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曲藝的發展歷程和光輝成就
      http://www.858835.com    2009-09-28    作者:羅揚    來源:中國藝術報

          60年前的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從此,我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邁開雄健的步伐,跨進偉大的新時代。我國曲藝界也從此翻身解放,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備受屈辱的地位,走上自覺地為人民服務的光榮道路,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尊重;同時,曲藝藝術獲得新的生機與活力,迅速地發展和繁榮起來,自立于民族文藝之林!皼]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曲藝界的今天!”這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曲藝發展歷史的生動概括和廣大曲藝工作者的親身體會與共同心聲!

          新中國曲藝事業,一直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關懷下發展起來的。1949年7月,曲藝界代表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同全體代表一起,聆聽了毛主席的講話、朱德同志代表黨中央所致的祝辭和周恩來同志所作的政治報告,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鼓舞,一致表示將團結在毛澤東思想旗幟下,為建設新的人民文藝而奮斗。就在這次代表大會期間,曲藝方面的代表和文學、音樂、戲劇、民間文藝等方面的代表共同發起成立了由王尊三任主任委員,連闊如、趙樹理任副主任委員的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備委員會,呼吁曲藝界團結起來,努力提高思想覺悟,改進曲藝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從而揭開了新中國曲藝改革的序幕。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全國范圍內和全體規模上進行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毛主席向戲曲、曲藝界發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號召,周恩來總理簽署和發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為戲曲曲藝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方針、任務和要求,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采取了許多積極措施,廣大曲藝工作者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老舍、趙樹理、王亞平、陶鈍、林山、苗培時、馬烽、何遲、呂驥、馬可、張魯、安波、鄭振鐸、阿英、王朝聞、鐘敬文、趙景深、陳汝衡、宋振庭、王松聲、張克夫等許多熱心曲藝的作家、音樂家、戲劇家、理論批評家、有關專家學者和文藝工作者也陸續參加曲藝創作、研究活動和組織工作,曲藝改革很快全面展開,取得顯著的成績。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曲藝界受到嚴重摧殘,元氣大傷。黨中央粉碎“四人幫”,曲藝界又一次獲得解放。更使人感到歡欣鼓舞的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給祖國和人民帶來春天。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為文藝工作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空前良好的環境和機會。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致祝詞,正確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文藝工作的成績和經驗,深刻闡明了黨的文藝路線、方針和政策,為新時期的文藝工作指明了方向、任務和奮斗目標;廣大曲藝工作者同其他文藝工作者一樣,在祝詞的指導和鼓舞下,思想更加解放,精神更加振奮,創造熱情更加高漲,前進的方向更加明確,促使我國社會主義文藝走上健康發展的新階段。江澤民同志在中國文聯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國文聯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和胡錦濤同志在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對于我國文學藝術的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陳云同志長期關心評彈和曲藝工作,他發表的一系列指導性意見和建議,直接促進了曲藝事業的發展和繁榮。60年的實踐證明,我國曲藝事業同整個文學藝術事業一樣,正是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改革創新,繼往開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喜人局面。

          根本性的變化,是曲藝隊伍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曲藝工作者努力學習,深入群眾,思想素質和藝術素質不斷地有所提高和進步,同時培養出許多新進人才,逐步形成一支忠誠于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老中青相結合的曲藝隊伍,并日益擴大和加強。王尊三、韓起祥、連闊如、侯寶林、高元鈞、王少堂、駱玉笙、李德才、沈冠英、蔣月泉、劉天韻、唐耿良、琶杰、毛依罕、扎巴、阿達爾、波玉溫、康朗甩、楊漢、曹漢昌、康重華、俞笑飛、白風鳴、曹寶祿、張壽臣、馬三立、陳士和、李潤杰、良小樓、馬增芬、魏喜奎、李月秋、靳文然、鄧九如、狄來珍、霍樹棠、趙玉峰、固桐晟、陳青遠、陳春生、胡景岐、榮劍塵、盧成科、舒三和、孫玉奎、劉寶瑞、楊林、曾鳳鳴、李青山、王永梭、夏雨田、馬季、李國春、劉學智、劉洪濱、陳增智、王充、沈彭年、王濟、王決、張軍、蔣敬生、賈鐘秀、趙錚、王徹、宮欽科、夏耘、邱肖鵬、趙洪滔、朱楚康等曲藝家和廣大曲藝工作者,認真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出人、出書、走正路”,堅持改革創新,緊跟時代步伐,積極編演新書新詞,整理傳統曲(書)目,革新說唱藝術,發揚革命文藝的光榮傳統,不計名利,不辭勞苦,不避艱險,滿腔熱情地為人民創作和演唱,從城鎮到鄉村,從工廠到建筑工地,從邊遠的山區到草原、林海,從軍營到駐守在山崖海角的哨所,都有他們艱苦跋涉的足跡和滴下的汗水。尤其感人的是,在祖國和人民遇到危難的時刻,曲藝工作者更是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以藝術為武器參加戰斗。比如,抗美援朝運動開始后,曲藝界立即組織起赴朝曲藝大隊,連續多次到炮火連天的朝鮮戰場慰問演出,鼓舞我人民志愿軍的戰斗熱情,活躍戰地的文化生活。著名相聲演員常寶■、弦師程樹棠同志就是在慰問中不幸犧牲的,被黨和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為曲藝界做出光輝的榜樣。又如,在保衛祖國邊疆的自衛反擊戰中,曲藝工作者也深入到前線,為我軍指戰員慰問演出,送上祖國人民的一片深情。又如,在抗洪救災、抗震救災等重大活動中,許多曲藝工作者都及時趕到災區,給災區人民送去溫暖、希望和信心。實踐證明,曲藝隊伍是一支好隊伍,許多著名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被黨和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等稱號,被推舉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或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曲藝界贏得榮譽。如今,許多為新中國曲藝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同志先后不幸去世,但他們的崇高風范和光輝業績,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鼓舞、激勵著廣大曲藝工作者繼續前進。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曲藝事業的成就,突出地表現在繼承與創新兩個方面,又以創新方面的成就最為顯著。廣大曲藝工作者為新中國不斷發生的偉大變革和光輝成就所鼓舞,同時鑒于“表現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是時代和人民的迫切需要,而曲藝又具有形式多樣、簡便靈活、極便于迅速反映現實的特點,很自然地把表現新中國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社會主義新人與表現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斗爭的艱苦歷程和英雄模范人物作為創作演唱的重點,陸續創作、改編和演出了許多優秀曲藝作品。作品的主題、題材、風格和樣式,越來越多樣化,創作演出的思想藝術質量不斷提高。諸如評書《登記》《靈泉洞》《周支隊大鬧平川》《紅軍強渡大渡河》《一鍋稀飯》《烈火金剛》《山貓嘴說媒》《小技術員戰服神仙手》《三件棉襖》《藝海群英》《楊柳寨》,鼓詞唱詞《漁夫恨》《石不爛趕車》《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飛奪瀘定橋》《王銀生帶路取北峰》《三勇士推船過江》《光榮的航行》《韓英見娘》《珠峰紅旗》《悲壯的婚禮》《月夜蕩泥船》《蓮花魂》《廣場思親》《春到膠林》《難忘的一課》《醋為媒》《柳二狗與小廣州》《張羽煮海》《孟姜女》《正氣歌》《臥薪嘗膽》《血濺山神廟》《愚公移山》《中山狼》《白妞說書》《二泉映月》《和氏璧》《晴雯傳》《穆桂英指路》《游西湖》,評彈《王孝和》《海上英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九龍口》《真情假意》《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多多》《血桃花》《飲馬烏江河》《蝶戀花》《孟麗君》《新木蘭辭》,山東快書《一車高粱米》《三只雞》《三換春聯》《師長幫廚》《長空激戰》《李三寶比武》《武功山》《賀龍赴宴》,快板書《劫刑車》《抗洪凱歌》,快板《戰士之家》《學雷鋒》《巧遇好八連》《進北京》,相聲《一貫害人道》《買猴兒》《開會迷》《婚姻與迷信》《夜行記》《女隊長》《戲改神手》《王金龍與祝英臺》《英雄小八路》《昨天》《假大空》《帽子工廠》《如此照相》《威脅》《農老九翻身記》,揚州評話《挺進蘇北》《廣陵禁煙記》,陜北說書《翻身記》《回鄉記》,時調《紅巖頌》《春來了》,四川清音《黨的好兒女》《江竹筠》《黎明前的戰斗》《布谷鳥兒咕咕叫》,揚琴《秋江》《江姐在獄中》,單弦《四支槍》《雙窩車》,好來寶《富饒的查干湖》《兩只羊羔》《鐵忙!贰犊漶R》,大本曲《畫眉展翅》《大理好風光》,贊哈《瀾滄江之歌》《三個歌手唱北京》《彩虹》,河南墜子《接婆婆》《送梳子》,大調曲子《二嫂買鋤》,湖北小曲《選妃》,揚州彈詞《歌吹古揚州》,粵曲《瀟湘夜雨》《珠海丹心》,廣西文場《漓水情深》,三棒鼓《繡十景》,故事《辣椒嫂》,以及根據《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紅旗譜》《紅巖》《紅日》《保衛延安》《平原作戰》《青春之歌》《野火春風斗古城》《草原烽火》《三里灣》《李雙雙》等文藝作品改編的不同形式的曲藝作品,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鮮明的時代色彩和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力求把先進的思想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結合起來,把思想性、娛樂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曲藝表演藝術和音樂唱腔以及舞臺美術等,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吸收姊妹藝術有益的東西,經過自己的咀嚼和消化,也不斷有所豐富,有所提高,有所創新和發展,并創造出一些新的曲藝品種和新的藝術流派。經過演員和音樂唱腔設計、伴奏人員與作者密切合作,在藝術上精心加工和再創造,許多曲藝作品成為立在舞臺上的藝術精品,久演不衰,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和美的藝術享受,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

          我國的曲藝,同戲曲等民族民間藝術一樣,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深受廣大人民的歡迎。為了弘揚民族文化,繼承曲藝的優良傳統,繁榮和發展我國曲藝藝術,促進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新中國成立后,文化部、中國曲協和各地有關文化部門、曲協組織與廣大曲藝工作者,就把發掘和整理各民族各地區曲藝遺產和曲藝資料,列為一項重要任務,收集、記錄了大量的歷代口頭流傳的曲(書)目和曲藝資料;同時組織曲藝工作者和有關專家學者進行了分析研究和整理工作。許多傳統曲(書)目剔除了封建性的糟粕,保存了民主性的精華,革新了演唱藝術,取得豐碩成果。大量短篇作品,如《藍橋會》《打黃狼》《黛玉悲秋》《擊鼓罵曹》《偷石榴》《雙鎖山》《劍閣聞鈴》《紅梅閣》《黛玉焚稿》《探晴雯》《草船借箭》《小姑賢》《包公賠情》《楊八姐游春》《南郭學藝》《玄都求雨》《珍珠塔》《洪月娥做夢》《摔鏡架》《水漫金山》《梁祝下山》《鳳求凰》《小神仙》《連升三級》《珍珠翡翠白玉湯》《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扒馬褂》《化蠟扦兒》,等等,都經過整理加工,呈現出新的面貌;有些長篇作品,如評書《東漢》《三國》《興唐傳》《水滸》《岳飛傳》《聊齋》,山東快書《武松傳》,鼓詞《紅樓夢》,鼓書《楊家將》《明英烈》,蘇州評彈《三國》《岳飛》《西廂記》《長生殿》《楊乃武》,揚州評話《三國》《水滸》《皮五辣子》,揚州清曲《白蛇傳》,二人轉《包公案》,少數民族說唱《江格爾》《瑪納斯》《格薩爾王傳》《嘎達梅林》《格斯爾汗》《艾甫里與賽乃姆》《青史演義》《春香傳》《沈清傳》《珠郎娘美》《召樹屯》等,也陸續收集、整理出來,思想和藝術質量都有所提高,受到群眾的歡迎。有些少數民族說唱作品,還譯成漢文出版。近些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也促進了曲藝遺產的發掘、整理和傳承工作。

          由于長期缺乏專業曲藝理論研究機構和專業曲藝出版機構,這些方面的工作,困難很多,一直是曲藝工作的薄弱環節。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指導下,中國曲協及地方有關部門多次舉辦曲藝理論研討和評論活動,經過各方面的艱苦努力,情況逐步有所改變,曲藝史論研究和曲藝評論不斷取得可喜的成果。比如,《曲藝研究叢書》《中國說書史》《中國說唱藝術簡史》《中國曲藝史》《當代中國曲藝》《中國曲藝通論》《中國相聲史》《西河大鼓史》《蘇州評彈史》《河南曲藝史》《山東曲藝史》《評書藝術論》《山東快書藝術論》《二人轉史論》《曲藝論叢》《曲藝特征論》《曲藝音樂改革縱橫談》和曲藝家傳記、曲藝評論等史論著作,陸續問世。曲藝編輯出版工作也克服種種困難,做出許多成績。比如,《說說唱唱》月刊、《曲藝》雜志先后創刊,填補了長期沒有曲藝專業期刊的空白,促進了曲藝創作、評論的發展和新人的成長;有些報刊陸續發表了一些曲藝作品和評論文章;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曲藝出版社等出版機構陸續編輯出版了許多曲藝作品和曲藝理論評論著作及研究資料;各地曲協等有關單位編印了一些內部刊物、演唱材料及研究資料,都為曲藝的繁榮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更可喜的是,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有關文藝家協會共同做出編纂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決定,并列為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其中曲藝方面有兩部:一部是《中國曲藝志》,由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曲藝家協會共同主持;一部是《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由文化部、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主持,按照統一體例和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立卷。為編好這兩部書,國家和地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普遍而深入地調查了全國各民族各地區曲藝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收集了難以數計的曲藝資料及有關材料,并做了艱苦細致的分析研究和編纂工作!吨袊囍尽啡妗⒃攲嵉赜浭隽宋覈嚨臍v史和現狀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曲藝改革的成就和曲藝史、論研究成果;《中國曲藝音樂集成》選收了全國400多個曲種的代表性曲藝音樂唱腔,記述了中國曲藝音樂的產生和發展情況,為曲藝音樂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歷時22年,這兩部志書集成現已全部編纂出版,堪稱盛世創舉、曲藝大典。通過志書集成的編纂工作,全面推進了曲藝事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和國際曲藝藝術交流和學術交流等活動,有了很大的發展。為了展示曲藝的優秀成果,促進藝術交流和改革創新,進一步調動廣大曲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文化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曲協及地方有關部門舉辦了多次全國曲藝會演、全軍曲藝會演、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和評比活動以及經驗交流等活動;各地也舉辦了曲藝會演和評比活動以及經驗交流等活動。中國文聯、中國曲協聯合舉辦的“中國曲藝牡丹獎”,作為中國曲藝最高獎,對曲藝界起到很大的鼓舞和激勵作用。中國曲協還先后與江蘇、天津、河南、內蒙古、廣西等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聯合舉辦了規模盛大的中國曲藝節,集中展示了曲藝改革創新的優秀成果,檢閱了曲藝隊伍奮發向上的陣容,對曲藝的發展和繁榮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文化部、全國總工會、解放軍總政文化部、中國曲協等有關單位和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有關文化部門,積極鼓勵和推動專業曲藝工作者與業余曲藝愛好者相互學習、密切合作,發展群眾業余曲藝活動,并舉辦了多次全國職工業余曲藝會演、全國農民業余曲藝會演、全軍業余曲藝會演以及學校和社區等方面的曲藝展演和評比活動。群眾業余曲藝活動中,涌現出許多優秀人才、優秀節目,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并為專業曲藝演出團體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推動了曲藝藝術的改革創新和發展。中外曲藝藝術交流活動也日益活躍,各地曲藝團體和藝術家紛紛到世界各地訪問演出,曲藝以自己獨特的藝術風采和魅力,贏得人們的好評,有些曲藝節目在國際藝術節中獲獎,有些曲藝家獲得榮譽稱號。實踐證明,藝術沒有國界,優美的曲藝藝術同樣能夠走向世界,與外國的說唱藝術相媲美。

          新中國曲藝事業發展的6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瞬間,卻獲得空前的發展和如此光輝的成就,的確令人鼓舞。這是在黨的領導下廣大曲藝工作者艱苦奮斗與社會各界積極支持的結果。現在,我們的國家繼續飛速前進,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一切有理想、有抱負、有作為的曲藝工作者,將更高地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增強全局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為推動曲藝大發展大繁榮,促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做出堅持不懈和不屈不撓的努力。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3D日动漫 | 色综合AV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 无码丰满少妇2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无码vs无码人妻|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 |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动漫|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日韩中文在线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 中文字幕国产91|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无码国产色欲XXXXX视频|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软件|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免费无码中文字幕A级毛片| 草草久久久无码国产专区|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久久亚洲日韩看片无码| 日韩久久久久久中文人妻|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一本色道无码道在线观看|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 免费无码国产在线观国内自拍中文字幕 | 无码专区AAAAAA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5566|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