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股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文藝活動熱潮正在安徽大地如火如荼展開。這次由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廣電局、安徽省文聯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而推出的千場文藝活動,自11月18日啟動,明年1月下旬結束,在三個月的時間里,以“歌頌輝煌歷程,服務科學發展”為主題,省、市、縣三級聯動,推出一批立意高、主題好、展現時代風貌、具有創新精神、具有安徽風格和安徽氣派的文藝作品,幾千名文藝工作者奔赴全省農村、廠礦、部隊、學校、社區,陸續開展文藝專場演出、影視劇和歌曲展播、書畫攝影展覽和文藝論壇等系列活動。
安徽文化建設成就輝煌
作為改革開放的發源地,30年來,安徽省的宣傳文化建設成就非凡,為改革開放的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和輿論支持。
安徽省委宣傳部研究室有關人士向記者介紹,30年來,安徽省的宣傳文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文藝領域,文藝家們深入生活、深入基層,創作了大批精品佳作,舉辦了深受群眾歡迎、富有特色和影響的重大文藝活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在理論研究和宣傳方面,開展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學術研究和應用政策研究與宣傳,開展了大量的社科知識普及活動,努力回答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及時總結在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和獲得的新認識,有力地推動了改革的發展。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廣泛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活動,30年來,先后開展了“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實施群眾精神文明建設“長城計劃”、“萬年青計劃”,開展“大包干”精神、“黃山松”精神、抗洪精神等宣傳教育活動,組織編輯出版道德教育通俗讀物,舉辦全省公民道德建設論壇,推進創建文明城市、文明行業、文明村鎮活動,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不斷得到提升。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方面,大力發展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和軍營文化,積極組織重大節慶和廣場文化活動,開展了經常性的“三下鄉”、“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和文化對口支援活動,組織實施鄉鎮文化站建設“杜鵑花工程”、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2131”工程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一些文藝院團整合了演藝資源,煥發生機;安徽新華發行集團、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和安徽出版集團等文化集團向品牌化和規模化發展,取得明顯的效果,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民營文化產業迅速成長,有的企業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民間演藝團體也迅速發展起來,現在已達1300多家,近年來演出30萬場次以上;以數字化為主的新型文化產業也正在蓬勃發展。文化產業正成為安徽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新亮點。
現在,安徽省正在研究制定加強文化建設的規劃,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大文化建設力度,把安徽由文化資源大省建設成為文化強省。
千場文藝演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在改革開放30周年到來之際,為感恩改革,推動文藝精品的生產和文化惠民的深入開展,安徽省上上下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紀念改革開放文藝活動。記者在安徽采訪幾天,所到之處都能見到紀念改革30周年文藝活動的開展。
安徽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李梅梅向記者介紹,安徽省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文藝活動啟動早,規模大,去年底就開始謀劃。今年5月安徽省委宣傳部出臺了重點文藝項目生產扶持辦法,極大地調動了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圍繞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安徽各地各單位報送了各類選題220件,話劇《萬事根本》、兒童劇《山里的泥鰍》、黃梅戲《二月二龍抬頭》、廬劇《紅杜鵑》、30集廣播劇《潮涌江淮》等9個項目最后被確定為安徽省今年資金扶持重點項目;電影《農民工》、《中國結》、《十八個手印》,電視劇《蒼天厚土》、《新安家族》等7部作品為非資金扶持重點項目。這保證了紀念活動的精品基礎。其中電影《十八個手印》、《農民工》近日入選了國家廣電總局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十部國產推介影片”。
11月,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文化系統各單位,啟動“歌頌輝煌歷程,服務科學發展”——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千場文藝演出活動。在文藝專場演出部分,省話劇院、省京劇院、省黃梅戲劇院將相繼推出兒童劇《山里的泥鰍》、京劇《天地人心》、話劇《萬事根本》和黃梅戲新創現實題材劇目等一批舞臺藝術作品,各地方院團也創作出一批短小精悍、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類、歌舞類、戲曲類節目。省文化廳陸續推出“文化惠民——全省優秀劇目百場巡演”、“和諧新曲——全省小戲折子戲調演”、“我精彩我展示——全省民營文藝團體優秀劇(節)目展演”,省文聯推出了首屆安徽省農民戲劇節等活動。安徽省直和各市縣的文藝表演團體正紛紛深入鄉村、企業、學校、社區、軍營,開展服務群眾的專場演出。在整個活動中,要求每家院團演出不少于10場,每個市演出不少于5場,每個縣演出不少于2場。在影視劇、歌曲展播部分,組織策劃了一批現實題材的影視廣播劇和歌曲創作,播出了新創電視專題片《春滿江淮》、系列廣播劇《潮涌江淮——安徽改革開放30年》;各地各級電臺、電視臺都開設了“每周一歌”,播放“田野的春天”創作征集活動獲獎歌曲,播映反映改革開放30年歷程及鄧小平光輝形象的經典劇目;同時,組織了安徽全省400多個國有電影放映隊,精選部分主旋律電影、農村題材影片,赴基層放映,在每個行政村放映電影不少于1場。書畫展覽和文藝論壇部分,有“農民畫畫農民”展覽、“小崗30年”攝影展、安徽省第16屆攝影藝術展、“黃山魂”徽派版畫研討會、“安徽文藝30年”文藝論壇等,這一部分主要由安徽省文聯及各市美術家、書法家、攝影家協會組織。
自活動啟動以來,除了省級重點活動正陸續開展以外,各地、市、縣的活動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合肥市正拍攝反映30年輝煌成就的長篇電視連續劇《壩上街》,滁州市舉辦了改革開放30周年輝煌成就圖片展,推出廣播劇《十八個手印》、安徽琴書《小崗生死狀》,宣城市舉辦了首屆中華詩文誦讀大賽決賽、皖南花鼓戲調演活動,黃山市組織“黃山全球傳媒攝影大賽作品展”、“畫說黃山”紀念改革開放30年主題畫展……李梅梅說,這次的紀念活動主要的特點就是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千場文藝活動將成為真正的文化惠民活動。
查明哲:萬事根本是以人為本
這幾日,國家話劇院副院長、著名戲劇導演查明哲正在家鄉合肥加班加點忙碌著排練話劇《萬事根本》,這部作為安徽省2008年度重點文藝扶持項目的大型話劇,以上世紀70年代末安徽鳳陽小崗農民敢于沖破舊體制的束縛,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歷史背景,反映了安徽農民“敢為天下先”的偉大壯舉,以及中國共產黨懂民心、順民意,以人為本的偉大思想和博大情懷。該劇將于12月31日在合肥首演。12月5日上午,記者前往安徽省話劇院采訪時,查明哲正在門廳里指導演員對詞。他要求一個女演員一定要把握住當時人物的情感狀態:“‘活著跟你在一塊,死也要跟你在一塊’,這是一個樸實又真誠的誓言,說到這里你一定要動情,要把他說得流淚。只有你動了情,他才會動情,觀眾也才會動情……”記者就話劇《萬事根本》采訪了查明哲導演。
記者:您的作品一般硬朗、厚實、凝重,善于關注人生苦難和人性的掙扎,在尖銳的沖突中給人以撞擊,引人思考。這次《萬事根本》的題材表現的是中國農民因為生存問題的生死選擇。您執導這場戲時有什么樣的考慮?
查明哲:我會繼續在我的藝術創作里面追求硬朗、厚實、凝重,注重對人的靈魂、人格、心靈的刻畫。《萬事根本》表現的歷史事件大家都比較清楚,對情節的理解不存在障礙。我要著重刻畫的是當時的歷史過程中農民的生存狀態、生存環境和他們的喜怒哀樂,刻畫好他們的心理情感歷程、敢為人先的精神歷程:在那樣的環境里,為何會有這種倔強的生命。同時,安徽的農村改革之所以成功,也不僅僅是他們單方面的力量,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順應民心民意,以百姓為萬事根本,改正了自己以前的道路,選擇了改革,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改變了百姓的生活,這也表明了執政黨的偉大。
記者:合肥是您的故鄉。您也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對于改革開放的發源地一定更有感情和體會。
查明哲:對過去安徽農村的改革我曾經有粗略的了解,對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我自然有很深刻的體會。為了導演這個戲,我們劇組到小崗體驗過生活,看過很多資料,在劇本階段我們六易其稿。我們希望能夠真實、準確地把握住當時人們的心態,把握住戲劇所反映的事情最根本的意義,把握住這場改革對中國起的偉大作用。現在,我們國家的改革走向了以人為本,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我國歷史上也曾有過以人為本的思想,但并沒有真正落實過。現在世界上的思想、哲學、藝術發展的潮流都是以人為本。我們今天的改革也朝著這樣的方向。我們的改革落到了這一點,就落到了根上。改革的各種進步最關鍵最根本的是要落實到人的進步上,沒有人的進步,改革就不算成功。現在我們對改革理解更深刻了,改革走到這一步,這是我們的幸事。我覺得很欣慰。
我對家鄉安徽很有感情,這個劇正好是反映安徽的重大題材,能執導它也是我的榮幸。所以我邀請了我熟悉的創作團隊,來幫助我共同排好這部戲。
記者:您在排戲中對演員把握那個時代的情感要求得很細。
查明哲:戲劇是以表演藝術為中心的,宗旨是表現人。我希望這個戲能真實,有當時的情感體驗,有歷史的重量,把30年前的真實演出來。沒有真實的表演,很難表現30年前的那個環境。所以我希望能深入人的內心,能把握泥土里生長出來的情感。
記者:您的作品善于利用舞臺空間,在這個戲中您對舞臺空間又有怎樣的考慮?
查明哲:這次的舞臺空間設計得很大氣。我們力圖在舞臺上反映出淮北大地的面貌,表現出農民與土地緊緊連接在一起的關系。我們用了一個大轉臺,這樣就能符合空間的變換與流動,象征性地去抓歷史的風貌,去表現這片大地。
在戲劇里面,我們還使用了鳳陽花鼓。鳳陽花鼓很有名,使用地方素材和舞蹈音樂,使得戲劇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很生活化。在生活化的同時,我們又與現代戲劇元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王小琮:天地人心是百姓之心
12月5日上午,安徽省京劇院,現代京劇《天地人心》正在連排,安徽省宣傳文化系統的有關人員和專家坐在臺下,導演王小琮則四處走動,從不同角度注視著臺上。這部戲是今年安徽省的重點文藝扶持項目,反映的是30年前安徽一個村的農民為解決吃飯問題,冒死率先進行土地“大包干”的壯舉。談到執導這部重大題材京劇的設想,著名導演王小琮告訴記者,自己是“老三屆”,是從上山下鄉和“文革”中走過來的,當過農民,種過地,對農村熟悉,對這個劇中的歷史事件自然也很熟悉。這個題材的重大意義不用過多闡釋大家也能體會得到。作為導演,他更多考慮的是如何用藝術手法去表現好這個題材,在技術層面上考慮得更多一些,強調不依賴題材重大取勝,而要靠藝術質量來取勝。
對于以前多從事話劇導演的王小琮來說,這部戲是他執導的首部京劇。他認為這是自己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京劇高度的假定性給戲劇提供了非常大的舞臺,自己以前作為話劇導演,就常常借鑒京劇的很多手法。他的上一部獲得廣泛好評的作品、大型原生態方言話劇《郭雙印連他鄉黨》,就大量借用了京劇的一些元素,這次就更是抱著向傳統戲曲學習的態度進行導演。
《天地人心》表現的是離我們并不遙遠的生活,作為現代京劇,既要充分考慮當代觀眾的欣賞心理,又要保留“唱做念打”與“手眼身法步”等戲劇美感。王小琮對京劇等傳統戲曲的程式十分推崇,他認為“唱做念打”與“手眼身法步”等各種程式是京劇的靈魂,是京劇審美形式最主要的構成,在現代京劇里也不能削弱。近幾十年來中國京劇的現代化已經有了很大的成果,像《紅燈記》等,就在音樂唱腔、手眼程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收獲。自己在排戲中力圖充分利用這些經驗,以及近年來京劇新的研究成果。當然,各方面的完美結合還需要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不斷磨合。但傳統戲曲的程式也有不足之處,就是不顧規定情境、規定情節和人物性格,僵在那兒為角兒服務,拖沓,不緊湊,邏輯不強。現在要考慮觀眾的審美欣賞習慣,使戲劇程式不脫離具體情境、情節和人物性格。當然,現代京劇不能為照顧當代觀眾口味而削弱傳統戲曲程式,那樣就僅是話劇加唱了,過分簡單,把京劇的魂給丟了。
目前,《天地人心》正在進一步打磨唱詞、推敲對白,強化京劇特性和歷史的準確性。王小琮說,原來過多著眼于強調農民的改革行動,強調他們與當時政策的沖突,對于來自高層的支持和推動這一方面著力太小,現在要盡量還原歷史的真實,還原歷史環境中人的各種關系的演變,避免簡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