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新中國迎來60周年之際,中國文聯也迎來了她60歲的生日。作為文聯一名老藝術工作者,我感到無比自豪,回顧在文聯工作的這20多年,更是感慨萬千。
雜技融入文聯大家庭
我第一次參加文代會是在1979年第四次文代會。
那時,我有一個心愿:就是希望早日成立中國雜技家協會,使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雜技藝術能盡早融入中國文聯這個文藝大家庭,這也是雜技界老一輩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心愿。當時,整個中國文藝界的現狀是雜技這門藝術沒有自己的協會,其他各個門類的藝術都成立了協會。我當時作為文聯主席團的成員之一,自然是責無旁貸。在一次主席團會議上,我就提出了這樣的請求:“中國雜技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國家第一個走出國門的藝術就是雜技,中國雜技藝術為國家、為民族贏得了巨大榮譽。1950年我國的雜技團就被邀請到蘇聯和東歐的一些國家演出,為我們國家的外交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促進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擴大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但是到現在,中國雜技還沒有一個家,沒有一個協會,請主席團考慮,能否成立中國雜技家協會!边@在當時代表了我們整個雜技界的心聲。
這個提議一經提出,立刻引起了當時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趙尋的重視,并將此事匯報給了當時的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在中宣部、文化部和中國文聯領導的高度重視、支持和關心下,1980年在北京召開了中國雜技家協會籌備會,1981年正式成立了中國雜技家協會。在會上,我被推選為中國雜協主席,成為當時中國文聯各協會中最年輕的主席。之后,我又連任第二至第五屆中國雜協主席、第五至第八屆中國文聯副主席。能夠成為中國文聯副主席,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湖北武漢我是第一個,這是黨對我們雜技藝術的關心和重視,也是對我的信任和培養,我感到了肩上的責任和重擔。
在這個大家庭里,中國雜技藝術不斷創新進步,與其他姊妹藝術一道繁榮發展,成為祖國絢麗藝術中一朵奇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迄今為止,我們中國雜技共在國際大賽中奪得金牌170枚。中國雜技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征,成為連結中國與世界的一個重要紐帶。
歡聚一堂 百花齊放
60年來,中國文聯在黨中央、國務院及中宣部的領導下,確實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近幾年,文聯對我們文藝工作者來說,更像一個溫暖、和諧的大家庭。從2006年開始,在每年兩會期間,文藝界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都要歡聚一堂,彼此相互交流,暢所欲言。從2003年起,在每年春節聯歡晚會后,文聯都舉辦“百花迎春”大聯歡活動。整個文藝界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聚集在北京,把各個門類最好的藝術展現給廣大人民群眾。整個節目的編排融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具有較高水準和質量。也正是由于文聯組織了這樣的活動,提供了一個舞臺,才為眾多藝術門類的文藝工作者提供了這樣一個交流的機會。大家相互關心,相互切磋學習,共同探討提高中國文學藝術的水平和人才培養等問題。中國文藝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空前繁榮,與黨更加心心相印。這也是新時期、新階段,中國文聯大團結、大發展和大繁榮的充分體現。
深入基層 心系老區
中國文聯始終貫徹并實踐著文藝必須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理念。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宣傳思想工作要“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遵循這一要求,文聯開展了“送歡樂、下基層——安徽績溪行”慰問演出活動,力爭將最好的藝術、最好的演員送到基層群眾中去。這是我們每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我們雜技藝術家更是應該義不容辭地深入到基層第一線。2008年“送歡樂、下基層”活動在安徽績溪展開,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露天演出場坐滿了人,樹上、房子上也擠滿了人。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更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把最好的節目奉獻給績溪的基層群眾。
其實,此前我們也曾多次組織下基層慰問演出活動。紅安是全國出了名的將軍縣。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出了200多名將軍,紅安人民更是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我們文藝工作者應該在建軍80周年之際慰問老區人民。當初一萌生這個想法,我就直奔湖北省政府向羅清泉省長匯報。羅省長當時聽了非常高興,當即表示大力支持。隨后,我又到北京向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胡振民匯報了我的想法。胡書記聽了后,也表示要大力支持。在湖北省委、中國文聯等各方面的大力關心支持下,終于于2007年6月28日在湖北紅安舉辦了一場名為“心系老區”的大型露天文藝演出。
文聯是個大家庭,其號召力和推動力都是空前的。文聯一旦定的事,大家都全力以赴。許多著名的演員演出任務非常繁重,如關牧村、吳雁澤、魏葆華、吳正丹等,但一聽說要到革命老區去,都紛紛推掉其他的演出任務,全力以赴保障這次到老區演出的成功。在紅安演出的當天早上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但是,曲曲美妙的歌聲、段段精彩的演出竟然驅散了空中的烏云,上午9點鐘,雨奇跡般地停了,晴朗的天氣一直持續到演出結束。在近4個小時的演出過程中,整個廣場的氣氛都要沸騰了。臺下的群眾可以說是人山人海,歡呼聲和掌聲此起彼伏。熱烈的氣氛也感染了臺上的藝術家,每一個精彩的節目都傳遞著他們對老區人民的問候和祝福。掌聲、笑聲、喝彩聲在廣場內經久不息、久久回蕩。那天,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胡振民,湖北省委副書記楊松、省委宣傳部部長張昌爾都到現場觀看演出。演出結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還專門宴請了各方貴賓和藝術家們,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愉悅。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在紅安舉辦如此大型的文藝演出,規格之高,陣容之強大,都是史無前例的。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們的人民群眾需要高水平、高質量的文藝活動來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在演出期間還參觀了紅安烈士陵園,瞻仰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紀念館,不僅從老區人民身上受到了革命傳統教育,也激發了創作的靈感。
60年來,中國文聯始終堅持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發揮著“聯絡、協調、服務”的職能為人民服務,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也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向人民、向生活學習的良機。
中國文聯始終緊跟黨的要求和時代步伐。在黨的十七大上,黨中央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文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和諧文化”,其實質就是要求我們文藝工作者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發揚下去。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國,其博大精深、瑰麗燦爛的傳統文化為子孫后代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歷史遺產。我們的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眾多的苦難不僅磨練了中國人民的意志,也為我們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這些寶貴的經驗,優良的革命傳統,我們不僅要代代相傳,而且要發揚光大。為此,我們要多創作積極健康向上的作品留給我們的后人,讓他們奮發向上,積極前進。我們偉大的黨、勤勞勇敢的人民正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積極創作的源泉。這些年各個門類的藝術都發展得很快,但是時代要求高了,我們文藝工作者只有深入群眾、貼近生活,在藝術創作上精益求精,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彈指一揮間,我在中國文聯任職和工作已有20多年,充分感受到黨和人民對我的信任和認可,我也感謝黨和人民對我多年的教育和培養。人的一生是短暫有限的,但是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卻是無限的,關鍵是要靠我們每個人自己去創造、奮斗和把握。一個人的成長和人生價值的實現是離不開黨和人民的。能為黨和人民工作,我感到很欣慰,工作也只有被黨和人民認可,才有意義,才有價值。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是我永生不息的奮斗目標。我相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會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奉獻給廣大人民群眾。
在我們的祖國和中國文聯即將迎來60華誕之際,我衷心地祝愿祖國繁榮昌盛,我們的文化事業百花齊放,蒸蒸日上。
(作者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