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從此,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年代。伴著時代奮進的號角,承擔著中國音樂事業發展重任的中國音樂家協會也在滾滾的時代洪流中解放思想、銳意進取,以堅定履行“服務、協調、聯絡”的職能為總抓手,集結全國的音樂工作者,以“先鋒”和“輕騎兵”的姿態為改革而歌,為開放起舞,為30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譜寫了一篇篇壯美樂章。
改革開放使人民群眾的音樂文化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相應地,音樂藝術的“屬性”也實現了內涵和外延的拓展。在新的時代,音樂事業不只是娛樂活動,它還要有直面現實的社會擔當。順應這一轉變,中國音協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通過行之有效的變革努力和卓有成效的活動組織,使得音樂事業的發展與改革開放同步,共同昭示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改革開放給音樂事業注入新的生機,帶來新的氣象
改變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同時也為音樂事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無比廣闊的舞臺,她全方位為音樂藝術記錄新時代、展示并歌唱新生活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經歷十年浩劫后,人民群眾踏入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新時代,對美好生活、美好情感也有了深深的憧憬。中國音協正是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需要,積極作為,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音樂作品,成就了一大批頗具影響力的音樂工作者,最大可能地滿足改革開放之初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音樂文化需求。
1980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國音協《歌曲》雜志聯合主辦的“聽眾最喜愛的15首廣播歌曲”從1月3日到1月24日,評選過程只有20天的時間,卻收到了25萬封來信投票。老作曲家鐘立民對讀者的熱情記憶猶新:“那時沒有電話,25萬張票是通過一封封信寄來的。第一天郵局通知我們去拿信,就扛回來7大麻袋的信。我們以為已經夠多了,沒想到第二天來了14麻袋。”
評選結果揭曉,入選的都是當時傳唱一時的抒情歌曲,俗稱“15首”。包括《祝酒歌》、《妹妹找哥淚花流》、《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再見吧,媽媽》、《泉水叮咚》、《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心上人啊,快給我力量》、《潔白的羽毛寄深情》、《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永遠和你在一起》等。“15首”堪稱中國大陸最早的“流行歌曲排行榜”。與今天的流行歌曲相比,這些歌同樣帶著鮮明的時代特征,音符流動間,充溢著鮮明的時代特色。而且,從思想解放的層面而言,“15首”評選的意義還在于這一活動使流行歌曲的口子逐步打開,自此所謂“抒情歌曲”不再是禁忌,它和改革開放之初社會的開放、人們思想的解放緊密相連,成為當時標志性的文化事件之一,昭示出時代的進步。
“成才之路”培訓班的舉辦,更是改革開放以來音樂史上極具標志性的事件之一。1988年和1990年,由中國音協《歌曲》編輯部主辦的《成才之路》系列講座連續舉辦了兩屆,把全國業余音樂愛好者集中到北京來培訓,為當時和以后推出了許多音樂創作的骨干力量。如今,活躍在音樂界的知名詞作家蔣開儒,作曲家戚建波、王佑貴等大都由此脫穎而出,當年參加培訓班的大多數人都已成為當前音樂創作及音樂活動中的中堅力量。
通過集中培訓而推出音樂人才的方式,在改革開放之初信息傳媒手段不很豐富的條件下,對培養和推出音樂人才,并以此促進全國音樂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一旨在推出新人新作的成功模式影響深遠。在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的今天,電視、報紙、網絡等信息傳播方式空前豐富和發達,中國音協仍然堅持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廣泛面向社會大眾,積極主動地組織各類音樂培訓,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可。
以歌唱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主題,音樂創作日益活躍
改革開放30年來,廣大音樂工作者扎根生活,及時敏銳地捕捉時代的閃光點,用音樂唱響日新月異的時代風貌。在中國音協的倡導和組織下,音樂資源得到進一步系統的發掘和整理,音樂創作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躬逢盛世,老藝術家們重新煥發藝術青春,一大批年富力強的中年音樂家承上啟下,更有眾多的音樂新秀不斷涌現,幾代音樂人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在音樂舞臺上書寫出一篇篇壯美的樂章。以歌曲為例,從《祝酒歌》、《我愛你,中國》、《在希望的田野上》到《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無不洋溢著新時代的氣息,閃耀著新時代的光彩,彰顯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中國音協還從宏觀層面和具體實踐兩個方面同時入手,多層面、立體化地拓展、開掘新形勢下音樂事業新的增長點,促進了音樂事業進一步的繁榮發展。
打造知名音樂品牌,為各類音樂活動的開展搭建了更廣闊的舞臺
30年來,音樂活動的開展、音樂藝術交流與展示空前繁榮。中國音樂金鐘獎、鼓浪嶼鋼琴節等大型活動的舉辦,以品牌魅力和榜樣作用,對音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由中宣部批準,中國音協主辦的中國音樂金鐘獎,作為全國性唯一常設的音樂類獎項,自2000年設立以來已連續評選6屆,逐步科學、規范、成熟,影響力和權威性日益擴大。近年來,中國音協對金鐘獎的設置和舉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并通過適度調整金鐘獎舉辦模式,在原有二胡、古箏比賽,鋼琴、小提琴以及聲樂(美聲、民族)比賽獎項的基礎上,增設理論評論獎,在表演獎中增設全國合唱比賽和流行音樂大賽,擴大了評選范圍,改進了報送方式,使其更加符合時代要求。為此,2005年9月,中國音協在山東威海召開了“中國音樂金鐘獎研討會”,這一調整使得金鐘獎更符合形勢的需要和人民大眾的需求,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中國音協先后與廈門市鼓浪嶼管委會聯袂打造的鼓浪嶼鋼琴節迄今已成功舉辦4屆,有力促進了我國青少年鋼琴藝術的發展和青少年鋼琴藝術水平的提高,為促進音樂的藝術交流,推動音樂的創演繁榮,發現音樂創演人才,起到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音協團結和號召廣大音樂家堅持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努力把最好的藝術、最真摯的情感奉獻給人民群眾。由中國音協組織的“送歡樂、下基層”和各種形式、各類主題的救災慰問義務演出以及各類主題采風活動,無不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直觀、生動的特征,使之在社會公益活動中充當了“生力軍”的角色。這一系列延續至今,已成為最被人民群眾接受和喜愛的公益品牌,為音樂工作者搭建了更廣闊的舞臺,為老百姓送去了優秀的精神文化食糧,進一步營造和鞏固了團結、和諧的社會氛圍。
適應信息傳播渠道的新變化,不斷推進音樂事業自身的完善
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群眾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信息渠道日益豐富,信息傳播面進一步拓寬。從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到網絡媒體,對于音樂藝術的創作、傳播都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廣泛普及的電視傳媒手段,更為音樂藝術在新時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中央電視臺和各地方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以及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電視綜藝、專題節目,讓音樂以空前的覆蓋面走入了千家萬戶,成為最為普及最為活躍的藝術形式。中國音協始終以積極的姿態介入音樂藝術的電視傳播,積極參與包括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在內的各類高端音樂賽事,并作為主辦或承辦單位與電視媒體制作了一大批藝術水準高、社會影響大的音樂專題節目。同時,作為音樂藝術傳播新興陣地的互聯網,以其反應迅速、方便快捷的特點,更被中國音協作為更好履行職能、更好服務廣大音樂工作者的重要平臺,特別是中國音協網的開通,即時發布各類音樂資訊,標志著中國音協在面向未來的道路上,具備了更為深厚的發展潛力。
《人民音樂》、《歌曲》、《詞刊》、《音樂創作》、《兒童音樂》以及《中國藝術報·中國音樂》專刊等中國音協主辦的“五刊一報”,也伴著改革事業的發展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都為推動音樂事業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中國音協正按照中國文聯的統一部署,對5個刊物進行進一步的調整改革,以此增強其發展活力,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音樂文化傳播的需要。
拓寬音樂事業空間,對外交流活動更為主動和活躍
30年來,中國音協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努力服務于國家的“大外交”、“大外宣”格局,提高了中國音樂在國際音樂組織中的地位,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風采,增強了中國音樂的魅力。近年來,中國音協共接待國外來訪團組21批,270余人次;派出訪問團38批,達99人次。
召開、承辦國際會議,增強了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近年來,中國音協舉辦了“亞洲表演者權益保障國際研討會”,來自中國、瑞典、法國、丹麥、捷克、印度等14個國家的約40位專家,就亞洲各國表演者權益集體管理組織在權益保護方面的工作進行了交流和探討;承辦了“國際青年音樂聯盟第61屆年會暨代表大會”,來自世界28個國家的68位代表出席了會議。在上海與國際音樂家聯合會、國際演員聯合會共同主辦了“表演者的職業權、社會權和知識產權:聚焦中國”國際研討會,40余位來自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專家出席了會議;今年10月“國際音樂理事會第32屆大會暨世界音樂論壇”首次在北京舉辦,這是國際音樂界的一次盛會,共有3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近百人出席大會。
組織對外民間音樂活動,增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間的相互了解和音樂交流。2005年,中國音協邀請世界青年交響樂團來華到9城市進行了巡回演出;并與中國唱片總公司共同舉辦了“維也納中國新春音樂會”;成功舉辦了兩屆法國貝藏松國際青年指揮大賽亞洲預選賽;舉辦了意大利歌劇藝術大師貝爾岡齊聲樂大師班。此后,國際音樂大師班正式落戶青島,目前已經舉辦兩期。2006年和2007年,與加拿大20世紀歌劇院聯合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國際聲樂比賽中國選拔賽”,國內34名選手獲得赴歐洲參賽學習機會。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擴大使我國音樂界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獲得越來越多的知音和朋友,同世界各國的音樂團體和個人建立了更為廣泛的聯系。
新時期以來,中國音協結合經濟體制轉型的大背景,適時地促成了音樂創作、音樂表演以及音樂教育等諸多領域的成功轉型,即把將純粹的藝術作品和藝術活動,打造成為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藝術活動,在引領音樂從文化事業向文化產業的跨越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音協又在具體的探索實踐中,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音樂文化不同層次的需要為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創造性地通過理順“五個關系”,促進了中國音協各項工作的科學發展。
理順“普及”與“提高”的關系,實現音樂產品求與供的統一
30年來,中國音協始終堅持以服務人民為根本宗旨,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并一以貫之地落實到各類活動中來。前不久,剛剛落下帷幕的福州合唱節,就是這一思路的成功實踐。眾所周知,合唱藝術在我國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無論是廠礦、企業還是社區、學校活動開展得都很活躍,因此說合唱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音樂演出形式之一。福州的“激情廣場大家唱”,已成為海峽西岸一道亮麗的文藝風景線。因此,今年中國音協與福州市委市政府聯袂而動,成功舉辦了“放歌海西”——中國福州首屆海峽兩岸合唱節。活動中,來自兩岸三地的22支優秀合唱隊伍深入社區、公園、學校,在合唱節這個大舞臺上與福州市民同歌共舞,相互觀摩、相互學習,以合唱為媒,進一步加深了了解、增進了友誼,促進了兩岸民眾的文化交流。同時,使福州的合唱事業也得到了新的提升,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自去年開始,中國音樂金鐘獎增設了合唱獎項,這一舉措仍然基于對大眾文化普及與提高、求與供的科學思考。2007年金鐘獎首屆合唱比賽在長沙舉辦,共有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的56支合唱團共計3000余人參加了比賽,參與之廣、場面之大,堪稱各界別、各門類藝術比賽之最。
理順“小眾”與“大眾”的關系,滿足不同群體的音樂需求
就音樂藝術和受眾群體來看,音樂的高雅與通俗、受眾群體的“小眾”和“大眾”之分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上,“大眾”并不一定排斥高雅嚴肅音樂,而“小眾”的喜好,也不一定局限在自己的狹窄圈子里。新時期以來,中國音協針對不同層次的音樂需求,多管齊下,既有效引導通俗歌曲創作,又適時延伸音樂平臺,發掘高雅嚴肅音樂的增長點,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如交響樂作為宏大、輝煌、最能體現國民素質的音樂形式,已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展示手段。2008年,中國音協把交響樂的普及提高列入年度重點工作,先后舉辦了“中國交響樂之春”和“中國交響樂世紀回顧暨第一屆中國交響音樂季”活動,以中國交響樂走過百年征程為契機,全面展示交響樂事業的發展成就。來自全國各地的36支交響樂團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為20多萬名觀眾奉獻了一臺臺精彩紛呈的音樂會。期間,還有25支知名交響樂團,分別在13個城市舉辦了25場精彩的交響音樂會,演奏了161部由中國作曲家創作的交響樂作品——兩項規模宏大的交響樂盛事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力度,進一步宣傳、普及了交響樂藝術,使這一高雅藝術走進了越來越多的普通人生活,拓展了交響樂藝術事業新的發展空間。
在音樂藝術的所有形式中,流行音樂擁有最廣泛的傳唱人群,它的“大眾性”同時也凸現了它的重要性。近年來,中國音協緊緊圍繞流行音樂的發展現狀,在正確引領流行歌曲創作導向和優秀流行歌曲集中展示推廣等方面下功夫,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流行歌曲創作及市場中的低俗之風。2007年,中國音協組織音樂界的專家、學者在北京召開座談會“會診”網絡音樂,對時下網絡歌曲惡俗之風進行批判,與會代表還簽訂了“抵制網絡歌曲惡俗之風,推動網絡歌曲健康發展”倡議書,收到良好的社會反響。
今年,在舉辦聲勢浩大的“全國優秀流行歌曲創作大賽”的同時,中國音協結合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通過打造一系列平臺,隆重推出格調向上、內容健康的優秀流行歌曲,在流行歌曲領域樹立“風向標”。10月,中國音協和深圳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了“全國流行音樂盛典暨改革開放30周年流行金曲推選授勛活動”。此活動立于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大背景下,推出許多標志性流行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等6首作品獲得改革開放30年特別貢獻勛章;《鄉戀》、《讓世界充滿愛》等30首歌曲獲得改革開放30周年流行金曲勛章,在全國產生巨大反響。
理順“體制內”與“體制外”的關系,實現音樂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中國音協在實踐中感受到,受諸多歷史因素的影響,所謂的“體制”曾經是一道屏障,阻礙了社會上相當一部分音樂工作者在社會主流舞臺上施展才華、發揮作用的通道,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這也越來越成為制約人民文藝團體工作充分發揮作用的一個“瓶頸”。為破解這一難題,中國音協近年來有意識打破所謂“體制”的界限,廣泛吸納“體制”外的音樂力量參與活動,進一步增強了中國音協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在今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系列采風、征歌活動中,中國音協廣泛吸納了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的流行歌手或網絡歌手參加。汶川地震后,中國音協在參加中國文聯組織的賑災慰問演出活動中,聚集大批“體制”外音樂力量參與。他們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向社會展示了很強的責任感和很高的道德素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今年6月啟動的“全國優秀流行歌曲創作大賽”,更加突出了群眾性、廣泛性的特征。在主動降低參賽門檻、實現最廣泛的群眾參與度的同時,還把“民意”納入到優秀歌曲最終等次評定中,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的參與熱情。據初步統計,目前已有約50000件詞、曲作品參選。可以說這一盛況的出現,一方面緣于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日益活躍,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當前音樂創作中的文化自覺,給我們音樂文化工作帶來了諸多有益的啟示。
理順文化“事業”與“產業”的關系,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音協緊緊圍繞黨的文藝方針、路線和政策,大膽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中,把探討文化“事業”與“產業”的關系列為重要課題,并把這一探索真正付諸于實踐當中,從實踐中找答案、求真知。今年,中國音協借交通銀行走過百年征程之際,把交響樂藝術和企業聯姻,共同為全國的交響樂愛好者打造了一場交響樂視聽盛宴。在歷時半年的展演活動中,交通銀行在各地的分行分別資助了各地的展演,活動以“百年交行、世紀交響”為題目,通過立體化的宣傳網絡,突出了交行百年金融歷史與中國交響樂百年征程的看點。與此同時,這一活動為國內眾多交響樂團提供了推廣平臺,客觀上輔助了交響樂事業的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同時,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音協科學發展音樂考級事業,推動了音樂普及工作不斷深入。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音協組織的樂器演奏(業余)考級作為一種社會音樂教育水平評價方式,已成為全國少年兒童和廣大音樂愛好者熱切參與的一項重要活動。近年來,中國音協根據社會和考生需要,通過編寫規范考級輔導教材、集中培訓各考級承辦點人員、不斷調整完善音樂考級的方式方法等途徑,科學規劃部署、認真組織實施,使音樂考級工作穩步發展,參與人數逐年增加,目前,已擁有25萬不同年齡層段的考生隊伍,不少通過考級的優秀選手已在全國樂器演奏舞臺上嶄露頭角,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此外,作為一項具有多重意義的文化品牌,音樂考級還帶動了社會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古箏一項,就間接地帶動了產值數十億元的古箏制造業的發展,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理順“創作”與“服務”的關系,積極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一方面,努力搭建平臺,整合資源,為國家大局服務。今年上半年,我國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南方冰雪災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對此,中國音協分黨組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動員組織廣大音樂工作者投身于抗震救災的斗爭中,無論是組織音樂家赴安徽、陜西災區慰問演出,還是參加“愛的奉獻”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活動,都向社會展示了音樂界為國分憂的整體形象和力量。另一方面,根據社會需求,積極為社會提供精品力作。在今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中國音協先后組織了“田野的春天”、“海峽西岸放歌”、“歌唱新新疆”等征歌活動,組織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知名詞曲作家,深入邊疆、農村、城市體驗生活,親身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藝術家們從時代記錄者的角度出發,以歌頌新時代為主題,創作出了大批契合時代脈搏的音樂作品。
30年風雨兼程路,30年彈指一揮間。新的時代給了我們新的挑戰,也賦予我們新的機遇。在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中,中國音協亦將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和莊嚴職責,進一步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創新意識,團結一心,開拓進取,實現協會各項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為建設一個更高效、更有影響力和號召力以及更符合人民群眾期待的中國音協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