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羽的歌詞創作是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起步的。新中國的蓬勃生機讓喬羽的創作也如潮水涌動。《歌唱祖國》正是他最早傳唱的創作之一。
1956年,喬羽接到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演沙蒙接二連三的電報,要求他為《上甘嶺》創作歌詞。喬羽到了長春的時候,《上甘嶺》已經拍完,只留下安排插曲的那幾分鐘戲,等歌出來后補拍。喬羽卻寫了一個和《上甘嶺》八竿子打不著的歌,“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沙蒙拿著稿子來找喬羽,提出一條意見:“一條大河波浪寬”能不能改成“萬里長江波浪寬,或者長江萬里波浪寬”?喬羽想了想,說:“我看還是‘一條大河’好。‘一條大河’可以想象成任何一條河。每一個人家門口的河,都和他的命運有關,想起這條河,就能想起很多事情。”沙蒙聽了之后,說了一句:“就它了。”
喬羽說:“好歌之所以能經受住歲月的考驗,關鍵在于它能表達一個時代大多數人的心愿,和大多數人的心靈躍動合拍,能引起大多數人的感情共鳴,跟人民大眾的所思所想南轅北轍,定然不可能流行開來,也不可能廣為傳唱。”
“文革”結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神州大地,喬羽的創作也再現生機。新時期30多年的時間,他創作了多首膾炙人口的作品。喬羽說:“歌詞最容易寫,是由于它簡短;最不容易寫好,也是由于它簡短,不足百字卻要創造出一個完整的世界。因此就我的經歷而言,我以為歌詞創作還是以厚積薄發為好。”《思念》的創作最能體現喬羽創作的厚積薄發。
《思念》從萌動寫作念頭到構思、完成,喬羽用了整整26年的時間。1963年初夏的一天,喬羽從蹲點的邢臺地區沙河縣回到北京垂楊柳的家里,他走進臥室,打開窗戶,突然,一只蝴蝶飛了進來。喬羽緊緊地盯住蝴蝶,看它圍墻繞了六圈,又從窗口飛出。一種圣潔感充溢在喬羽心頭,沉淀在心底的甜酸苦辣全部翻騰了起來,強烈地撞擊他的心靈。但這次“奇遇”喬羽并沒讓它立即進入創作,而是捂進心里,像陳年老酒,一擱就是20多年。直到1988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上,喬羽才和作曲家谷建芬合作,讓毛阿敏唱響了它。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喬羽感慨萬千:“這60年的變化天翻地覆,這60年,中國人的經歷也太豐富了,有歡樂的,也有不歡樂的,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生活應該是這樣,不能光是輕飄飄的。但藝術應該引導人們看正面的東西,藝術有鼓舞人的作用。這60年是偉大的60年,我認為再有一個60年,中國會有意想不到的發展。我希望積極的、樂觀的、向上的精神和內容成為整個中國社會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