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家協會是全國各民族美術家組成的人民團體,是繁榮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術事業、發展新時期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美協在不斷深入發展、開拓創新的美術事業中積極發揮著聯絡、協調、服務的職能,把營造中國氣派的美術創作機制和環境、促進精品力作的產生、切實提高中國美術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當作工作的重心和神圣職責。
新時期中國美術的盛會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文藝事業獲得了重新奮起的偉大機遇。在這一歷史性轉折的第二年年初——1979年3月8日至11日,中國美協第二十三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決議,宣布中國美協正式恢復工作。當時的中國美協副主席、常務理事、書記處書記、中國美協籌備組成員和部分地區美協分會負責人、解放軍美術方面負責人,以及美術界的老同志江豐、龐薰琹等,共36人參加會議。會議決定:將于第四次全國文代會召開期間舉行中國美協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美代會不另設籌備組,由原中國美協籌備組負責籌備召開代表大會的有關事宜),總結建國30年來美術工作的經驗得失,修改《中國美術家協會章程》,選舉新的領導機構,討論美術創作如何適應新時期新任務等問題。會議還決定,給“文革”期間被打成“走資派”、“黑線人物”、“黑畫家”、“反動學術權威”的徐悲鴻、齊白石、蔡若虹、劉開渠、葉淺予、吳作人、潘天壽、傅抱石、華君武等先生及各地方美術家平反昭雪,恢復名譽。許多被錯誤地打成“黑畫”或“黑文”、“黑書”的美術作品、美術論著和畫冊,亦公開為之平反。
1979年11月3日,中國美協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京開幕。各省、市、自治區美術家及港澳臺嘉賓共385人,以及列席代表和在京會員共700余人參加了大會。大會經過熱烈討論和充分醞釀,通過了新的《中國美術家協會章程》,選舉了由172人組成的新的理事會,其中常務理事47人。這是新時期我國美術工作者的第一次盛會,距1960年舉行的第二次美代會已經有19個年頭了。
為了更好地繁榮美術創作,第四次文代會和第三次美代會閉幕后,中國美協于1979年11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召開了常務理事擴大會議。會議認為,貫徹黨的文藝方針和政策,進一步解放思想,保護藝術民主,堅決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辦事,是整個美術工作的基礎。與會者就30年的美術工作、今后協會的工作展開了熱烈討論,提出了各種意見和設想,首先是要解決一些實際經濟困難,提高物質條件。美協絕大多數分會沒有起碼的工作條件,不少省市沒有展覽場地,經費少,開展工作遇到很大困難;由于缺乏收藏美術作品的條件,好的美術作品自行流失,造成的損失無法彌補;應成立專業創作隊伍(如畫院),促進創作的提高和繁榮;出版、展覽、收購等問題亟待解決;要給予美術家出國考察的機會,定購、閱覽外國畫冊等;建國以來美術理論研究抓得不夠,亟待把理論研究和理論隊伍的建設提到日程上來;國家應當有一個權威性的機構,統籌考慮、規劃安排、全面協調美術各方面的工作,改變分散、互相缺乏聯系、沒有長遠目標和計劃的小生產狀態;盡快籌建美術基金會,為發展和繁榮我國美術事業提供經濟基礎;應當積極搜集整理和繼承發揚我國各少數民族優秀和豐富的民族民間傳統美術,并對邊遠地區美術的發展給予考慮和重視。
在熱情的思辨與廣闊的計劃中,中國美協步入了恢復正常工作后的又一個春天。
解放思想 創建繁榮的美術局面
經過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撥亂反正,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和民主氣氛逐漸形成,這為我國美術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中國美協以包容、開放的姿態,提倡理論爭鳴、號召解放思想、不斷推出新作、積極組織展覽。美術家如新綠感知到春風,沖破了創作和理論研究的許多禁區,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歌頌時代,在題材領域的開拓、對現實生活的反映、藝術形式的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由此,中國美術事業進入了建國以來繁榮與發展的新時期。
上世紀80年代,由中國美協主辦的一系列展覽,全面地反映出當時美術界的發展態勢。慶祝建國30周年全國美展(即第五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和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是這一時期中國美術的重要檢閱;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中涌現出一批青年作者的作品,以其現實主義的力量和藝術形式上的探索,對整個美術界在創作思想上作出一次深刻的觸動。從此,一些沉寂多年的畫種都相繼進入繁盛期,整個社會越來越明顯地看到美術在建設精神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有深厚文化傳統的中國畫空前普及與繁榮,專業與業余創作隊伍都有相當的規模,各地區所形成的不同流派特色、藝術家的個人風格受到關注和尊重,畫家們在重新認識評價傳統與借鑒外來繪畫經驗兩方面探索創新,使作品面貌出現明顯變化;1982年,中央同意中國美協提出的《關于在全國重點城市進行雕塑建設的建議》后,有關方面對全國城市雕塑建設做出了統一規劃,這是我國美術事業發展中的重大事件,以城市雕塑的興起為標志的雕塑事業取得了明顯的發展;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中斷已久的壁畫藝術得到復興,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將民族藝術傳統融合國外現代藝術優長,為該畫種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連環畫、版畫、漫畫、年畫、宣傳畫等各畫種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傳統工藝美術優勢繼續得以彰顯的同時,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與人民生活聯系最密切的當代藝術設計領域的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平面裝潢設計等方面也得到大力發展。中國美協還在1983年舉辦了全國農民畫展覽,鼓勵廣大農民群眾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相關展覽一直延續至今;1982年舉辦了首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覽,廣泛團結全國各民族美術工作者……中國美協組織的一系列大型展覽上不斷涌現出反映對人民命運的關切,對人民的理想、日常生活與平凡勞動的贊美,以及反映社會和歷史的主題創作,構成了這一時期美術的最大特征。
美術創作的繁榮與美術理論研究工作密不可分。美術創作中出現的大量新問題,促使理論研究亦突破了長期以來“左”的思想束縛和教條主義的理論禁區,改變了過去只談藝術的共性不談藝術的特殊性、評價藝術只談政治而不顧及藝術自身規律的片面做法;改變了用文學理論代替美術理論和不敢談造型藝術的特殊規律的狀況。中國美協的機關美術刊物,結合創作現狀發表了不少有創見的理論研究和評論文章,展開了很多關于美學和創作理論問題的討論,對解放思想、繁榮創作起了促進作用。中國美協在具體工作中看到,只有不斷加強美術評論工作及理論隊伍的建設才能促進創作健康發展,為此,根據各個美術門類的實際情況,中國美協著手醞釀成立藝術委員會,以此方式團結有藝術成就的老中青美術家,由專家指導各自專業的理論研究。
1985年,中國美協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召開,修改并原則通過了《中國美術家協會章程》。新章程在總則中把“尊重美術家創作與評論自由,鼓勵美術家遵循造型藝術規律進行創作實踐和理論探討,不斷提高美術創作的思想和藝術水平”列為今后必須堅持的工作方針。盡管此時期的創作和理論研究蓬勃發展,但中國美協的工作仍然以發展的眼光立足中央提出的改革方向,堅持與時代同步,堅持新章程的工作方針,繼續倡導美術家積極投身創作,美術界一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活躍氣氛。
世紀之交 中國美協工作繼續推進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國美術創作面臨著如何對待西方現代藝術、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等諸多理論問題,并開始了對20世紀傳統派大師的研究。中國美協在這段時間內積極開展工作,參與組織了20世紀美術大家徐悲鴻、潘天壽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并且為20世紀出生成長起來的一批老藝術家舉辦了從藝60周年紀念活動。
除此之外,其它各項國家級展覽也繼續如火如荼地進行。第七、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繼續顯示出其國家級美術展覽水平。從1985年起陸續成立的不同畫種、不同藝術門類的藝術委員會,為推進美術創作和美術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國畫藝術委員會舉辦了全國中國畫藝術討論會、全國中國畫展等大型學術活動;油畫藝術委員會舉辦了兩屆中國油畫展及相關藝術研討會;版畫藝術委員會舉辦了全國青年版畫大展,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版畫展覽;水彩畫藝術委員會舉辦了中國首屆水彩畫藝術展覽、中青年水彩畫邀請展等;漫畫藝術委員會舉辦了水墨漫畫展等展覽并兩次為藝術成就突出的漫畫家頒發獎項;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隔年舉辦一屆裝幀藝術論文與研究成果展、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少年兒童藝術委員會積極舉辦中日兩國交流展等相關兒童展覽。憑借藝術委員會的形式,中國美協切實調動起各畫種的活動積極性,繼續發現和培養新生力量,培養年輕一代美術家。從1987年開始,中國美協每年舉辦一至兩屆新人新作展,這些活動對于宣傳堅持正確文藝方向、在藝術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中青年畫家起到了鼓舞作用。新世紀初,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等畫種相繼舉辦了百年回顧展,全面總結了各畫種歷年的發展歷程和成果,為在新世紀的進一步繁榮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積極作用。
中國美協在對外美術交流方面也做出了顯著成績,在世紀之交的十幾年間出訪近300次,赴海外展覽活動達幾十個,并積極將國外優秀作品、優秀畫家的展覽引進來,加強交流,為20世紀90年代的美術界正確認識西方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美協始終堅持利用機關刊物作為宣傳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反映當前美術動態、交流美術信息的陣地,這也為繁榮創作、發展理論、及時發現和發展新人、展示美術活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5年以來包括整個上世紀90年代,關于如何認識和借鑒外國美術,如何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美術,如何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美術發展道路,中國美術界一直在熱烈討論和積極實踐。這些論證和實踐,對中國美術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中國美協舉辦了多次研討活動,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召開于1994年的90年代中國美術創作理論研討會,曾引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1998年,中國美協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修改了《中國美協章程》,決定在世紀之交,進一步團結全體會員和美術工作者,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不斷開拓進取,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美術事業推向21世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美術事業新格局
進入新的世紀以來,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國內發展波瀾壯闊,改革開放深入人心,社會變革日趨深刻,我國美術事業既面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也面臨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嚴峻考驗。正如2004年中國美協第六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所指出的,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沿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進一步團結和動員廣大美術家,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交流,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是這一時期開展協會工作的重點。
新世紀之初,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美術事業亦是前所未有的新課題。中國美協適時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確立了“牢記一個宗旨(繁榮社會主義美術事業),發揮兩個積極性(計劃經濟、市場經濟),找準三個定位(社會團體、人民團體、專家團體),遵循四個規律(文藝工作規律、社團工作規律、宣傳工作規律、商品經濟規律)”的工作思路,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發展首先要有經濟實力。中國美協繼續利用計劃經濟的有利因素籌集中央財政撥款,又著力挖掘市場經濟的巨大潛力與社會各界廣泛合作,不僅使第九、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盛況空前,各出版10本畫冊,還開展了多項與其相關的大型學術活動;前后三屆中國國際美術雙年展的成功舉辦掀起的高潮一浪高于一浪,其展覽及特展和學術研討被譽為國際上具有鮮明特色的雙年展;為推動“西部大開發”,中國美協近年來舉辦的展覽注重向西部傾斜,為順應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式,今后還要加大傾斜的力度。中國美協還以新思路、新辦法不斷開辟新的發展途徑,相繼創辦了20個創作中心,形成了全國美術家深入生活、寫生創作的基地網絡;創辦了6個展覽中心、2個交流中心,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探索;創辦了1個聯誼中心,以更深入地展開學術交流和研討活動;創辦了1個培訓中心,以提高會員的創作水平和藝術修養;中央領導同志在視察中國美協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時,鼓勵基地要積極研究版畫發展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闖出藝術與市場共贏的新路子……由于發揮兩種積極性開展工作的不斷嘗試,中國美協既依靠中央財政撥款,同時也得到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有的大型展覽資金甚至全部由地方和企業支出。多次合作之后,社會各界對于美術的學術認知與鑒賞能力大幅提高,活動的深度與廣度廣泛拓展。
堅持科學發展觀 塑造中國美術的國家形象 增強國際影響
中國美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美術家和美術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在廣泛團結美術界、繁榮發展社會主義美術事業中擔負著重大責任。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美術形勢和隊伍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近年來,各種專業學術單位、組織紛紛成立,青年美術隊伍急劇增長,職業美術隊伍日益龐大,海外美術家紛紛歸來,拍賣行、畫廊、博覽會如雨后春筍;藝術價格高速攀升,藝術區、畫家村此起彼伏,創作方式和價值取向更趨多樣。美術教育迅速升溫,全國每年美術專業考生至少應在百萬以上,預示著美術隊伍將急劇增長。“美術熱”已成為當前顯要的社會現象。面對國內、國際美術文化發展的新情況、新命題,八次文代會以來,中國美協堅持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以黨的十七大報告有關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精辟闡述為指導,用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不斷開創美協工作的新局面。
在黨和國家歷史進程中的每一個重大時刻,在關乎人民命運的每一個重要事件中,積極主動地通過舉辦各類大型美術活動來服務大局,已成為中國美協工作的一大亮點。2007年10月,為慶祝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中國美協會同有關方面舉辦“翰墨丹心——向黨的十七大獻禮全國美術書法精品展”。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舉辦“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召開“回顧與展望·改革開放30年美術理論與創作研討會”并出版論文集,編輯出版《改革開放·中國美術30年》大型畫集。2008年新春,我國南方遭受了歷史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中國美協組織美術家舉辦賑災筆會,捐獻給南方重災區120萬元。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全國眾多的美術家以淚水蘸墨、以愛心投入創作,描繪感天動地的歷史瞬間,反映悲壯激昂的大愛主題。由中國美協、解放軍總政宣傳部主辦的“心系汶川·全國美術特展”開展頭3天,觀眾即達6萬人。汶川大地震期間,中國美協和全國美術家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賑災捐贈活動,組織了以“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為題的在京美術家大型賑災筆會,籌集善款1300萬元,中國美協通過中國紅十字總會捐贈災區100萬元,其余1200萬元全部用于籌建中國美協都江堰第一中學。實踐證明,中國美術家是一個具有高度愛國精神和慈善情懷、值得人民群眾信賴的群體。
中國美協舉辦多樣展覽,促進美術發展繁榮。2007年“八一”期間,由文化部、解放軍總政、中國美協聯合主辦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呈現了當代中國軍事題材美術創作的最新成就。近年來,中國美協還配合北京奧運會、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香港回歸10周年,主辦或聯合主辦了相關的專題美術展覽。積極參與中國文聯主辦的中華情系列活動、文化部主辦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以及2008人文奧運等文化活動,為奧組委舉辦了奧運主題的雕塑征集活動,并在國內外巡展。積極響應中國文聯“送歡樂,下基層”的號召,采取多種形式組織美術家深入生活、服務基層,開展了一系列的寫生、采風和慰問活動,廣大美術家熱情服務人民、回報社會,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了貢獻,得到了中國文聯領導和基層干部、群眾的好評,同時也在深入生活中汲取了豐富營養,激發了創作靈感。中國美協繼續實施在西部的12個省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希望小學的工程,近年又相繼建立了中國美協白巖希望小學(貴州)、西藏希望小學、甘肅希望小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希望小學、青海希望小學。至此,中國美協捐助的希望小學已達8所。
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謀劃中國美術的發展戰略,中國美協近年來積極推動美術理論和學術建設,開展系列座談和調研活動,得到了中宣部和中國文聯領導的高度重視。自2007年8月起,陸續召開了中國美術發展戰略座談會、美術專家座談會、中外美術交流暨走出去文化戰略座談會、美術家隊伍建設座談會、學院教育和青年美術創作座談會、《美術》雜志改版及編輯工作專家座談會、文化產業與藝術市場座談會等。系列座談會專題明確、內容廣泛,專家學者和各界代表結合議題積極建言獻策,表現出對美術事業和美協工作的高度關注和熱情支持。開展中國美術發展戰略研究、中國美術“走出去”戰略問題研究、美術理論與創作現狀、青年美術家隊伍、中國藝術市場、798藝術區等專題調研,并完成了相應的調研報告。堅持用正確的理論引導實踐,以辯證求實的科學態度,回顧和總結百年來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探討和展望21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態勢;從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大背景中宏觀研究中國美術在新世紀的發展戰略、美術與社會的關系、美術與經濟的關系。秉承“開展理論研究,推動創作繁榮”的宗旨,中國美協從2004年起開設了兩項常設性的美術論壇——黃山中國美術論壇、中國美術長安論壇,選擇具有建設性意義的主題,隔年分別在安徽和西安舉行。中國美協還始終把加強藝術委員會建設擺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在“大美術”觀念的指導下業已建立的18個藝術委員會,大體包容了目前主要的美術專業和部分實用美術專業,在改革開放以來各專業領域的新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中國美協積極拓展對外交流渠道,在五大洲的幾十個國家、地區舉辦了一系列中國當代美術作品展覽,展現了中國美術追求的時代性、民族性、獨創性和健康性。經過長期的努力爭取,中國美協于2002年加入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IAA),于2005年當選IAA組織輪值主席國并主辦第十六屆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代表大會,國際地位和影響進一步提升。2008年年初中國美協工作會議提出塑造中國美術的國家形象、增強國際影響,策劃并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側重于“走出去”,推出當代美術精品,力爭進入國外主流社會。注重研究歐美等國打造大師的國家意圖、文化戰略,借鑒和學習發達國家展覽推廣和傳播手段的創新成果。北京奧運會再次啟示我們,加強交流有利于加深了解。在成功舉辦第三屆北京雙年展的基礎上,中國美協提出進一步打造好這一國際美術交流平臺,使之成為國際著名雙年展之一。中國美協工作也實現了由國內型向國際國內綜合型的歷史性轉變。
2008年12月11日,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京召開,這次會議是黨的十七大和第八次文代會以來中國美術界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美術界的盛會。來自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美術家首次以正式代表身份與全國廣大美術家和美術工作者一道共商中國美術事業繁榮發展的大計。與會全體代表高度肯定了《中國美協第六屆主席團工作報告》中所提出的“熔鑄中國氣派,打造國家形象”的基本指導思想和豐富內涵,對中國美術未來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今后,中國美協將圍繞“熔鑄中國氣派,打造國家形象”發展戰略的基本思想,遵循科學發展觀,堅定、務實地把握機遇,集中精力地為實現中國美術持續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戰略開創新局面,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國美協今后將繼續建設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協會,打造高素質高效能的協會工作隊伍,強化和完善科學長效的工作機制,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八次文代會上的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把中國美術事業推向新的高潮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