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深情回眸改革開放的30年,我們注意到,自上世紀80年代起,全社會漸漸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書法熱”并持續走高。仿佛有一支倚天巨筆,正在歷史的冊頁上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書寫下一個莊嚴而神圣的結論:中國書法屬于歷史,也屬于時代;屬于民族,也屬于世界。
書法是文明的載體。或許可以這樣說,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龍脈,書法藝術是與每個人最親近也最溫暖的藝術。有文字就有了書法,有書法就有了文明史。當中華先祖把自己創造的某個文字第一次刻在甲骨上,中國書法藝術的長河就悄悄起源了。當每個人從孩提時代開始學寫漢字,中國書法藝術的光輝就在他的生命中閃耀了。
書寫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奮斗歷程,記述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傳承著炎黃子孫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追求與夢想,同時展示著自己千姿百態的獨特魅力,這就是中國書法藝術至高無上的光榮。
中國書協 誕生于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
藝術是時代之花。正是波瀾壯闊的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極大地激發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想象力。“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創新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中國書法藝術在書寫大時代的同時,也鑄就了自己的輝煌。
中國書法藝術雖然源遠流長,中國書協卻是在改革開放的第三年,即1981年成立的。創辦之初,十分熱愛書法藝術的王震、谷牧、方毅、周揚、趙樸初、張愛萍、舒同、許德珩等老一輩革命家和文化巨匠對成立中國書協給予了熱情支持。中國書協的成立,標志著書法家有了自己的組織,書法藝術發展的專業性、理論性、群眾性以及社會影響力自此有了歷史性的大提升。28年來,沐浴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春風,伴隨著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步伐,全國廣大書法藝術家和書法工作者努力弘揚傳統書法藝術,積極響應時代召喚,充分發揮創造活力,以激情昂揚的精神狀態和異彩紛呈的藝術勞動,熱情謳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和創造書法藝術新高峰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使古老而寂寞的書法藝術從衰微走向復興,從復興步入繁榮,躍上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新高峰。今天,隨著國民思想文化素質的廣泛提高,書法藝術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載體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熱愛,“書法熱”已經持續許多年,名家與佳作之盛,具有相當書藝水準的民間書家、參與書法活動的族群和習字學生之多,張掛在全國各地賓館、辦公室及千家萬戶的書法作品之廣泛,以及書法藝術的實用性和觀賞性之拓展,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1980年舉辦第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時,征收到的作品僅1000多件;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2007年)躍升到56000余件。書法藝術已經從文人雅士的書齋中解放出來,成為公眾廣泛參與的藝術創作活動。“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可以說,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書法藝術大躍升、大發展的30年。
2004年,在沈鵬主席的倡導下,中國書協制定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書法發展綱要》,從當代文化發展的趨勢和中國國情的實際出發,提出了當代中國書法發展的內涵和指歸,這就是:使祖國的傳統書法藝術得以傳承、創新和發展,成為國民的基本素質構成,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努力推動祖國書法藝術躍上時代高峰,以光耀于民族與世界藝術之林。
“書法熱”的形成,首先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使得群眾有了研習和欣賞書法的時代氛圍。其次,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中國文聯的高度重視,以及以中國書協為主體、以各團體會員為骨干、以基層書法組織和廣大書法家為基礎的書法家組織的積極推動,使得中國書法藝術從以往的個體行為和自生自滅的無序狀態,跨入團結和諧、組織有力、活動頻繁、隊伍壯大、創作繁榮、基礎雄厚的黃金發展期。中國書協現擁有14個專業委員會,36個省市區及中直、總政、中石油等團體會員。在7000余名中國書協會員中,既有高級知識分子、干部、教師,也有私營企業家、個體工商業者、農民、下崗職工等。為加強同會員和廣大書法家的聯系,中國書協創辦了《中國書法》雜志和《中國書法通訊報》。《中國書法》從1983年創刊迄今已出刊186期,《中國書法通訊報》已出62期。各級書法組織和會員通過“一報一刊”兩個平臺,及時掌握書法界的藝術發展走向,及時了解各地和個人書法創作成果,實現了信息共享、創新共享、成果共享,為推動書法界大團結大繁榮、開創書法藝術新境界新局面起到良好作用。
書法熱潮 熱在中心 熱在大局 熱在基層
任何文化藝術的“熱”,不僅要有眾多名家精品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廣大公眾的積極參與,同時還要“熱在中心、熱在大局”,這樣才能使書法藝術在社會“熱點”上引起關注、大放異彩。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第八次文代會以來,中國書協圍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和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全機關進行了多次學習大討論。大家認識到,“書法熱”僅僅停留在書齋里和書案上是不能持久的,必須把書法藝術更廣泛地推廣到群眾中和社會上,才能讓“書法熱”真正和持久地熱下去。基于這樣的認識,中國書協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社會生活的“重點”當作書法藝術的“熱點”。近幾年來,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等重大紀念活動中,中國書協舉辦了多次大型書法展覽。為響應黨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又先后舉辦了中國書協理事作品赴西藏展覽、走進青海書法展覽和首屆西部書法篆刻展等,大大增強了書法家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擴大了書法藝術的社會影響力。
藝術是屬于人民的。用書法藝術服務人民、回報社會,是近些年來中國書協工作的一大亮點。在1998年抗洪救災、2003年抗擊“非典”以及援助東南亞海嘯災害的過程中,中國書協多次組織書法家捐贈作品、舉辦義賣、救助災區,樹立了書法家的良好社會形象。在開展“八榮八恥”教育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活動中,中國書協也都舉辦了主題展覽和有聲有色的創作筆會。2008年初,面對我國南方嚴重冰雪災害,中國書協發動所有理事積極行動,義捐作品,短短時間就收到作品千余幅,所得善款全部捐給災區。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中國書協迅速號召和組織全國各地書法家捐款捐作,短短數天就募集資金100多萬元,中國書協主席張海連續捐款兩次共計220余萬元。
第五次全國書代會召開以來,中國書協新一屆領導班子在推動書法藝術“回報社會、服務人民”方面做出更為堅決的努力。中國書法家進萬家行動計劃在北京啟動后,迅速得到全國各地團體會員和廣大書法家的積極響應,很快形成上下互動、豐富多彩、高潮迭起的良好態勢。迄今為止,在全國范圍內參加此項活動的書法家、書法工作者和書法愛好者已達百萬人次以上,全國各大媒體均作了專題報道。“書家進萬家”正成為中國書協的品牌性活動并引起社會的高度贊譽,同時也使書法藝術的魅力獲得更大范圍的張揚。
在全國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之際,中國書協不失時機地開展了評選命名中國書法名城、名山和捐建捐助蘭亭小學等影響廣泛的活動。中國書法名城擬評選出10個,迄今被命名的有蘇州、安陽、徐州、開封、紹興和臨沂6個城市。此外,在中國書協的積極組織和運作之下,書法家捐獻了總價值近300萬元的作品和資金,先后在寧夏、內蒙、四川等地區捐建或資助了7所蘭亭小學,獲得廣泛歡迎。建在寧夏吳中市馬蓮渠鄉的一所蘭亭小學,那里原是一片寸草不生的低洼地,通過書法家的努力與奉獻,一個新型小學在那里建立,一個綠色夢想在那里實現。當地領導和鄉親們倍感欣喜,連續承辦了3屆全國中小學生書法節和夏令營。沒有蘭亭小學的籌建,哪有這樣的激情和壯舉!汶川大地震后,中國書協又組織書法家在重災區綿竹捐助100萬元,為劫后余生的孩子們建起了一所高強度防震的蘭亭小學——為的是“讓悲劇不再重演”。此外,與地方聯合舉辦的“紅棗紅了”、“桃子熟了”等書法聯誼活動,還有書法作品走進奧運場館、走進沙家浜、走進港澳臺等活動,使中國書法藝術煥發出巨大的魅力與活力,并大踏步、大范圍地走向社會、走向民間。改革開放30年間,書法藝術之花已開遍祖國大地。
人才培養 決定了“書法熱”的可持續發展
任何一門藝術的發展,都取決于它的價值、意義和魅力。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書協積極引導廣大書法家堅持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創作道路,同時堅守“民族化、精品化、大眾化”的創作方向,使得書法藝術在創作質量上達到新的高度,在群眾性推介影響上達到新的廣度,在書法史學、美學和理論研究上達到新的深度。近些年,中國書協一直以人才和精品為核心,以展覽評獎和學術研究為兩翼,在發現人才、培養隊伍和繁榮創作、催生精品上狠下功夫,由此形成了書法界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生動局面。
28年來,中國書協克服了資金短缺等各種困難,連續成功地舉辦了9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展示了當代書法創作的最高水準和發展創新的主流趨勢,在全國形成一以貫之的高規格影響。展覽從申辦、征稿、評選、展出再到評獎,每個環節都制定了一整套規范、成熟的操作方法,形成了陽光評選、學術評審、規范運作等一整套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的科學評審機制,在全國書法界樹立了廣泛認同的權威性,一大批書法大家和書壇新秀正是在這樣的全國性展覽中被發現的。此外,還有全國青年書法篆刻展、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全國婦女書法展等,凝聚了不同層面的創作群體,體現出各具特色的審美追求,適應了社會各界的多樣需要。正書展、行草書展、楹聯展、扇面展等單項展,更是各施所長、生動活潑、異彩紛呈。在此基礎上,中國書協與中國文聯共同主辦了當代書法藝術的最高獎項——中國書法蘭亭獎,獲得書法界普遍認同,并成為廣大書法家心目中至高無上的榮譽和追求目標。2008年,遵照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提出的“大力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實施民族文化精品戰略”的工作要求,中國書協啟動了“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當代名家系統工程”,舉辦了全國千人千作展,并擬定在兩年之內推出經典之作和書壇大家大展。
展覽評獎活動不僅全面展示了當代書壇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千姿百態的藝術風格,同時也為廣大書法家不斷提高書藝水平、探索繼承創新之路和書法愛好者邁入藝術殿堂,提供了施展聰明才智的機會和平臺。人才輩出、佳作迭現,是“書法熱”持續走高的重要標志。
學術研究是書法藝術實現學科建設的科學支撐,中國書協成立以來,已連續舉辦了7屆全國書學論壇講座,并經常性地組織專題性學術研討活動,使得當代書學研究已經成為包括書法史論、書法理論、書法美學、書法批評在內的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
同樣,教育培訓在書法事業發展中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和地位。中國書協創辦了函授培訓中心,連續舉辦了16期面向全國的書法函授學習班,培養學員21000余人,其中高級班學員8600人,初級班學員12400人,并舉辦了13期學員作品展。2004年,中國書協副主席劉炳森捐資100萬元,資助中國書協與中國人民大學聯合舉辦了書法碩士生課程班,招收學員近百名,這一開歷史先河的義舉,為培養青年書法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
走向世界 充分發揮中國書法藝術的軟實力
胡錦濤同志指出:“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占據了文化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家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人民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興趣也日益提升。中國的“書法熱”已經熱到海外,據中國人民大學海外文化調查表明,近年來,中國書法第一次超過京劇成為海外人士辨識中國的文化符號。書法藝術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海內外發揮著廣泛而重要的影響。
多年來,中國書協堅持不懈,一直在為中國書法藝術走向世界而積極努力,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各種方式,廣開交流渠道,大大擴展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國際影響,充分發揮了書法藝術在國際交往中的獨特魅力和特殊作用。在紀念中國書協成立20周年、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等重要活動中,中國書協邀請了國外名家及作品參會參展。為配合聯合國人權大會并宣傳我國在人權事業方面的巨大進步,中國書協與中國美協合作,赴瑞士舉辦了當代中國書畫展及演講會。1998年12月5日,中國書協在巴黎大學舉辦了現代中國書法展,江澤民同志為展覽題詞,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了展覽,并稱贊“書法是中國藝中之藝”。此外,中國書協還舉辦了中日女書法家優秀作品展、一年一度的中日詩書交流展和中日詩書論壇等多次國際性展覽。
2008年,經國際社會有關方面同意,中國書協接管了國際書法聯絡組織秘書處,并以“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為主題,成功舉辦了第八屆國際書法交流大展,展出了來自中國、日本、美國、加拿大、巴西、泰國、英國、比利時、意大利、埃及、摩洛哥等18個國家的583件書法作品。
2004年,中國書協提出了中國書法環球行計劃,2006年開始實施。兩年來,中國書法代表團先后訪問了東南亞以及非洲、澳洲等8個國家,使古老的中國書法藝術逐步走向世界并為世人所知。中國書協還采取多種方式,通過多種渠道,進一步加強了與港澳臺地區的書法交流,有力增強了“同種同文”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凝聚力。
回首改革開放30年來的中國書法藝術發展道路,我們深切體會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也是決定中國書法藝術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實現中國書法藝術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毫無疑問,影響廣泛、持之以衡的“書法熱”必將造就中國書法藝術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