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雜技
      http://www.858835.com    2008-12-18    作者:林建    來源:中國藝術報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就文藝而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就是文藝創作的大發展大繁榮。改革開放30年,我們國家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新時期的中國雜技和各行各業一樣,最顯著的成就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協會的成立使雜技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雜技率先走出國門,參加國際雜技馬戲大賽屢獲金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跟隨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在全球進行商業性演出,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的中國雜技令世人刮目相看。

          1979年11月13日,第四次文代會大會主席團通過了雜技界出席文代會代表提交給主席團的報告,同意雜技界同志關于成立中國雜技工作者協會的建議,接納雜技工作者協會為中國文聯的團體會員。經過近兩年的籌備,1981年10月28日,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協會的成立,使全國的雜技藝術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也使雜技藝術工作者的地位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肯定。

          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2000年起改為“中國雜技家協會”)成立以后,致力于和全國雜技藝術工作者一道通過舉辦大型賽事和活動,促進藝術創新。1981年12月,華東六省一市優秀雜技節目會演在上海舉行;1983年3月,全國雜技創新座談會在北京召開;1984年8月,第一屆全國雜技比賽在蘭州舉辦,之后每三四年舉辦一屆;1987年10月,第一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在石家莊舉辦,之后每兩年舉辦一次;1988年11月,第一屆全國“新苗杯”雜技比賽在長沙舉辦,之后每四五年舉辦一次;1992年10月,舉辦第一屆中國武漢國際雜技節,之后每兩年舉辦一次;1998年4月,舉辦“金菊獎”全國滑稽比賽,之后舉辦過兩次“金菊獎”全國雜技比賽,4次“金菊獎”全國魔術比賽;2001年6月,在北京舉辦建黨80周年金獎雜技節目展演;2001年10月,在北京舉辦第一屆中國雜技藝術節;2004年9月,舉辦世界魔術大師邀請賽;2006年,舉辦世界著名近臺魔術大師北京展演活動;2008年4月,舉辦迎奧運金獎節目展演活動等等。通過對演出市場的培育和電視、新聞媒體的宣傳,雜技走進了千家萬戶。

          自2002年起,在國內外大賽中獲得金獎的雜技節目在央視春晚上連年獲觀眾最喜愛節目獎。其中沈陽雜技團的《力量》、中國雜技團的《軟鋼絲》、《俏花旦——空竹》等節目被評為一等獎,由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表演的《化蝶》甚至曾以高出一等獎節目10萬張票的優異成績被評為特別大獎。

          20世紀50年代,中國雜技曾經在國際賽場獲得過6枚金牌。1980年,中國雜技再度走進國際賽場,在法國巴黎“明日”世界雜技節上獲得兩枚金牌。近30年來,據不完全統計,在各國際賽場上中國雜技獲得160多枚金牌,其中在蒙特卡洛國際雜技節上獲得10個“金小丑”獎,在法國巴黎“明日”、“未來”世界雜技節上獲得17個最高獎——法蘭西共和國總統獎,被國際馬戲界稱為“金牌儲藏庫”。在國際各大雜技馬戲賽場摘金奪銀,成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雜技藝術最亮麗的風景之一。

          雜技藝術創作發生巨大飛躍

          在雜技的傳承過程中,雜技藝術工作者一直比較注重技巧的出新。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與文化的進步,隨著雜技人才結構與知識結構的深刻變化而帶來的觀念轉變,一些藝術美學中的重要概念,開始進入雜技人的觀念之中,新的知識、新的形式、新的觀念與雜技發生交流、碰撞、融合,雜技由此進入嶄新的創作階段。

          一方面,雜技呈現多元化創作趨勢。30年來,雜技精品節目不斷涌現,強勁的創新勢頭有力地促進了藝術的發展;主題雜技晚會以主題或情景統領全劇,提升了雜技的品位與檔次;先進舞臺技術手段的大量運用,舞臺機械、布景、燈光的使用,賦予了雜技鮮明的時代特點與現代氣息,服裝、化妝、舞蹈、戲劇等元素的加入使雜技的綜合藝術水準大大提高,有效增加了雜技節目的視覺美感和流暢性,提高了市場的占有率。這種多元化的創作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精品雜技節目層出不窮。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十年涌現出了一批觀眾喜愛的雜技精品節目,比如: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的《東方天鵝——芭蕾對手頂》,中國雜技團的《俏花旦——空竹》,成都軍區戰旗雜技團的《藍色遐想——綢調》,沈陽雜技團的《高椅》,上海馬戲學校的《跳板蹬人》等許多的精品節目。這些藝術精品不再是傳統雜技節目那樣的純粹技巧表演,它已經成為表達創作者藝術觀念、創造藝術形象的藝術手段。把技巧與其他藝術元素相融合,以技巧作為基本藝術手段塑造具有文化內涵的藝術形象,或創造具有某種情緒、情境的美學價值,是雜技藝術觀念轉變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二是主題雜技晚會應運而生。在傳統雜技的演出中,雜技晚會一般是各類雜技節目的自由組合,各種技與技之間各不相干,互不相連。隨著雜技節目在80年代取得的長足發展,已經初步樹立了情緒表達、意境創造的藝術觀念,同時接納了對舞臺美術、音樂、燈光等綜合藝術手段的利用,為雜技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20世紀90年代戰旗雜技團創作雜技主題晚會《金色西南風》、國雜技團創作雜技主題晚會《中華魂》、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創作雜技主題晚會《今夜星光燦爛》、沈陽雜技團創作雜技主題晚會《天幻》、廣州雜技團創作雜技主題晚會《南風粵韻》、武漢雜技團創作雜技主題晚會《英雄天地間》等等,這些主題雜技晚會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雜技在國內外演出市場的占有率。

          三是雜技劇成為舞臺精品劇目。近年,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創作的雜技劇《天鵝湖》,上海雜技團、上海馬戲城創作的雜技劇《時空之旅》先后被評為2004-2005年度、2006-2007年度十大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廣州雜技團創作的《西游記》獲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

          另一方面,雜技的文化內涵得到提升。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交融。主題雜技晚會是中國雜技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主題雜技晚會第一次給雜技整臺晚會的演出賦予了具有文化內涵的主題,雜技多種不同技巧的節目第一次在同一個主題或同一個意境中結成一個藝術整體,這種藝術樣式的整體出現,極大豐富了雜技的文化內涵及其表現力,主題雜技晚會以其沉甸甸的文化分量,讓人們不得不對雜技瞠目。

          在藝術方面,主題雜技晚會以主題為軸心,在對傳統技巧不斷創新的基礎上與角色、音樂、舞臺美術、燈光等多種藝術元素融合為一個有機體,創造了雜技表演新的形式。以綜合藝術面貌出現的主題雜技晚會,以自己光彩奪目的藝術感染力,證實了傳統雜技與現代文化交融藝術實踐的開始。

          二是東西方文化的碰撞。雜技劇《天鵝湖》的名稱就意味著中國雜技藝術和國際表演藝術的經典樣式芭蕾,以及國際經典劇目《天鵝湖》的結合。這種樣式是創新,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也是中國傳統藝術和國際經典藝術的融合,是用前所未有的藝術語匯詮釋世界舞臺上的經典。中國雜技《天鵝湖》的產生是時代發展和雜技不斷創新取得的結果,是新中國半個多世紀整個雜技界努力提升文化含量和藝術品位的必然。

          雜技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雜技具有不受語言限制的優勢,既能夠彰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具時代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事活動的增多,雜技節目多次跟隨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近年,金獎雜技節目參加胡錦濤主席宴請布什總統演出、溫家寶總理宴請歐盟主席時的演出,還多次為APEC、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等許多重要國際會議和重要國事活動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賓的高度贊揚,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國雜協通過加強交流、參賽、舉辦世界魔術大師邀請賽等方式積極參與國際魔術界的活動,使中國的魔術在國際魔術界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從而成功申辦到2009年世界魔術大會的舉辦權,這是國際魔術聯盟成立58年來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世界魔術大會。

          辦好2009年北京世界魔術大會,必將促進中國魔術藝術事業的發展,促進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也將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改革開放新面貌、新成果,擴大對外宣傳的大舞臺。

          雜技開放的藝術精神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廣泛交流和交融。中國雜技讓世界通過它而了解到中國藝術和民族精神。在同國際上的長期合作伙伴——美國玲玲馬戲團、加拿大太陽馬戲團、荷蘭星辰馬戲團、瑞士克尼馬戲團等的合作演出中,中國雜技學到了異域雜技精粹和經營管理理念、方法,對中國雜技的建設與發展是十分有益的。同時中國雜技也創造了不菲的經濟效益,據中國對外演出公司透露,中國雜技常年有30多支隊伍在境外巡演,歷年在對外商演創匯中雜技一直居各表演藝術門類之首。

          雜技文化在服務大眾中得到弘揚

          以人為本,就是要求文藝必須要為人民服務,必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人民群眾共享藝術創作成果。“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時刻提醒我們,文藝大繁榮的宗旨是“造福于民”。改革開放30年來,雜技藝術始終保持了雅俗共賞的審美特色,無論是在劇場、大型雜技場館、一般演出場所,還是在大篷、廣場、酒店、公園等地方,都可以見到適于不同環境的雜技演出,顯示著它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一方面,中國雜協的“精品下基層工程”廣受歡迎。為了使精品節目能夠深入到人民大眾之中,使基層的人民群眾面對面共享藝術創作成果,中國文聯、中國雜協將“送溫暖,精品下基層工程”作為一項長期的不間斷的工作開展起來。近年,中國雜協10余次組織金獎節目到山西太行山,甘肅蘭州、金昌、隴東,陜西延安、西安,京郊房山區司馬臺村、解放軍總參駐昌平某部、燕山石化公司、門頭溝清水鎮、安徽宿州市、績溪縣,江西九江市等地演出,10萬多人民群眾觀看了金獎雜技節目的演出,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贊揚。同時,中國雜協還在雜技界廣泛推進金獎節目下基層工作。三年來,中國雜協主席團成員所在的中國雜技團、上海馬戲學校、大連雜技團、濟南雜技團、戰士雜技團、戰旗雜技團下基層演出850場,觀眾近百萬,深受各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另一方面,民間雜技的迅猛發展,也使中國雜技的發展充滿生機與活力。改革開放以來,文藝體制的改革給民間雜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擁有十幾萬民間雜技(馬戲、魔術)大軍,從業人員占全國雜技從業人員的90%以上,國內雜技演出市場占有率達85%以上,民間雜技團體幾乎遍布全國。其中傳統雜技大省如河南、河北、安徽、四川等地民間雜技團體數量眾多。有的民間雜技團體無論是演員人數、資金,還是節目質量、藝術創作水平,都可與國有雜技團體相媲美。

          河南寶豐縣現有民間表演團體1400多個,從業人員5.5萬人,文化產業年總收入4億元;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溫良口村2007年雜技演出的收入達1000多萬元,占全村總收入的80%;安徽省宿州市埇橋明星大馬戲團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馬戲團,2007年擁有動物188只,固定資產1800萬元,演出年收入400萬元。中國雜協通過命名雜技、魔術、馬戲之鄉,深入基層開展培訓,與地方合作辦節等方式對民間雜技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扶持。

          民間雜技因其豐富的人才和地域資源、悠久而深厚的群眾基礎和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而具有強大的發展勢頭,它們以貼近百姓、服務大眾為基點,促進了鄉村文化、集鎮文化的建設;他們健康文明有序的演出活動,改善了社會風氣,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了作用;他們率先走文藝市場化的道路,不用國家投資,常年深入民間演出,不僅給人民大眾帶來了歡樂,也給劇團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民間雜技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雜技教育走向正規化

          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國雜技的教學方式基本沿襲著父傳子、師帶徒的傳承方式,家族式的教學以親屬關系為紐帶,以教授現有節目為教學內容。自20世紀60年代以后,一批較有藝術實力的雜技團體開始了團帶學員班的教育,團帶學員改變了以血緣關系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舊的家長式教育,代之以新型的師生關系和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活動,教學內容也較為豐富,學生能夠得到較為全面的培養和較為嚴格的訓練。有的團還外聘教師為學員講授表演課,訓練課。因此,團帶學員的素質較之以前有所提高。當然,就全國雜技表演團體來講,團帶學員由于受本團人力、財力、藝術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也有著很大局限性。

          改革開放以后,雜技教育問題引起了雜技界的高度重視,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雜技中等專業教育、高等專業教育逐漸建立,為雜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中等專業雜技教育的健康發展時期。1985年,“雜技之鄉”河北吳橋縣創辦的我國第一所民辦雜技學校,以及于1989年開辦的上海馬戲雜技學校、90年代開辦的濮陽市雜技學校、北京雜技學校、遵義市雜技學校等,還有20多個省份的藝術學校增設了雜技專科。中等專業雜技學校主要以培養雜技藝術的表演人才為目標,有教學大綱、相應的自編教材和各科師資的配備。至此雜技教學開始走向正規化。

          雖然各雜技校(科)屬于國家中等教育系列,但這些教育方式目前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雜技發展的需要。雜技藝術的發展急切地呼喚雜技的高等教育。1986年沈陽體育學院開辦了“雜技教師大專班”;1997年河北省師范學院開辦了“雜技編導大專班”;2002年沈陽師范大學開辦了“雜技編導大專班”;2004年起中國雜技家協會與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合作辦學,開辦了兩屆“藝術管理”和一屆“雜技編導”大專班等。大專班學員一般以成人教育為主,招收具有一定雜技藝術實踐經驗的或熱愛雜技藝術的學員,專攻編導、管理等專業。課程設置借鑒體育、舞蹈、戲劇等相關學科的教材、師資,充分利用雜技近年的研究成果,使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與課題研究、教學實踐相結合,收到較好的效果。

          通過對雜技高等教育實踐的有益探索,為今后創建雜技的高等教育積累了寶貴經驗。在已畢業的幾屆學生中,有的成為雜技理論研究的骨干力量,有的成為院團的編導、教師,有的走上了管理崗位,這些接受過雜技高等教育的雜技新型綜合人才所產生的效應已經顯現。

          近30年來,盡管中國雜技在世界上名聲大振,但當加拿大太陽馬戲團從全球的各個角落云集在一起,陣容強大的編創和演員隊伍并在國際演出市場上異軍突起、形成強勁勢頭時,特別能吃苦的中國雜技人,此時還是顯得力不從心,缺乏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阻礙雜技事業發展不爭的事實。因此,建立雜技高等藝術院校,培養各類人才已經迫在眉睫。

          雜技理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如今,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公認的雜技大國,然而迄今為止,從中央到地方卻沒有一個藝術研究院(所)設立雜技學科的研究,而且沒有一個雜技研究人員的編制,這與我們雜技大國的地位極其不相符。

          雜技藝術的迅猛發展強烈地呼喚雜技理論的有力支持。1985年,中國雜技家協會設立了研究部;1994年,中國雜技家協會成立了中國雜協理論研究委員會。組織開展中國雜技理論研究工作的歷史使命就此責無旁貸地落在了中國雜技家協會身上。在此背景下,雜技理論研究工作逐步發展開。

          自1987年開始,由七省一市發起組織的地域性雜技理論研討會,后發展為由十一省一市聯合主辦。1992年中國雜協將當時分散的、不定期的理論研討活動確定為有組織、有計劃的全國雜技理論研討會,每年召開一次,由中國雜協確定研討議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雜協負責組織論文的撰寫和推薦工作,參加全國雜技理論研討會,并設立全國優秀論文獎、雜技理論研究組織工作獎。從1992年至1998年,一年一度的全國雜技理論研討會共舉辦了6次,全國優秀論文獎評比了7次。在中國文聯的大力幫助下,理論獎的評獎工作自1998年起被納入中國雜技“金菊獎”的獎項,這是中國文聯系統各文藝獎項第一個立項的理論獎。之后,中國雜協又與中國文聯聯合舉辦了五屆全國雜技理論研討會,并進行了5次“金菊獎”理論獎的評獎。

          從1992年開始,中國雜協與中國武漢國際雜技節組委會聯合舉辦了7次雜技理論研討會;從1999年開始,中國雜協與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組委會聯合主辦了五屆國際馬戲論壇。邀請中外馬戲界的知名人士就全球馬戲發展中共同關注的問題深入探討,為開展雜技理論研究搭建了平臺,成為國際馬戲界的高層峰會。

          此外,中國雜協就雜技界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舉辦了20多個不同規模的專題雜技理論研討會。還與黑龍江省文聯、吉林省文聯、遼寧省文聯共同舉辦了三屆東北三省雜技論壇;與甘肅省文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共同舉辦了兩屆中國西部雜技發展論壇。這都極大地促進了雜技理論研究水平的提高。雜技理論研究從基礎做起,經過30年持之以恒的工作,涌現出一批雜技理論作品。近年出版了《中國雜技藝術史》、《中國大百科全書·雜技》、《20世紀學術大典·雜技》、《中華雜技藝術通史》,《中國藝術百科辭典·雜技》、《當代中國雜技》、《雜技論文集》、《雜技論壇》、《雜技藝術論》、《中國藝術史雜技卷》、《雜技藝術概論》等一批著作。還出版了10多期專刊,將“金菊獎”理論獎獲獎作品及部分國內外優秀雜技論文集結成冊。

          近幾年,各種雜技理論研討會就雜技創新、雜技編導、雜技教育、民間雜技發展、雜技演出市場等與藝術發展息息相關的問題進行了重點研究,總結出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有力地促進了雜技藝術的繁榮與發展。

          雜技理論研究工作的逐步展開,也培養起了一批雜技理論研究人才,壯大了理論研究隊伍。雜技的編創人員是雜技理論研究最早的關注者。近些年,雜技隊伍中的一些佼佼者在進行藝術實踐的過程中深感理論的貧乏制約了自身向更高層次的發展,主動到高等院校“充電”,這些既有藝術實踐經驗又得到一定理論基礎的人,成為雜技理論研究隊伍最早的介入者。

          同時,還有一些從事文藝理論,以及文學、戲劇、舞蹈等藝術門類研究的專家學者加入雜技理論研究隊伍。他們以較寬的視野審視當今的雜技,從探討藝術規律,研究本體出發,催生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批評和思考。這部分人多是各省市藝術研究所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家學者,近年出版的一些有力度的專著大多出自他們的筆下。

          30年來,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雜技理論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初步建立起了一支理論研究隊伍,產生了一批理論專著和研究成果,但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我們的理論研究和理論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還有很多艱巨的工作要做。

          改革開放30年來,廣大的雜技藝術工作者以促進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為莊嚴使命,緊緊依靠中宣部、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領導和支持,團結一致,拼搏創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自覺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斷探索新形勢下文藝事業發展的規律和藝術創作的新途徑,將雜技這門古老的藝術發展成為具有時代風采,為全世界所喜愛的一門藝術。中國雜技藝術在改革開放30年中實現的一系列轉變,既是藝術創作理念和演出市場格局的轉變,也是教育模式的轉變和理論研究的拓展與深入,而歸根結底,更是雜技藝術社會地位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雜技改革開放30年,是光輝燦爛的30年!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中國雜技一定能譜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无码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227| 最好看的2018中文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H肉动漫在线观看麻豆| 免费一区二区无码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 亚洲av中文无码| 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2019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无码片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久久中文字幕人妻丝袜| 亚洲A∨无码无在线观看| 天堂资源8中文最新版|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夫の前で人妻を侵犯|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自拍中文精品无码|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老子无码午夜伦不 | 中文字幕本一道先锋影音|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国产精品|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美丽姑娘免费观看在线观看中文版| 国产50部艳色禁片无码|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精品人妻大屁股白浆无码| 亚欧免费无码aⅴ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