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04年來到中國音樂家協會工作,擔任分黨組書記。在此之前我在中國歌劇舞劇院工作,對劇院工作早已輕車熟路,又獲得了一些成就,突然來到中國音協,對于新的工作崗位感覺有些陌生。況且,還有人就此說風涼話:到中國音協去養老嗎?所以,剛開始來到音協,我思想上有些壓力。
剛到音協,正趕上換屆,新老領導班子交接工作。換屆工作很成功,我也得到了領導的贊揚,我感覺到領導對音協工作的希望和對我的支持,感到責任在肩,下決心一定要把工作做好。音協的工作,說它實,因為有些工作很具體;說它虛,那是因為這些工作沒有硬性指標。所以,這就給音協的工作帶來很大的伸縮空間,也帶來了很多發展的機遇。基于對音協工作的這些認識,我在工作中不斷尋求突破。
中國音樂“金鐘獎”是音協的品牌活動,我到音協工作之后,力求使這一品牌得以擴大。如今,“金鐘獎”已經由單一的評獎擴大為整個社會的音樂文化活動,影響力和號召力得以增強。“金鐘獎”的評獎范疇有所拓展,獎項設置有所增加。作為一個常設音樂獎項,“金鐘獎”既著力于推動專業音樂事業的繁榮和提高,也密切關注促進大眾音樂文化生活包括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健康發展。為了擴充“金鐘獎”這個唯一的全國性綜合音樂獎項的覆蓋面,“金鐘獎”獎項設置中,在子項表演獎中增加了合唱比賽、流行音樂大賽。為了使中國音樂事業穩步健康、可持續性地發展,使理論、創作、表演平衡發展,“金鐘獎”在子項中增設了音樂理論評論獎。我們力圖充分整合社會中的各種資源,把“金鐘獎”辦得更大、更強。
而在這一擴大中,最突出的就是關注群眾文化生活,將合唱和流行音樂的評獎納入其中,在社會上營造了健康向上的音樂文化氛圍。每當我到各地,看到廣場上、公園里的合唱隊演唱時,我都很激動,心里很高興,直接而又深刻地感受到文藝只有為人民服務,才能獲得生命力。流行音樂是一種貼近大眾、貼近生活和貼近時代并為廣大群眾喜愛的音樂形式,有較成熟的市場操作機制和良好的市場效應。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于2005年12月12日在廣州增城召開了盛大的成立大會,全國各地的流行音樂代表參加了這一盛會。從此,流行音樂在中國音協的工作規劃中占有了一個重要的位置,所有的樂手和愛樂人都有機會通過這個新的家,奉獻自己的才華。而流行音樂得到了中國音協成立以來最大的重視,“金鐘獎”為此增設了流行音樂大賽,這是音協自覺擔當社會責任的舉措。青少年文藝健康發展,引導是關鍵,我們音協不能放棄這一重要的文化陣地,要切實發揮作用,引導青少年文藝創作活潑、健康地前進。
如今,“金鐘獎”為廣大音樂工作者和愛好者搭建了一個大舞臺,我為此感到欣喜,同時也感覺到自己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當下,正面臨著文化體制的改革,如何使文藝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是音協需要考慮的問題。
前不久,中國北京鳥巢音樂會的成功舉辦,為我對協會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條很好的思路。鳥巢音樂會,6萬人的現場座無虛席,演出結束后,92%的觀眾感到滿意,88%的觀眾感到非常滿意。中國音協也參與到這一音樂會之中,但我們不參與利益分配:不投錢,不獲利。我們本著“聯絡、協調、服務”的宗旨,力求建立平臺,將這一音樂會的品牌做大,使其更加有利于傳播中國優秀的音樂文化。實際上,鳥巢音樂會的成功也無形中增強了中國音協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只要我們做好了本職工作,切實讓“聯絡、協調、服務”的功能充分發揮,我們自身就會獲得更大的發展。
由此,我想到去年汶川大地震中,中國音協同樣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我們在第一時間發出倡議,號召音樂工作者投入抗震救災。我覺得藝術家們都是有良知的,我們就是要為他們搭建平臺,讓他們發揮作用。假如我們的工作做得不夠,那么他們發揮價值的空間就會減小,影響力就會減弱。結果證明,在中國音協的努力下,音樂家們捐款捐物,參與各種形式的公益演出,音樂界在抗震救災中積極踴躍的表現廣受好評。
通過這些事例,我感覺到中國音協在國家大事面前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也讓我對如何發揮這種作用有了深切的體會。中國音協的不可替代之處就在于它對于音樂工作者的凝聚力,增強了這種凝聚力,中國音協的影響力就會隨之增強,發揮的作用也就越大,其地位就越不可替代。在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中國音協近年來的發展壯大讓我堅信,我們在這一方天地里會大有作為。
(作者系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