隊的2333人,82個品種的440個節目,組成32個晚會,分4輪演出。其規模之大,創作演出隊伍之年輕,節目內容之豐富,演出場次和觀眾之多,都是空前的。
改革開放30年來的繁榮景象
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雜技呈現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特別是中國文化部曲雜皮木處(現為文化部音樂舞蹈雜技處)恢復建制以來,對積極指導、推動、發展我國雜技藝術事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它的直接領導下,中國雜技的創作、演出、教育、理論研究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1981年10月28日中國雜技藝術家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中國雜技家協會成立,為團結、帶動和凝聚中國雜技藝術家,為促進當代中國雜技藝術的發展,擴大中國雜技在國際上的聲譽和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1年,中國雜技再度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和賽場。此后,中國雜技每年在各大國際雜技賽場上頻頻獲得金獎,為國家贏得了榮譽,也迎來了新時期中國雜技全面發展繁榮的大好局面。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性的雜技編導藝術繁興,中國雜技從此告別了單一的競技、單純的技巧模式以及“文革”時期那種形式與內容不相符的表演模式,開始進入以技巧為核心,集姊妹藝術于一體的新型的綜合藝術模式。出現了一大批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好聽、好看、好玩并有一定文化內涵的主題晚會和單個節目,推動著中國雜技藝術走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新中國雜技的特色與成就
當代中國雜技的發展繁榮充分體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作思維開放,節目品種繁多,精品層出不窮。
今天,雜技藝術家以較前輩更加通達的藝術態度、更加全面的藝術素養和國際化藝術品位投入創作。雜技主題晚會《金色的東南風》(成都軍區戰旗雜技團)、《天幻》(沈陽雜技團)、《快樂魔方》(雅林騰龍魔術團)、《故鄉》(河北雜技團)、《天緣》(河北雜技團)、《中華魂》(中國雜技團)、《今夜星光燦爛》(戰士雜技團)等優秀作品相繼涌現,并以它們獨特的創新思維、藝術內涵和精湛的技巧引領新時期中國雜技的潮流。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的雜技芭蕾舞劇《天鵝湖》,以雜技與經典芭蕾舞劇的巧妙融合,開創了一種雜技芭蕾的新形式。這些雜技藝術精品的創作歷程,代表著當代中國雜技的堅持不懈的藝術探索。當代中國雜技在創意、技巧、編排、道具、表演、音樂、舞美、服裝、燈光等許多方面開掘,完全改變了傳統雜技的創作演出模式,走上了一個新的更高的藝術層面,成為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特色的、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現代娛樂形式。
(二)賽場市場并榮,觀演形式多樣,審美品位提升。
當代雜技藝術始終保持了雅俗共賞的審美特色,無論是在大型雜技場館、一般演出劇場,還是在大篷、廣場、酒店、公園、游樂場所等,都可以見到適于環境的不同式樣、不同規格的雜技演出。當代雜技藝術一直是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主打項目,被公認為我國表演藝術在國際演出市場中獲獎最多、創匯最多的一個。
1987年10月,我國創辦了聞名中外的“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這個由文化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國際性重大賽事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11屆(第12屆將于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8日舉行),并同時舉辦了5屆國際馬戲界的高層峰會——“國際馬戲論壇”。1992年我國又創辦了“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至2008年已成功舉辦了8屆,同時舉辦了6次雜技理論研討會。
此外,由文化部和中國文聯分別主辦的全國雜技比賽、“新苗杯”雜技比賽、全國少兒雜技比賽、中國雜技“金菊獎”等等,都是中國雜技的全國性的重大賽事,記錄著當代中國雜技的偉大成就和輝煌歷程。
改革開放后中國雜技在世界賽場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些榮譽令世界矚目。
隨著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社會穩定、經濟繁榮,雜技演出的國內市場也日漸興盛發達。在北京、深圳、廣州、上海等大城市還出現了一批一年365天常年不斷的駐場演出。這些大型雜技魔術演出一般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較高的藝術水準,在創意、編排、技巧、包裝等各個方面都展示出新的時代品格,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比如廣東長龍集團的雜技馬戲旅游秀《森林密碼》,在2007年至2009年年間演出創收數億元;上海馬戲城、上海雜技團、中國演出公司、上海文廣集團組成的時空之旅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雜技旅游秀《時空之旅》,三年間純收入達到兩億元;深圳東部華僑城的雜技旅游秀《禪》,四川德陽雜技團的《翔》、《龍行天下》,天創文化有限公司的《雜技功夫秀》等等,都在國內演出市場上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收入,并開創了這類雜技演出的新范式,為現代觀眾所喜聞樂見。
(三)教育形式多元,訓練科學系統,理念不斷更新。
與傳統雜技教育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現代雜技教育越來越趨向于教育形式的多元并存,教育主體形式逐漸向國民教育重心轉移,并自覺追求雜技教育的科學化、系統化和教育理念的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60年來,雜技教育始終保持著父傳子、師帶徒的傳統教育方式,同時,團帶學員、專業雜技學校教育和民辦雜技學校(班)日益繁興。
1977年河北省藝術學校成立了雜技科。1985年,“雜技之鄉”吳橋縣創建了我國第一所民辦雜技學校。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出現了上海馬戲學校、濮陽雜技學校、北京國際藝術學校等一批較有實力的雜技中等教育機構。90年代,以沈陽體育學院雜技教師大專班為起點,我國擁有了雜技高等教育。2004年春季,中國雜技家協會與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聯合開辦了雜技編導專業大專班。這個“北師大雜技班”是中國雜技教育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國家級雜技高等教育班,并以《雜技概論》和《中國雜技藝術史》作為正規教材的里程碑式的重要教學活動。該班共開辦了三屆。
(四)理論建設加強,史論成果豐碩,文化含量提高。
當代雜技理論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雜技藝術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雜技理論建設活動積極穩健地開展著。1985年中國雜協成立了研究部,1987年開始了全國性的雜技理論研討活動,先是由7省1市發起,到1991年發展為11省1市聯辦,1992年中國雜協將分散的、不定期的理論研討活動組織發展為“全國雜技理論研討會”,根據快速發展的雜技藝術的需要,研討會每年召開一次,并設立了理論獎項。1998年起,這項理論評獎活動被納入中國雜技“金菊獎”獎項,成為全國性文藝理論獎項之一。
當代中國雜技出現了一批有著重要歷史價值的理論成果,先后出版了《中國雜技史》、《雜技論壇》、《當代中國雜技》、《雜技美的探尋》、《雜技:超常的藝術》、《河北雜技》、《中國古代雜技發展概略》、《中國大百科全書·雜技》、《中國藝術百科辭典·雜技》、《雜技藝術論》、《中國藝術史·雜技卷》、《雜技概論》等雜技理論著作。1981年中國雜協創辦的《雜技與魔術》出版至今。這些雜技理論書刊的出版發行,對雜技藝術實踐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中外文化交融,傳統現代并存,前景更加廣闊。
雜技的自由開放的藝術精神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廣泛交流與發展。中國雜技讓世界通過它而了解到中國文化精神。在同國際合作伙伴——美國玲玲馬戲團、加拿大太陽馬戲團、德國媽媽演出公司、荷蘭星辰馬戲團、瑞士克尼馬戲團、挪威阿諾德馬戲團等的長期合作中,中國雜技學到了異域雜技藝術精粹,包括雜技創意、融資、營銷、公關、市場分析、戰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等現代經營理念和方法,對中國雜技的自身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新中國雜技的現代意義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雜技藝術在繼承傳統和發展創新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覺的審美超越,同時獲得了重大的現代意義。
——以“真功夫”為特征的人體技巧形式(高空、半高空、地面等的人體節目),以本真的人性、人體,以真人的在場創造的文化,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又是藝術的審美創造。在現代藝術的多元化、娛樂方式的多樣性共享空間中,真實自然的事物永遠是其他各類藝術的原始摹本,它將永遠是現代藝術與創造的可能性之一。
——在人與動物的關系問題上,傳統的動物“非理性”、動物“工具論”或“機器論”的觀點已遭到質疑,人們正在越來越多地接觸到關涉馬戲馴獸的現代觀念和行為方式,如“動物保護”、“動物權利”、“動物福利”、“生態平等”、“生態同情”等。它已經在世界范圍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醞釀與發展,并逐漸取得了共識。馴獸表演將越來越朝著有利于動物保護、有利于物種繁衍、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的方向發展。
——滑稽的審美意趣正在現代社會中得到提升。滑稽更在意表現人的個性發展的多樣性,在清醒狀態中活出自己的精彩。雜技的滑稽藝術以自己鮮明的性格特色,通行于傳統與現代之間,讓觀眾由此而緩解現實生活中的心理壓力,宣泄豐盈的心理能量,追求尚未滿足的個人愿望,在滑稽中享受自我高尚、精神狂歡和心靈震驚的藝術影響。中國雜技滑稽需要進一步改進提高,實現藝術上的成熟和創作上的繁榮,需要對滑稽性格的深層情感的認同和共鳴。
由此看來,中國雜技在當代社會生存發展的唯一理由應該是:自身的快速進步和與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中國雜技的未來方向
當代中國雜技至少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謀求更大的發展:
第一,將探索藝術規律作為雜技發展的根本途徑。當代中國雜技創造出了空前的輝煌,但是,應該看到,其中有著許多不確定因素在起作用,譬如,在生產環節上,創作中不計成本的盲目行為等;在國際市場上,我們仍處于“賣原材料”的被動地位,還沒有真正獲得獨自經營、占據更多市場份額的主動權,傳統經營方式與國際現代市場化運作方式不可避免地發生沖撞等;在國內市場上,演出市場不夠健全,雜技生產嚴重脫離國內市場需求等。任何違背藝術規律的行為,即使能夠在短期內為我們帶來助益,但當時過境遷,就有可能成為我們的軟肋。因此,對藝術規律的探索是創作繁榮的根本途徑,理應給予根本性的地位。
第二,發揚民族雜技藝術的優秀傳統,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突顯自身特質和民族品格。中國雜技素有人體技巧方面的優勢,它體現著民族體質的健碩和體態的優美,傳達民族精神。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積累、歷史記憶和繼往開來的現代品格。應當珍愛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并以此作為中國雜技發展的現實途徑。比如,獲得國際雜技大獎的《四人頂技》、《女子抖轎子》、《藍色夢幻——綢吊》、《椅子頂》、《東方的天鵝——芭蕾對手頂》、《俏花旦——集體空竹》、《轉動地圈》、《命運的搖擺——雙人晃管》等,都是以人體技藝優勢打造出的中國雜技藝術精品。
第三,加強雜技藝術理論建設,重視對國內外雜技著作及其它見諸于文字的研究成果的推介、翻譯、引進、輸出等交流工作,創建能被業內普遍接受、取得共識的完整的專門理論話語體系。在保持傳統雜技術語的生動性、民族化、生活化的基礎上,徹底改變專業術語使用上的一義多用和多義一用的無序狀態,改變專業術語以口語、土語、俚語及感性經驗為主體的蕪雜繁復的話語方式,提倡一般性書面語表述方式,進而建立起以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學理性為主要特征的,便于與其它人文學科交流的專業話語體系。
第四,改變以往僅靠演出觀摩、看錄像、進排練場及簡單的動作模仿等只注重學習表演的學習方式,提倡雜技理論學習、外語學習、現代社會技能學習、普及性文化知識學習等多角度、多層面的學習,造就有多種學習能力的高素質的雜技隊伍,真正將雜技藝術作為一種文化、一種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代表來投入建設,塑造高標準的國家雜技藝術形象。
當代中國雜技藝術已經從單純表演的傳統形態中脫胎出來,亟待依照藝術規律來進行學科建設,從而建立起以雜技創作、教育、理論、經營管理為主要方面的社會主義雜技藝術的系統化建設工程,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國雜技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它寄托著我們當代中國雜技人的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