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2日,《人民日報》刊發的一幅名為“大學生游行隊伍中的一個場面”的照片格外引人關注。這幅作品反映的是前一天,也就是1984年10月1日,國慶35周年時,天安門群眾游行隊伍中,北京大學的學生打出了一幅“小平您好”的條幅。在當時,這個場面的出現所蘊含的意義,無疑是多樣而重大的:人們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愛戴、對改革開放的擁護,當時思想解放的深入、政治體制改革的進步……這一幕持續的時間很短,大概只有幾秒鐘時間,當時在場的攝影記者有幾百人,而拍到的只有兩三個人,時任《人民日報》攝影記者的王東就是其中的一個。
當時,王東站在天安門城樓前搭起的一個專門的攝影臺子上,主要的任務就是用一個長鏡頭拍城樓上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他身上還挎著一部標準鏡頭的萊卡相機,專門拍游行隊伍,看見有意思的場面就拍。王東記得,當時游行隊伍中的一些標語、口號,像“對外搞活”、“2000年翻兩番”,都是很新鮮的,也很吸引人。他當時也拍了不少這樣的照片。
至于“小平您好”條幅的出現,王東說,之前看過幾次群眾游行的預演,都沒有這個場面。所以當條幅突然打出來的一剎那,很多人都沒有反應過來,更別說去拍下來了。“其實當時我沒有想太多,或者說來不及想太多,就是覺得比較新穎,雖然當時有很多大的標語、口號,但是這個特殊一點,字不正規,條幅用的布也不正規,而且打出條幅時游行隊伍的氣氛也變得很不一樣,顯得特別活躍。”王東抓緊時間拍了兩張后,很快這個鏡頭就沒有了。
拍完以后,王東就意識到,這張照片有點意思。所以回到報社以后,在當天晚上就制作出來了。先拿給一版要聞版選,沒選上。當時報社還要在四版出一個畫頁,就再拿給畫頁版選,也沒有選上。后來聽編輯們議論,他們當時認為這個不正規,把握性不大。而且新華社沒發,拍沒拍也不知道,還有軍報也沒有發這個照片,編輯就考慮,登出來妥不妥,怕擔風險。萬幸的是,后來二版有一組報道要配照片,二版的主編保育鈞(后來成為了《人民日報》的副總編)一眼看中了這張照片,他說這個照片好,就用這張。就這樣,第二天這張照片就和讀者見面了。當時很快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應。“記得第一個給我打電話的是《四川日報》的總編輯,也是四川省委宣傳部部長,叫徐玉川。他看了當天的報紙,馬上就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說我拍了一張有歷史意義的照片。”1985年評“好新聞獎”時,這張照片評上“好新聞特等獎”——“最佳新聞照片”。這之后,影響就大了。
在王東看來,這張照片之所以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主要是這個標語口號比較新穎,它反映了時代的心聲,體現了時代的特點。“1984年,改革開放盡管沒幾年,但已經使國家產生了很大的變化與進步。這種變化每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進步也讓人們對時代心懷感激。因為當時是小平同志主持工作,所以大家就想到它(‘小平您好’),這是很自然的事,就是不管在什么時候,只要你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就會記得你。雖然打出條幅的是北大的學生,但是這種思想并不僅僅是北大這幾個學生的思想,而是代表了全國廣大人民的思想,它說出了人民的心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