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花雨》:從敦煌壁畫復活的曼妙舞姿
      http://www.858835.com    2009-09-28    作者:    來源:中國藝術報

      發掘民族文化瑰寶

      劉少雄

          1977年,舞劇《絲路花雨》開始投入創作。在一次創作研討會上,時任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陳舜堯向創作組發出了號召,她說:“不要走別人的路,要大膽創新。世界聞名的敦煌石窟就在我們甘肅,為什么不去發掘它?”同年10月,創作組的部分同志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奔赴敦煌,開始創作實踐。

          敦煌縣委派出專人專車帶我們走訪了敦煌地區的名勝古跡和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區,最后落腳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現為研究院),請研究所的老專家為我們講課,指導我們觀摩洞窟。經過一段時間的看洞、聽講課、看資料、討論研究后,我們勉強搭起了一個“唐代建窟、清代盜寶、現代修整”的思想框架。這是一個極不成功的初步設想,我們匆匆回蘭州向上級匯報。此時的省委宣傳部部長已由復職的原宣傳部副部長吳堅擔任,他負責我們的創作。匯報后,為了抓緊時間,他讓我們先投入排練,邊排練邊改。首先要我排第一場,可是第一場排完以后怎么銜接下去?一千多年后是怎么銜接?人物如何貫穿?故事怎樣發展?我們感到了問題的嚴重!但是有人依然堅持原來的框架,認為好就好在全面地反映了敦煌石窟的狀況。創作組內兩種意見相持不下。

          1978年,中國歌劇舞劇院《文成公主》創作組途經蘭州,看了我們排練的片段以后,他們坦誠地說:“你們的舞蹈是成功的,但是你們的結構是不行的!”經過他們的勸說,我們創作組大部分人同意修改,還請來話劇團創作組的部分同志共同研究,終于決定修改結構,將全劇集中在唐代,以反映建窟中畫工的命運為主題,進行大幅度的修改。同時又組織了人力,讓許琪、朱江也參加創作。同時領導讓我帶兩個青年演員作為助手,參加創作,徐成華、安健也參加了我們創作組。

          1978年春節剛過,我與安健、徐成華再次去敦煌,敦煌文物研究所段文杰老師領著我們看洞,詳細為我們講解,使我們受益匪淺。史葦湘老師拿來一百多幅敦煌舞姿白描圖,我們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就著燭光(當時文研所沒有電燈),仔細地描繪,將一百多幅舞姿全部描繪下來。這是我們復活敦煌舞姿的主要依據。

          為集中精力排除干擾,當時的甘肅省歌舞團(今甘肅省歌舞劇院前身)團長易炎帶著我們創作組部分同志,到臨夏州委黨校借住,開始敦煌舞姿的創作實踐。

          我們把一百多幅舞姿圖貼滿墻上,逐個仔細地分析和觀察,越來越清晰地感到了敦煌舞姿的風格是那樣獨特、別致,那樣富于民族的、傳統的特色。經過無數的白天與夜晚,漸漸地我們感到眼前的白描舞姿活了起來,動作連了起來。就這樣我們集中地完成了創作,投入到緊張的排練中,直到1979年,該劇在蘭州的黃河劇場搬上了舞臺。那年國慶節前,我們將錄像送交文化部審查。文化部決定《絲路花雨》于新中國成立30周年之際赴京演出。后來文化部為《絲路花雨》頒發了創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絲路花雨》1979年上演以來,先后走訪了朝鮮、意大利、法國、日本、泰國、俄羅斯、拉脫維亞及我國的香港和寶島臺灣,前后一共演出了一千多場,深受國內外觀眾喜愛,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作者為舞劇《絲路花雨》編導之一、原甘肅省歌舞劇院創研室主任。)

      回眸英娘之舞

      賀燕云

          “英娘”是舞劇《絲路花雨》中女主角的名字:一個純真、質樸、美麗而舞藝高超的唐代女子的藝術形象。當年22歲的我幸運地擔任英娘的首席扮演者,傾情投入了面對敦煌壁畫“復活”敦煌舞蹈和塑造英娘形象的創作。于后,我跳著“反彈琵琶”的敦煌舞,伴著《絲路花雨》在國內外巡演,竟持續了7年多的時光……

          如今又逢北京金秋十月,我們在京首演成功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適值《絲路花雨》演出30周年暨1600場之際,我又觀看了《絲路花雨》的新編版,禁不住浮想聯翩。撫今憶昔,我特別想表述一下自己對英娘角色和英娘舞蹈的表演體悟,藉以紀念《絲路花雨》演出30周年,并向這部經典舞劇致以深摯的緬懷之情。

          我感到,以往評價《絲路花雨》藝術成就時,對它的戲劇性魅力似有所忽略。戲劇性的核心是塑造劇中人物形象的問題,沒有一部人物形象蒼白而能在藝術上立得住的戲劇作品,舞劇也當如此。《絲路花雨》中英娘和她父親——“神筆張”的藝術形象,以及他們悲歡離合的戲劇故事,是使這部舞劇引人入勝的重要因素。當年《絲》劇創作中,編導對如何塑造英娘、“神筆張”和伊努斯等人物形象,都費盡了心血,通過反復修改,巧妙地把古絲綢之路、敦煌莫高窟壁畫與劇中人物的命運勾連在一起,編織了一個神奇的唐代戲劇故事。英娘是唐代舞者,“神筆張”是莫高窟畫師,兩者結合,一下子找到了敦煌壁畫舞姿與戲劇人物故事契合的表現空間!當時我年紀輕,歷史文化底子薄,為了塑造英娘這個角色,我虛心向敦煌學專家和編劇導演學習,在他們指導下閱讀史料和唐詩,使內心世界豐富起來,面對敦煌壁畫,在揣摩角色和提煉動作中把握一個古代少女的美好情懷,在舞蹈表現中傳遞出她的性格基調。戲中英娘在不同場合身份有所變化,如“閨女”、“賣藝人”、“傳藝老師”、“仙女”、“歸僑”、“孝女”、“復仇者”等等,但命運坎坷卻不能改變她善良純真的品性和自然質樸的情感。《絲路花雨》演出后獲得了國家級的創作、演出兩個一等獎,廣大觀眾和專家對《絲》劇的藝術成就給予高度評價的同時對“英娘”的形象也給予好評。記得傅兆先老師對我扮演英娘的評語是“內心情感充實,動作節奏鮮明,舞姿準確,氣韻生動”、“有較深的性格體驗和舞蹈表現”、“在花樣繁多的舞姿中,始終貫穿著樸實自然的形態,毫無矯飾造作之狀……”

          然時間過去很久了,但我回味當年對英娘形象基調的把握,仍然覺得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英娘應以“純真善良、樸實自然”的形象保留下來,表演中應追求“純”和“真”,避諱“嫵”和“媚”;應表現質樸自然,而提防“矯飾”、“膚淺”。譬如說,英娘賣藝的舞段,要注意表現被迫賣藝求生時忍辱負重的悲苦心境以及與父相見時的真情,表演的情感要內斂,“含著”、“壓著”跳。若忘卻或淡化形象塑造,這段舞蹈容易變成單純的“炫技”,若不留意糅入了一些媚態,就會傷害形象;反彈琵琶舞的表演,要把握英娘和父親真摯的情感交流,把她性格里天真、甜美、歡快的一面表現出來,倘缺失了輕盈的青春氣息,英娘就會變得呆板而不可愛,整場戲都缺少靈動;再如,英娘從波斯回國途中,手捧故土以及同父親生離死別的戲,體現感情起伏頗具深度,一定要讓內心的情感宣泄出來,氣韻貫通,使悲劇效果震撼心靈……不知這些體會,會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失去價值,對后來的扮演者變得不甚重要,但我愿說出真實的藝術心得,盡管它來自歷史回眸,微不足道。

          沒有舞蹈藝術價值的舞劇不會成功。《絲路花雨》的一大貢獻是復活了敦煌壁畫上的舞蹈,成為一種獨具體系的中國古典舞種誕生于當今舞臺。而《絲》劇中英娘的舞蹈集中地體現了“敦煌舞”特殊的舞蹈語匯和韻律。在面對壁畫舞姿“復活”敦煌舞的過程中,我先后和6位編導合作,根據壁畫上數以百計舞姿瞬間的動感提示,千百遍地試跳,把孤立靜止的舞姿片斷,連接成流暢自然的舞蹈動作和段落。著名的“反彈琵琶舞”、“盤上舞”、“英娘賣藝舞”、“憑欄仙女舞”、“霓裳羽衣舞”等就是這樣誕生的。編導們由此總結出了敦煌舞歪頸、擰腰、移胯、勾腳的三道彎式的典型特征和S型的韻律特點。我在跳英娘的舞臺實踐中,也總結出敦煌舞表演的三個要領,即把握S型或8(麻花型)韻律,尋找特殊曲線的游送感;感悟慢動作要領,在高度彎曲傾斜中獲得穩定性支撐;體現內韻為上,以心靈掌控舞蹈的始終……近十年來,我在北京舞蹈學院開設敦煌舞訓練及表演課,深深地體會到當年扮演英娘的舞臺實踐,賦予了我豐厚的、開掘無盡的藝術儲藏。我感謝《絲路花雨》,感謝英娘,感謝神奇的敦煌!

          我祝愿《絲路花雨》中的敦煌舞在未來表現中,依然保持它的“純粹”,韻味十足;也祝愿許許多多的英娘,依然純真、美麗。

          我想,這是我對《絲路花雨》演出30周年,或者以后更長的時間——最真誠的、不變的心愿。

          (作者為舞劇《絲路花雨》英娘扮演者、北京舞蹈學院教授。)    

      《絲路花雨》走上銀幕

      柴懷民

          今年正逢舞劇《絲路花雨》走上舞臺30周年。我已年近70,從事舞蹈事業50多年。在《絲》劇中我有幸扮演“神筆張”這一角色,每每回想起一路走過的歷程,總是感慨萬千。回想當年一個省級歌舞團,演員技藝、各種物質條件都不是一流的,但《絲》劇為什么會有如此輝煌的成績?我想,首先是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全團演職人員解放思想,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同甘共苦,不懈努力;其次,敦煌藝術博大精深、浩瀚無窮,它能從壁畫走到舞臺,讓中華民族深邃的文化藝術在舞臺上閃光,是因為抓住了根本;再次就是舞蹈動作和服裝展現了一個新的視覺領域,在古典舞的基礎上發展開創了一種新的流派——“敦煌舞”。

          1981年,西安電影制片廠決定把《絲》劇拍成電影。我們這些沒接觸過銀幕的人,當時懷著一種忐忑不安的心情,琢磨自己該怎樣在銀幕上刻畫出一個鮮活的老畫工“神筆張”呢?在西影廠拍攝電影的這段經歷,成了我這一生中的一段鮮活記憶!西安是全國“四大火爐”之一,當時我們要在數十個上千瓦的燈下排練,演員們還要穿上厚厚的演出服,大家真是揮汗如雨啊,但這些困難都讓我們一一克服了。記憶最深的是導演顏學恕(已故)要求我拍一段像戲曲演員一樣單腿跪走的鏡頭,幾次三番下來我的膝蓋又紅又腫,電影拍攝是不等人的,所以再疼也必須堅持(使膝部落下了后遺癥)。可是在當時想得更多的是怎樣在銀幕上塑造好人物形象,我們清楚地意識到舞蹈是一種動態藝術,可是當攝像機對準你的時候,要在音樂的瞬間、特寫、中、近景鏡頭中刻畫人物的感情變化,這是舞蹈演員從未接觸過的。我們通過多次努力排練后終于克服一個個難點,最終以較完美的人物形象展現給廣大觀眾。1982年,電影《絲路花雨》在全國上演,得到了海內外觀眾的肯定。當時觀眾的反應讓我們感到很欣慰,我們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

          (作者為舞劇《絲路花雨》“神筆張”扮演者、原甘肅省歌舞劇院國家二級演員。)

       
      久久中文骚妇内射|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99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精品人妻V?出轨中文字幕 | 免费看无码特级毛片|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福利软件|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亚洲无码视频在线|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丝袜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 国产产无码乱码精品久久鸭| 伊人热人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人妻中文久久久久|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视频一区二区蜜桃|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日本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中文字幕乱偷无码AV先锋|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 中文在线中文A|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京东传媒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18禁| 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区|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无码太爽了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超乳爆乳中文字幕| 熟妇人妻中文a∨无码| 久久综合一区二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