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樣的變化中,有許多的退卻,也有許多的新生,其間的曲折漸進歷程給人們留下了很深刻的記憶。在紀念30年改革道路和輝煌成就的時候,回望中國報告文學創作的發展進程,是可以在一個現實文化現象的側面感受歷史的很好方式。
徐遲寫作并發表于1977年9月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國奏響改革開放的春雷前夜而生。這篇當時幾乎覆蓋了全國傳媒的作品,在全國廣大讀者中產生的巨大影響,完全可以視為全社會政治、思想和文化松動的先聲。徐遲最突出地將陳景潤這位知識分子作為了歌贊的對象,最早對“文化大革命”提出了有限的懷疑和否定,最早將報告文學這種文體的特殊魅力和作用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這在當時那種社會思潮中具有挑戰、革新的意義。可以說,是《哥德巴赫猜想》喚醒了人們崇敬尊重知識、懷疑現實、喜愛報告文學的情緒,喚醒了報告文學這種年輕文體的成長生機。至今,使人難以忘懷!但是,真正從更深刻、更廣大的范圍內釋放了報告文學創作活力的,當然是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與逐步落實。所以,報告文學30年的發展,是同這樣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背景密切聯系,不可分開的。
報告文學是一種緊貼著時代生活脈搏跳動的文學,現實社會生活的面貌,總能夠在報告文學創作中得到比較充分的反映。當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政治路線被提出并積極落實的時候,報告文學就徹底解除了“文革”中文藝作品不能寫“真人真事”、不能夠“寫陰暗面”等等的限制,變得自主和獨立起來了。因此對于實事求是、解放思想這樣符合人們渴望和時代潮流的現象,報告文學自然是積極擁護和努力支持與配合的。從此,報告文學就出現了一種與現實社會生活相生共長、互為機動、持續發展的狀態,在現實的舞臺上不斷舞動自己。
在中國,報告文學這樣的概念和實際的寫作已經存在快有百年的歷史了,在中國的政治環境出現了歷史性的重要改變的時候,報告文學的生長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機會。《哥德巴赫猜想》之后,報告文學出現了一個推崇知識和知識分子獻身科學行為的高潮,像黃宗英的《大雁情》、理由的《高山與平原》、徐遲的《生命之樹常綠》等、柯巖的《奇異的書簡》、陳祖芬的《祖國高于一切》等等作品的集中出現,既打破了此前視知識分子為“臭老九”的謬論,也將報告文學這種文學形式很好地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緊跟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社會思潮的腳步,出現了報告張志新冤案的張書紳的《正氣歌》,報告“文革”中遇羅克因反對“出身論”而遭迫害致死的王晨、張天來的《劃破夜幕的隕星》等作品,報告文學一時間獨領風騷。這些作品,有力地配合和推動了解放思想路線的貫徹,很大地幫助了人們正確認識“文革”的災難性質,同時也很好地表現了報告文學自身的特殊社會功能和積極影響力。中國的報告文學在積極影響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時候,從來都沒有像這樣反響強烈,影響巨大。這是新時期報告文學輝煌的開端。
社會的現實生活和人們的希望訴求,始終是報告文學關注熱點所在。因此,在社會主流提出了和人們的希望訴求相一致的改革開放目標時,報告文學的積極參與熱情再度被激發出來。在30年的歷程中,報告文學關注改革開放的視點從不轉移,是所有文學形式中最積極熱情參與社會變革發展的文學形式。
在全社會由開始的反思歷史、總結過去逐漸轉向正視現實、開創未來之后,報告文學自然是對自己也有所調整的。每當社會生活中出現一種新的變革動向和新的改革苗頭的時候,報告文學都敏銳地給予關注和反映。對于基層的黨員干部威信降低,在自愿承包分組時黨員干部遭遇尷尬的現象,喬邁寫出了《三門李軼聞》,提請人們密切關注此類現象;在河南、山東的農民在土地承包后出現了新的生產生活氣象的時候,李準的《一個“精靈”的出現》、李延國的《中國農民大趨勢》就迅速地進行熱情報告。這種積極深入改革開放的前沿,及時描繪改革人物和改革事件的作品一直延續到今天,從不同的題材角度上表現了改革的新進程,為改革開放政策送上了真誠的禮贊。
報告文學在極富個性地全力推進改革開放的同時,也清楚地發現和意識到,改革開放僅有積極的熱情還是不夠的。所以,及時地發現問題和提出警戒,一時間成了報告文學的一個突出話題。例如涵逸針對獨生子女教育問題寫出的《中國的“小皇帝”》,張敏深為中小學教育面臨危機而呼吁進行變革的《神圣憂思錄》,趙瑜面對中國體育觀念偏差和體制存在問題而寫出的《強國夢》、解剖“馬家軍”內情的《馬家軍調查》,麥天樞有感人們感情觀念混亂的《愛河橫流》,賈魯生的《丐幫漂流記》,鄧賢報告云南知青渴望返城事件的《中國知青夢》,何建明反映貧困大學生上學難問題的《落淚是金》、表現教育高考制度弊病的《中國高考報告》及贊美無私的紀檢干部、同時對底層百姓冤屈發出悲憫的《根本利益》、《為了弱者的尊嚴》,王宏甲的《中國新教育風暴》,朱曉軍歌贊一位醫療界反腐女英雄的《天使在作戰》等等作品,迅速形成了后來被人們稱之為“社會問題報告文學”的創作現象,如潮涌漫堤,勢不可當,直至當下。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程和生態文明觀念的生成,人們突然發現,在人類和地球生態的關系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徐剛的《伐木者,醒來!》、岳非丘的《只有一條長江》、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何建明的《共和國告急》、黃宗英的《小木屋》、陳桂棣的《淮河的警告》、哲夫的《黃河、長江生態調查報告》等等呼吁環境生態保護的作品成為吶喊的呼聲,飄蕩在社會的四面八方。報告文學是中國張揚和倡導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念最先鋒、最強勢的文學。
在對現實社會深入觀察思考的時候,作家們突然發現,有些問題表現在當下,其實根子卻和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樣,就很快有對社會生活進行縱深調查的報告文學出現,像大鷹的《志愿軍戰俘紀事》、錢鋼的《唐山大地震》和《海葬》、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殺》、鄧賢的《大國之魂》、麥天舒的《昨天——中英鴉片戰爭紀實》、何建明的《科學大師的名利場》、盧躍剛的《長江三峽——中國的史詩》、金輝的《慟問蒼冥》、陳昌本的《七十個日日夜夜》、張建偉的《大清王朝的最后變革》、王樹增的《遠東朝鮮戰爭》和《長征》等這些被我歸類為“史志性報告文學”的作品。這些作品,看似報告的題材內容和現實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其實,都是在對現實的觀察、感受中對歷史的重新認識和定位,是一種借助歷史內容對于現實的鏡鑒。這些作品使人在重新接觸、審視歷史事件人物的過程中,有了對現實進行變革的訴求。
自然,對于現實的關注,一直是報告文學不變的對象。報告文學對于很多特殊事件、人物的報告同樣曾引起讀者的濃重興趣,如錢鋼描寫杰出科學家鄧稼先科學人生和愛國精神的《核火》,魯光描繪女排姑娘拼搏精神的《中國姑娘》,黃傳會報告“希望工程”救助貧困兒童就學的《中國“希望工程”紀實》,徐剛、何建明記述2003年“非典”事件的《國難》和《北京保衛戰》,徐劍報告青藏鐵路建設背景和意義的《東方哈達》,梅潔從歷史文化角度考察南水北調工程的《大江北去》,陳曉東描繪航天工程的《翱翔太空》,黨益民記錄西藏各公路沿線官兵奉獻精神行為的《用胸膛行走西藏》,趙瑜報告2008年后方救援汶川大地震災難的《晉人援蜀記》,孫大光的《中國申奧親歷記》等等。但凡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總能夠得到報告文學的關注。因此,報告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側影,是人們在新聞之外通過文學渠道獲取社會真實消息并參與審視生活的很好渠道。
30年來,報告文學伴隨著中國社會的起伏、變革一路走來,在復雜多樣的社會環境中很好地展示了自己的個性和力量。同時,報告文學也在這從容迅猛的發展中成熟和改變著自己。
在30年前,報告文學是被圈劃在散文的領域中的,其文學地位輕微,創造成果很少。在解放后的十七年中,很少有專事報告文學創作的作家。可是,自從《哥德巴赫猜想》、《揚眉劍出鞘》、《人妖之間》、《大雁情》等這些轟動一時的報告文學作品發表以來,報告文學的影響力突然升騰,文學的社會地位空前增強,迅速就獲取了同詩歌、小說、散文等文體同等的地位。這是報告文學在30年間取得巨大成績的最顯著標志。
過去,報告文學的形式內容相對比較單一,很多時候是對于某一個具體的人物事件的精簡報告,篇幅也比較短小。這種表現,是同當時的新聞出版傳媒情形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常有人稱報告文學為“輕騎兵”。但是,跟隨著社會發展,報告文學觀察、理解和表達社會生活對象的方法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例如,從全景、宏觀的角度面對題材對象的作品多了,在與歷史的縱深聯系上審視現實的作品多了。因為這種觀察視點和把握方式的改變,作品的篇幅也明顯增大。這其實不僅僅是個表現形式的問題,而是同報告文學承擔的表達內容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如今,像王樹增的《遠東朝鮮戰爭》、徐剛的《國難》、何建明的《國家行動》這樣的作品,在短小的篇幅中幾乎是無法完成的。所以,報告文學在需要承擔重大題材和厚重內容的時候,適時地調整了自己的表達形式,這是一種積極進步的表現。我們不能夠簡單地以篇幅的長短評判作品的價值。所以,報告文學現在不但是“輕騎兵”,還是“集團軍”、“航母艦隊”呢!
一批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家始終抱有的社會獨立精神和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意識,對于社會現實發展的熱情和憂患自覺,是這些年來報告文學創作最值得珍惜的內容。報告文學的生長環境并不是很理想的。它直接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又不斷被新聞紀實欄目擠壓,還要不斷遭受各種約束、誤會,行動起來是非常不自由、不方便的。但是,這些出色的報告文學作家,堅持“行走”在現實社會的大地上。盡管也有退卻和放棄,但畢竟在積極和認真地從事著這項莊嚴的事業,時常有優秀的創作成果奉獻出來。這表現了報告文學不屈的性格和它作為這個時代最有力量的文學的堅毅精神。
在報告文學30年發展的歷程中,也不斷會出現一些問題和使人失望的現象。如借助報告文學的新聞宣傳功能經營名利的現象;不負責任地獵奇甚至編造虛假的事實;片面追求宏大巨制而不認真地提煉素材的傾向;因為寫作艱難,后繼者缺乏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報告文學的聲譽和發展,使人感到憂慮。
報告文學在30年的時間內能夠有如此超常的表現,這在中國文學的歷史上,都是一個特異的現象。我相信,在紛紜復雜的時代生活面前,人們更加渴望對真實的逼近,更加需要對社會的獨立參與和影響。因此,報告文學是可以將時代的需要和讀者的渴望要求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做出迅速、直接的文學表達的很好方式,報告文學今后的發展前途,還將有輝煌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