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聲依舊》在1993年央視春晚由毛寧演唱之后,作為這首歌的創作者,陳小奇開始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歌曲蘊藉含蓄的歌詞和典雅清麗的旋律成為他們一致談論的話題。這首歌改變了此前流行音樂留給人們的淺薄庸俗的印象。“流行音樂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它的雅與俗,關鍵看你往里面填充什么。”陳小奇說,“作為一種易于傳唱的音樂形式,流行音樂一旦包容了高雅的情感和文化內涵,就更具誘惑力。”
給流行音樂注入文化內涵,一直是陳小奇所致力的事業。早在1984年,陳小奇受臺灣歌曲《夢駝鈴》的影響,寫了第一首含有古體詩韻味的歌詞《敦煌夢》,結果風靡全國。當時國內有一些詞作家也試著將古體詩寫入歌詞,但顯得古板,缺乏現代氣息,而陳小奇卻能將古詩詞化解,運用得自然天成,典雅精美,空靈含蓄。在流行音樂創作中,陳小奇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把古典意境、現代詩技巧與民族韻味結合在一起。“我想由此改變人們對流行音樂的看法,我想讓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得到社會的認可。”這是陳小奇努力的動力來源。
陳小奇給自己定下目標,又將其實現,這并不是他一廂情愿的選擇,而恰恰是他從自己的個性學識出發,為自己量身選擇的。這種個性學識的養成,首先來自家庭的熏陶。陳小奇的父親曾任普寧縣縣委副書記、縣長,分管文教工作。小時候,父親常常帶小奇去劇團看潮劇,父親自己也寫潮劇,離休后創作了劇本《百里橋》。父親的藏書成為陳小奇文學的啟蒙。那時候,小奇對詩詞很感興趣,他曾對一本撿到的缺了三分之一的《唐詩三百首》愛不釋手。當時這類書籍是禁書,小奇抱著好奇心偷偷看,最終還是被父親發現,將它扔了。憑著對古詩詞的興趣,小奇還學著填詞,因為找不到詞牌,就根據毛澤東詩詞來分析平仄,并摸出了一些規律。后來,全國恢復高考,陳小奇考入中山大學學習中文。中山大學的4年,陳小奇是在文學的世界里度過的。在北島、舒婷等現代詩人的影響下,陳小奇開始創作朦朧詩,并且成為廣東一名有影響的青年詩人。
陳小奇的母親曾擔任普寧縣第一任文化館館長,因此陳小奇從小就與縣里一些文藝人有接觸。高中時,陳小奇加入了宣傳隊,開始接觸揚琴、洞風管、嗩吶、洞簫等樂器,后來還專門學了小提琴。1972年,廣州音樂專科學院(現星海音樂學院)到梅縣招生,陳小奇由于沒有受過專業訓練,與星海音樂學院失之交臂。后來,在中山大學學習期間,他參加了學校的民樂隊,并成為負責人。這些經歷都成為他日后人生道路的鋪墊。
1983年,大學畢業的陳小奇28歲,他被分配到中國唱片公司廣州公司做戲曲編輯。當時港臺歌曲、英文歌曲、日文歌曲風靡全國,這些歌曲的歌詞當時要重新填寫。陳小奇就是從那時起開始從寫詩轉而填詞的。他填詞的處女作《我的吉他》是根據西班牙民歌《致愛麗斯》填寫的。在填詞過程中,陳小奇逐漸找到了感覺,他將詩歌放在一邊,專心于填詞。后來中唱的一批作曲家開始自己創作旋律,旋律出來后,就找陳小奇寫歌詞。
填了好幾年詞后,陳小奇開始作曲。作曲實際上是被逼出來的。當時的作曲人都是“文革”期間出現的,他們的創作風格已經難于適應新形勢;而一些能適應新時期的作曲家都自己寫詞。在這種情況下,小奇不得不加入作曲的行列。“曲作家搶詞作家的飯碗,我也不客氣去搶他們的。”1989年,陳小奇有了自己作詞作曲的第一首歌《明天的杰作》。
傳唱大江南北的《濤聲依舊》是陳小奇自己作詞作曲的第二首歌。對于這首歌,陳小奇在創作時并沒想到日后會如此深入人心,最初只是自己寫著玩,是“游戲之作,文人歌曲”。陳小奇用了兩三個星期寫出來,然后拿去打榜,本希望能上榜一個星期就心滿意足了,結果拿了年終獎,最后還在全國傳開。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廣東流行音樂正值鼎盛時期。當時廣東樂壇有一個創作群體,大家常常聚在一起討論作品,有新歌出來,大家都會一起聽聽,在歌詞、旋律、配器上提提意見,創作氛圍特別好。憑借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到的音樂見解,陳小奇的作品在一系列大賽中連連得獎,他也成為嶺南流行音樂的領軍人物之一。
對于廣東流行音樂的異軍突起,陳小奇認為,其實那是廣東音樂人、歌手、唱片公司以及媒體通力合作、能量長期積累的一次總爆發。上世紀80年代,廣東是中國唯一可以與北京分庭抗禮的音樂重地。1987年廣東電臺設立全國第一家原創歌曲排行榜,1991年廣東流行音樂創作協會成立,廣州唱片業中唱、太平洋、白天鵝、新時代四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卡拉OK時代的來臨以及媒體的支持,造就了當時廣東歌手紅遍全國的大好形勢。
1995年之后,廣東歌壇逐年下滑。歌手、詞曲音樂人都紛紛北上尋覓更好的發展前景,而陳小奇卻留了下來。陳小奇認為,他的創作風格屬“南派”,應該把根扎在嶺南大地,北上反而會被看成異類。他一直認為中國南方、北方的音樂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南方細膩、含蓄、優美,北方大氣、直率、粗獷。江浙民歌吳儂軟語,不適合在黃土高坡上喊,西北的信天游不可能在江南小巷中唱。陳小奇認為,廣東的流行音樂在嶺南這塊土地上生長,就必然帶有嶺南的特色。從這個角度給自己定位,所以他會一直堅持下去。
“一個人堅持自己的創作個性,才有不竭的創作源泉;同樣,一個民族的音樂保持民族特色,才能走向開闊。”將民族音樂的元素融入流行音樂是陳小奇一貫追求的做法。他傾向于在民歌里面尋找養分和靈感。盡管現在許多音樂模仿歐美,但陳小奇始終認為中國的音樂人必須以民族音樂為依靠,通過流行音樂載體把民族音樂元素推出去,并將其發揚光大。學歐美的東西學得再好,就算歌曲在國際上獲獎,也不意味著中國流行音樂走向了世界。只有用民族音樂素材創作出來的作品獲得世界承認,中國流行音樂才真正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