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著秧歌進北平
1948年是解放戰爭反攻和主力決戰的一年,這一年的冬季,解放軍把北平圍了一個水泄不通。為了保護北平這座文化名城,解放軍圍而不打,等待有利時機。后來北平和平解放了,我們特別高興。解放軍的正式入城儀式定在1949年2月3日,這一天是春節過后的正月初六,我記得很清楚。
解放軍入城像一個重大的節日,市民們都穿上節日的新衣,紛紛上街歡迎解放軍入城。入城大軍最先頭的是機械化部隊,接著是炮兵、騎兵、步兵部隊,整整齊齊,威武雄壯,最后是文藝大軍,走在前面的是華北大學三部文工團,大鑼大鼓前導,腰鼓方陣隨后,鼓聲震天。當時的北平市民沒見過陜北腰鼓,只見演員們個個英姿勃發,龍騰虎躍,舞姿各有特色。接著是喇叭、小鑼、小鼓伴奏的秧歌舞,有男有女,優美俏麗,花樣豐富,讓北平市民大開眼界。
這時,舞蹈家戴愛蓮、畫家葉淺予帶著女兒葉明明也站在群眾的歡迎隊伍中。葉淺予手拿速寫本,聚精會神地畫著解放軍入城的情景,為創作巨幅大畫《慶祝北平解放》(現存國家博物館)做素材準備。戴愛蓮看到陜北腰鼓那奔騰跳躍的舞蹈,激動不已。當時我也在秧歌舞的行列里,腰扎紅綢扭得正歡。
在入城式后,華北大學文工一團開始演出,先演了“慶祝解放大秧歌晚會”,接著演出歌劇《白毛女》。1949年3月,北京各個學校相繼開學,華北大學三部文藝學院選定了宣武門內的國會街(原北京大學四院舊址),開始招生,共錄取了700余人,分為戲劇、音樂、美術三科,教員都是延安時期的著名教育家,講課深入淺出。后來華北大學又聘請戴愛蓮參加教學工作,在戲劇班里,開始學習一些芭蕾的基本動作,我和葉寧做助教,學生們對能請到這樣的專家非常滿意。因學生太多,戴愛蓮只好站到八仙桌上做示范動作。
為第一次文代會演出
進入6月份,傳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第一次文代會)即將召開的消息,戴愛蓮就計劃把她過去創作的作品和學習的少數民族舞蹈,在文代會上做匯報演出。這一計劃得到了光未然同志的批準,并為這次演出專門成立了舞蹈隊,共有40余人的舞隊和10余人的樂隊,戴愛蓮任隊長,我和葉寧為副隊長。就這樣,最初的華大舞蹈隊成立了,后來,華大舞蹈隊真正成為了培養革命文藝干部的一個根據地,為新舞蹈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代表舞蹈界出席第一次文代會的有戴愛蓮、吳曉邦、梁倫、胡果剛等。文代會期間成立了中華全國舞蹈工作者協會(中國舞蹈家協會前身)。選舉戴愛蓮為主席,吳曉邦為副主席。在會上大家共同回顧了中國新舞蹈運動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年代所起的作用,由胡沙介紹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后的新秧歌運動發展情況,戴愛蓮重點介紹了1946年在重慶“邊疆音樂舞蹈大會”的演出活動,吳曉邦談了他上世紀30年代末在上海、重慶、桂林和延安進行演出、教學的情況,為傳播新舞蹈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7月26日,在大華電影院劇場,我們為文代會演出“邊疆民間舞蹈介紹大會”,共有《瑤人之鼓》《蒙古舞》《嘉戎酒會》《馬車夫之歌》等15個節目。演出以后,觀眾反映良好。
演出《人民勝利萬歲》大歌舞
緊接著另一個重要演出任務,是為慶祝第一屆政協會議的召開和慶祝新中國成立,進行盛大演出。節目定名為《人民勝利萬歲》大歌舞。毛主席、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全體政協委員出席觀看。演出是在懷仁堂的劇場。演出后,我們演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毛主席向還沒有卸妝的演員們走過來,一邊揮手,一邊用濃重的湖南口音說,你們演得好,演得好啊!演員們像孩子般涌向毛主席,高興得兩腳不停地跳,激動得流出了眼淚。
《人民勝利萬歲》大歌舞的演出,獲得了成功,總導演是由戴愛蓮、胡沙擔任。戴愛蓮在演出后感慨地談到,在解放前她經過艱苦的努力,才領導過一個不足10人的小團體,而解放后組織上給她如此巨大的信任,讓她擔任總導演,使她激動萬分。讓她更加高興的是專業的新舞蹈隊伍已經站穩了腳跟,不遠的將來,新舞蹈藝術就會有更大的發展,春風萬里,百花怒放,舞蹈藝術的天地將是一片錦繡。
(本文由彭松口述、張奇整理、葉進摘錄。彭松為大歌舞《人民勝利萬歲》演員之一、原北京舞蹈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