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是一個風景如畫、歷史悠久的城市,唐代詩人韋應物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滁州西澗》,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所作《醉翁亭記》使滁州、瑯琊山和醉翁亭名傳古今。上個世紀70年代末,滁州市鳳陽縣的“大包干”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在即將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為了了解滁州市文藝界的工作成績,我們采訪了滁州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楊成志。
記者:滁州市文聯舉辦了哪些活動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楊成志:我們與市委宣傳部、滁州日報社共同舉辦了“弘揚農業‘大包干’精神攝影書畫展覽”,通過攝影作品全面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滁州市經濟社會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書畫作品展現了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謳歌了改革開放。另外,還與市委宣傳部、滁州日報社共同舉辦“新跨越·新滁州”征文比賽,以此更好地總結、宣傳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這些活動去年就已經開始策劃了,可以說是宣傳文化系統里面最早的。另外,市文聯還承辦了“金色的田野——安徽省農民畫畫農民作品展”等大型活動,對于擴大文聯的影響起到了很大作用。
記者:從1984年成立至今,滁州市文聯工作得到了哪些發展?
楊成志:改革開放以后,滁州市文聯發展較好,現在有作協、劇協等9個協會和天長市、全椒縣等6個縣級文聯。經過文聯人不懈的努力,文聯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社會上也逐漸認識到了文藝的價值,愿意成為文聯的合作伙伴,每年大概要舉辦一二十項活動。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舉辦了一系列惠民文化活動,特別是舉辦青少年器樂大賽、歌手大賽、書畫大賽等青少年文藝活動,培育了良好的文化生態。為了服務廣大文藝工作者,通過辦雜志、出書畫集、開座談會、建滁州文藝網等多種方式,搭建了文藝創作平臺。特別是經市委市政府批準,設立了滁州市文學藝術獎,對文藝工作者而言,這既是經濟支持,也是政治肯定,更是極大的尊重,調動了他們的創作積極性。
記者:對文聯工作有什么感受?
楊成志:文聯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拿出成績來,整合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繁榮。我覺得應該做到“五抓”和“五出”:抓管理,抓創作,抓活動,抓隊伍,抓服務;出作品,出人才,出影響,出效益,出凝聚力。
記者:滁州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如何結合這種地方特色開展工作?
楊成志:滁州不光有滁州西澗、醉翁亭、吳敬梓、“大包干”,還有極為豐厚的民間文化資源,包括10多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0多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滁州市文聯組織了“滁州畫家畫滁州”文藝活動,并出版了《滁州風情》畫集,既展示了滁州繪畫的藝術水平,也藝術地宣傳了滁州。作為朱元璋故里的一種說唱藝術,鳳陽花鼓從明代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對音樂、曲藝影響很大,2007年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前年和去年連續舉辦了兩屆鳳陽花鼓文化藝術節,鳳陽縣政府很重視,滁州市文聯也很支持他們的工作。鳳畫是鳳陽獨有的一種民間藝術,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形成了“蛇頭,龜背,九尾十八翅,鷹嘴,雞爪,如意冠”的特定程式,《滁州風情》里面就有不少鳳陽鳳畫作品。滁州市文聯在整合文化資源、打造城市名片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記者:近年來,滁州市的民間藝術得到了哪些發展?
楊成志:改革開放30年來,民間文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的鳳陽花鼓是要飯的時候唱的,現在不一樣了,在打鼓、歌唱的同時加入了舞蹈的元素,歌詞也更加貼近時代,旋律也更加歡快。在吳文軍的鳳畫作品里,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大包干”等當代題材也巧妙地得到藝術的表現。近年來,老藝人的技藝得到了整理、保護和宣傳,吳文軍被安徽省文聯評為工藝美術大師,提高了民間文藝工作者的地位和影響,近年來已經有不少年輕人投身這個事業。就鳳畫來說,目前大概有50多人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藝人光靠賣畫即可維持生活。不過,鳳畫市場還有待進一步的擴展,有了市場,才有民間藝術真正的發展。我們2003年成立了民協,文聯和民協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