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處西南邊陲,經過30年的迅速發展,海南的書法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1世紀以來,提出了“建立書法之鄉,以書法帶動海南文化”的思路與目標,書法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作為中國書協副主席、海南省文聯副主席、海南省書協主席,吳東民的人生經歷和書法成就可以說見證了海南文化事業的發展變化,他也因此被評為海南建省20年來做出突出貢獻十大藝術家之一。日前,記者在椰風海韻的海南采訪了他。
社會是個人成長的土壤
建省辦特區之前的海南是廣東的一個行政區,萬寧是一個縣級市,吳東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小地方”。從小就對書法和繪畫異常感興趣的吳東民在小學書法課堂上打下了學習書法的基礎,萌發了學習書法的執著。上世紀60年代初的海南很落后,萬寧更是連字帖都沒有。“我有一個同學的哥哥是‘老三屆’,他有顏真卿的《禮勤碑》、蘇軾的《寒食帖》,還有柳公權、歐陽詢的字帖。我就向他借了一本。同學說,今天晚上借給你,明天早上就要還回來。當時又沒有復印機、照相機,怎么把它留下來呢?我就在油燈底下用很薄的紙把這本字帖臨了下來。”
這也是吳東民學習書法的開始。當時他是班上的活躍分子,就以黑板報為平臺,邊寫邊畫,上到小學五六年級,就有一定基礎了。之后念初中、高中,上山下鄉,直到改革開放之前,他做過很多工作,當過知青、宣傳干事,做過木工、車工、修理工,放映過電影,但從未間斷臨碑摹帖,研習書法。
1978年,22歲的吳東民趕上了改革開放,調到工會工作,獲得了更大的鍛煉機會。“個人的成長要有社會的大氣候,社會是個人成長的土壤。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就只能永遠是一個書法愛好者,不會有進一步發展的平臺,更不會有今天的成就。”吳東民說,教育的改革讓他有機會到大學深造,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對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從此獲得藝術和事業的大發展。
“文化沙漠”已經很不一樣
吳東民是一個很健談的人,但他談論自己的故事并不多,更多的時候,他關注的是海南書法從改革開放以來一步一步發展的歷程。
盡管地處邊陲,海南的書法歷史并不算短。唐宋時期,蘇軾等一批貶謫官員促使了中原書風在海南的傳承。蘇軾離開海南前幾天所書《渡海帖》是書法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之后的數百年間,先后出現了白玉蟾、海瑞、張岳崧、潘存、鐘芳、祝嘉等名家,一些有名或者無名的摩崖石刻也堪稱海南書法的珍貴遺存。
但由于地緣因素,海南書法總的來講與內陸地區尚存差距。經過3年的籌備,海南書協于1992年成立。“當時海南總人口才有五六百萬,研習書法的人就更少。海南書協成立之初,省級會員只有67個,全國會員3個。經過10余年的發展,現在有省級會員580個,全國會員75個,1人獲得中國書協二十周年紀念獎,3人獲得省文聯“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各縣市書協、鄉鎮書協、機關書協也先后成立,和10余年前相比可以說是取得很大的進步了。”
正是因為海南書法事業的起點低、底子薄,所以才需要加緊時間多辦活動,提高大家的積極性,推動書法創作發展。吳東民說,通過活動,可以發現人才、挖掘人才;通過活動,可以互相交流,共同進步。人的生命在于運動,協會的生命也同樣如此。1992年海南書協成立以來,舉辦了展覽活動60多項,這其中,既有與國內一些省市合作舉辦的書法聯展,如泛珠江三角洲“9+2”聯展、海南山東書法聯展、中南五省書法聯展等,也有與香港、澳門、臺灣組織的多次書法交流,并積極開展了中外藝術交流,先后組織了中新美聯展、新馬中聯展等,擴大了海南書法的影響。
吳東民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省以后,有全國各地的人來到海南,為海南書法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少數民族地區對書法還比較淡漠,經過改革開放以來不斷營造氛圍,不斷創造條件,慢慢培養起來濃郁的書法氛圍,現在還涌現出很多少數民族書法家。“以前海南老是被笑說是‘文化沙漠’,但現在已經很不一樣了。”
要讓書法和生活結合起來
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就開始了對藝術的追求和向往。書法,作為一種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的高雅藝術,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吳東民看中的正是書法的這種群眾性和日常性:“書法的群眾基礎好,老百姓容易接受,不管職位高低,只要是搞書法的,人們就可以坐在一起探討,就容易達到情感的溝通,它可以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有效方式;而且一個人只要愛好書法就可以進入這一項活動,通過努力有所成就,一些單位和學校就愿意調用過去,從這個層面說,書法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因此,自1992年以來,每逢重大節日,海南書協都會組織書法家到農村為群眾送溫暖、送歡樂,主動為老百姓寫春聯,深受群眾歡迎。成立鄉鎮書協以后,他們先后舉辦了兩屆10個鄉鎮書協的聯展,并評出5個書法之鄉和1個書法之村。這種農民書法活動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針對書法的群眾性,吳東民說,現在鄉鎮和農村對書法的興趣很高,也迫切需要專業書法家的指導;組織書法進農村的活動,既可以提高他們的成就,也能增加書協的向心力。
海南書法活動的另一大亮點則是書法進校園活動。比起成為一個時期的熱門話題的京劇進課堂,吳東民覺得書法進校園更加切實。“京劇有地域上的局限,而且唱戲還需要一定的資質;而書法則不同,所有的人都能參與其中。”在海南,已經評出了兩個書法校園,學書法的氛圍特別濃,經常自發地搞書法活動,并舉辦了3屆青少年書法大賽。“普及書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后繼有人,要讓小學生知道書法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更重要的是,通過書法,不但能寫好字,還可以讓孩子了解中國的歷史和人物;從文字學上了解漢字的來源演變,為將來了解國學打下基礎;陶冶情操,養成細心、耐心的品質,從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觀察能力。通過書法,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這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代代書法家身上就能體現出來。我們也希望當代的少年兒童能通過書法,讓自己今后的生活更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