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即將來臨之際,作為一名老文藝工作者和在音樂領域耕耘了半個多世紀的作曲家,感受也甚多……與共和國的輝煌歷史及其開創的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是我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和藝術實踐過程中最深刻的感受和永恒的追求!
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音樂藝術的各個領域——交響音樂、民族音樂、歌劇音樂、舞劇音樂、聲樂、器樂、流行音樂等,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音樂專業教育和社會普及與提高的工作也碩果累累。
中央在新時期關于文藝創作應“三貼近”的要求已逐步深入人心;新時代、新理念和新思維的擴展,也隨時影響著藝術創作多元化的傾向。
歡度國慶!面向未來!為迎接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更大的發展和繁榮做出應有的奉獻!——劉文金
民族音樂的海洋是如此浩瀚,每一位作曲家需要用一生的精力去探索。我的音樂完全受益于民族音樂,它是我創作的養分和源泉。
幾十年的創作歷程我都是在這樣的理念中虔誠的、默默地走著,無論是我的交響樂還是電影電視音樂,我都會在民族民間音樂最深處去尋找,去吸納。這些年來我收獲太多太多,當我的音樂從黃土高坡走進人民大會堂,走進美國卡內基音樂廳,走進柏林森林音樂會時,我對我的祖國充滿無限感激!
在偉大祖國60華誕來臨之際,我用最質樸的樂章祝福偉大的祖國,祝福偉大的時代,祝福偉大的人民!——趙季平
琵琶具有很強的傳統性和民族性,在世界藝術的大舞臺上,它猶如我們的母語,在表達本民族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品格中是最具魅力色彩的。古往今來,無論從人的情感宣泄還是具有詩情畫意和民俗民風,都常存于我們的藝術作品中。文化需要交流,資源意在共享。中國琵琶藝術,相信經過不斷的努力,完全有理由走向世界,成為更多的人們珍視和喜愛的樂器。
共和國60華誕,恰逢我半百之年;藝載40的我,向祖國匯報:我將繼續《指尖上的舞蹈》,彈著《律動》,回味《春秋》,妙曼于《古道隨想》……——吳玉霞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器樂的教學、表演有了史無前例的變化和提升。我們逐步意識并探索到民族音樂保護、傳承與發展的科學理念,開始思考著怎樣建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創作形式的多元化,探尋音樂藝術審美的標準等問題。音樂家、教育家正是在這大好的發展背景之下才得以充分施展各自才華,從而形成我國民族器樂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專業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的。
現今,如何把握自身特色與優勢,學習外界先進經驗,豐富自我;如何使局限變成拓寬、狹隘變成包容、虛弱變成強壯、自卑變成自強;如何創造出具有中國民族氣節與國際審美情趣的優秀作品,為華夏文化發展做出新貢獻,無疑是我們在發展民族音樂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張維良
新中國建立以來,民族音樂蓬勃發展。涌現出一大批名家、名曲,激勵著后來人。生動的音樂語言、鮮活的音樂形象、樸實真誠的表達……樂聲中記錄著民眾的生活和時代的發展,散發著人們對生活和未來的樂觀、自信。
改革開放的30年,收獲與前進的同時我也越來越認識到,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民族音樂在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不可回避地面臨著新的社會生態環境的考驗。面對多元開放的文化空間,如何健康和諧地傳承、發展民族音樂,成為民樂人的新課題,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教育是基礎,文化的認同更是基礎中的基礎!學會用音樂從鋼筋水泥的鬧市中回歸自然、找到精神依托,這不僅是文化的認同,更是文化的自信與自覺。——宋飛
從6歲拿起高胡,隨父親一句一句地學習廣東音樂,瞬間已過去了幾十個春秋。我從未后悔過選擇了為之奮斗了幾十年的民族音樂。廣東音樂的博大精深,猶如一個巨大的磁場始終那么強烈地吸引著我;廣東音樂前輩們勇于創新、善于包容的創作精神又鼓舞我、鞭策我,使我也拿起了筆初試牛刀,漸窺門徑、勇往直前。
我永遠不會離開傳統的根,但我會努力把握著時代的脈搏,因為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會有血有肉。
我的創作也永遠離不開前輩們的關心和指導,離不開相濡以沫的同行兄弟姐妹們的愛護和幫助,離不開廣大音樂愛好者的鼓勵和支持。此情此意我會永遠銘記在心。——卜燦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