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5年4月8日 星期二
11月,舞蹈發燒友們對美國瑪莎·格萊姆現代舞團首次訪華的關注熱度將北京的寒流一掃而空。關于瑪莎·格萊姆的傳奇記載留給了我們太多的懸念,品讀過《神話寓言》和《美洲年鑒》兩部主題演出后,關于瑪莎·格萊姆的一切,似乎變得鮮活起來。
包括6個描寫美國歷史文化和現實題材故事的經典之作,將我們帶入葛蘭姆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人生,這就是創作時間橫跨80余載的《美洲年鑒》。首個作品《摩爾人的夜曲》仿佛使我們看到年輕時格萊姆的影子,一位初出茅廬但充滿激情的舞者正在扮演著一位雍容華貴的舞姬,翩然起舞。首演于1930年的《悲悼》是格萊姆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她180部作品中舞蹈語言重構轉折點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格萊姆除編舞外,還同時擔任了服裝設計,服裝款型、色彩及線條與舞蹈動作設計相得益彰,同時構成了其舞蹈創作中的語言表達方式。《阿帕拉契亞之春》這個舞蹈名稱跟舞蹈并無關聯,作品源于作曲家艾倫·科普蘭所創作的“給瑪莎的舞曲”,作品內容指向了新大陸移民時期的美國新婚夫婦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編年史》和《林神節之歌》兩部作品分別涵蓋了反戰主題和對美洲印第安文化崇敬的表達。最后的閃光點當然凝聚在瑪莎·格萊姆在96歲時的收關之作——首演于1990年的《楓葉拉格》。在當時風靡于美國的流行音樂“拉格泰姆”輕松、活潑的曲調中,這位舞蹈大師完成了她人生中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