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奧運同樣精彩,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副總導演、北京殘奧會開閉幕式的執行總導演,張繼鋼給全世界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而在幾年前,張繼鋼就以舞蹈作品《千手觀音》的演藝神話讓大江南北記住了這個被海內外眾多學者稱為“舞界奇才”的名字。
張繼鋼12歲開始學習舞蹈,17歲便開始從事舞蹈創作。上世紀80年代初,張繼鋼在山西省歌舞劇院工作,那時他在山西舞蹈界已小有名氣。1986年,張繼鋼的舞蹈作品《母與子》獲全國舞蹈比賽三等獎,那是山西在全國性舞蹈大賽上獲得第一塊獎牌。同年,他的《元宵夜》獲全國首屆民間舞蹈比賽大獎,這部舞劇的靈感來自于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名句,舞蹈配樂則取自山西小調。這部舞劇令他一夜成名。第二年,他與別人合作的大型歌舞《黃河兒女情》在北京首演引起轟動,在這創作中,他把傳統的皮影戲移植到舞蹈中。幾十年來張繼鋼在舞蹈事業上勤奮探索,不斷創新,相繼創作了舞劇《野斑馬》、《一把酸棗》、舞蹈詩《西出陽關》、殘疾人晚會《我的夢》、音樂劇《白蓮》、歌劇《黃河人》、大型音樂舞蹈《一個士兵的日記》、民族音畫《八桂大歌》等許多獲得國際、國內、軍內最高獎的優秀作品。同時,他還創作雜技作品《東方天鵝——芭蕾對手頂》、《女兒紅——女子大跳板》、《扇骨——頂碗》、《翔——軟鋼絲》等30多部。在中國僅有的幾尊國際“金小丑”獎中,就有他的三尊,為我國的雜技藝術做出了重大貢獻。張繼鋼創作的作品并不是最多的,但到現在他的很多作品依然在舞臺上演出,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談到這些成就,張繼鋼說首先得感謝改革開放打開了人們的創作思路:“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們不會用那種嶄新的理念看待民族文化和傳統。是改革開放打開了我們的創作思路,中國人的眼界逐漸擴大,才有了精神與思維的解放。”
2005年春節晚會,讓舞蹈《千手觀音》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5分54秒,誕生一個舞蹈神話。這樣的結局,完全在張繼鋼的意料之中。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排練廳里,他曾反復地向演員們灌輸著“每分每秒都要精彩”的原則。表現舞蹈主題的“千手”,從排練最初一直到進場之前,張繼鋼都極為嚴格地在要求手的動作,不能出錯。5分54秒中,手及手臂一直處于變動狀態。21個人身體緊貼,手與手之間距離還不到1寸,但他們要在1個節拍,相當于1秒鐘內完成每個動作,同時還要保證整齊、統一、漂亮地出手。張繼鋼不止一次地告訴大家,春節晚會可以留下一首歌,一個小品,這次注定要留下一支舞蹈。演出后的轟動印證了他的判斷。張繼鋼帶著《千手觀音》團隊到美國演出時,得到的評價是“世界一流的舞蹈團隊”。當時,張繼鋼用不熟練的手語把這句話翻譯給邰麗華等人時,大家都哭了,這是第一次,殘疾人舞者贏得了世界的認可,而且舞者前面沒有加“殘疾人”三個字。
能在舞蹈上取得這么大的藝術成就,這除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解放,和張繼鋼在藝術上的追求無法分開。他說:“我從事了30多年的藝術創作,在藝術風格的創造上,我堅持三個信念:一是永遠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做到在情理之中,但一定要在人們的意料之外;二是手段要豐富,境界要單純;三是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把演員逼到一個狹窄的空間,在極小的范圍內把想象力發揮到極致。”
改革開放30年來,無論是在經濟實力、政治影響力方面,還是在文化事業的發展上,中國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于一些歷史原因,國際上不了解中國甚至誤解中國的情況仍然存在。“以前去南美訪問,比如墨西哥、巴西,我在好幾個五星級飯店的大堂能夠看到印度的繪畫、日本的文字,卻看不到關于中國的只言片語。對遙遠的東方亞洲,他們通過文化知道了印度、日本,卻不知道中國。我們在世界上可以看到在中國制造的玩具、鞋、帽子、電視機,但中國的文化呢?”張繼鋼說,他到國外訪問時,甚至有一些西方人談起中國時,竟然還以為中國的男人梳著辮子。“大家可能覺得很奇怪,但這是事實。安東尼奧尼有一部電影《中國》,展現的是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中國。跟我年齡差不多的人都經歷過那個時期。那時無論北京還是上海的大街上,人們看到一個外國人,會像盯著一個怪物、一個木樁那樣看,而且目光是那么木訥。城市里到處是穿著黑色、灰色衣服的人,他們的身上落滿灰塵。那個時候人們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是拿撣子打身上的灰塵。不少外國人對中國的認識也就停留在那個時代。”或許正是這些外國人對中國的錯誤印象,讓張繼鋼更加珍惜奧運會給中國的這難得的41天的發言權,如何利用好奧運會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中國,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張繼鋼深感責任重大。
雖然雅典奧運會開幕式藝術家們在體育場內制造的“愛琴海”那種高水平的構思讓張繼鋼和他的同事們感覺不太容易超越,但在2008北京奧運會與殘奧會的文藝表演上,無數的亮點也給世界帶來了震撼:奧運會開幕式“擊缶”的倒計時方式、焰火“大腳印”、來自全世界最優秀的上萬名運動員們共同完成的色彩斑斕的畫卷、閉幕式上的“記憶之樹”,殘奧會開幕式“白玉盤”主舞臺上翻動的“四季”、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聾人手語舞蹈《星星你好》、殘奧會閉幕式上的“草坪”和“紅葉”等,讓全體中國人,包括全世界的華人感到自豪與驕傲,也讓外國人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偉大、和諧。
奧運會、殘奧會的成功舉行,不僅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人創造的視覺奇觀,更讓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國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人性光輝。殘奧會開幕式文藝表演中共有400多名殘疾人文藝工作者參與演出。盲人鋼琴家金元輝在開幕式文藝表演中的《四季》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境界,盲人歌唱家楊海濤演唱的《天域》也十分感人。很多人都還記得,殘奧會的開幕上有個節目叫《永不停跳的舞步》,這個構思最后選擇了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失去一條腿的學芭蕾舞的11歲女孩李月擔任主角,還專門邀請了我國的“芭蕾王子”呂萌,以及來自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100多名演員和她一起表演。對于這個節目,張繼鋼付出了很多努力,最終演出的效果非常好。他說:“全國人民都在關注災區的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我們團隊也不例外。我們通過媒體了解到李月的故事,正好與我們原來的一個節目的創意十分吻合,因此我們對節目進行了適當調整,專門邀請李月來參加。這個角色由李月來擔任最合適。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了我們對災區人民的關心和支持,同時,更使得李月通過殘奧會開幕式演出圓了她的芭蕾夢。聾人、肢殘人、健全人共同完成的這個節目,表達出殘疾人自強不息的堅強理念,以及他們樂觀的人生態度。作為殘奧會開幕式執行總導演,我感覺這臺節目要盡可能感人肺腑,盡可能浪漫、陽光燦爛。解讀生命總有夢想,一切生命都有價值,自強不息這樣的理念,要用快樂的方式來表達。這些就是中華民族整體精神的亮相。”
奧運會后,全球的華人都感到揚眉吐氣,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對中國人微笑了。張繼鋼講過這么一件事情,奧運會后外交部一位副部長曾對他說:“你們是中國的功臣,這四個儀式起到了外交戰線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面對這些贊譽,張繼鋼說,他從來沒有認為這些變化是他們幾個導演實現的。他說:“我們的才華遠遠無法回報生養我們的祖國。只是因為祖國對我們信任,讓我們擔當起這個責任。100多年前,我們被稱為‘東亞病夫’。1908年,有人發出了什么時候中國人能參加奧運會、什么時候中國能在奧運會上獲獎、什么時候中國能舉辦一屆奧運會這樣的疑問。100年以后的中華兒女回答了這一歷史問題。從地理位置上說,中國處于東亞;但從文化上來說,中國文化應該傳播到全世界,在全球的各個角落都應該能聽到中國的音樂,看到中國的舞蹈,享受中國的藝術,通過中國的文化讓外國朋友了解中國、喜歡中國、熱愛中國、向往中國,這就是文化的力量,當這一天到來時,就是我們所期待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文化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