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陸在易能夠為大家傳唱的作品都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創作的,無疑,改革開放后的解放思想給他帶來了充分施展自己才華的空間。縱觀他的作品,從《祖國,慈祥的母親》、《雨后彩虹》、《中國,我可愛的母親》到《我愛這土地》,無不洋溢著從宏大主題中凝練出來的高尚情操,具有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
記者(以下簡稱“記”):《祖國,慈祥的母親》是您在改革開放后創作出來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是表達了人民對祖國深厚情感的歌曲。這首歌沒有按照以往的創作思路,追求高亢激昂,而是采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非常感人。這種變化對您來說是不是一種風險?
陸在易(以下簡稱“陸”):《祖國,慈祥的母親》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我想首先來自于改革開放后創作理念上的思想解放。正是這種思想解放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剛拿到歌詞時,看到第一句“誰不愛自己的母親”,就感到很抓人,很親切。我想,這應該是一首深情而又發自內心的樸素的歌曲,于是我當天就譜了曲。雖然是一首美聲歌曲,但我試圖用通俗的語言、簡練的手法、有起伏的旋律,用傾訴的方式來表現歌曲的情感。
結果,這首歌面世之后,引起了很大反響,特別是張建一在春晚上唱過之后,馬上流傳大江南北,出現了二重唱、混聲合唱、鋼琴獨奏等多種表現形式。而由于它的抒情性,尤其得到海外華人的喜愛,被稱為“跨世紀的深情頌歌”。它的成功來自對真情實感真摯的抒發,也只有改革開放后才能這樣表達自己的情感。
記:您曾經說:“寫作品,在我看來,就好比是說話,因此,首先應是說真話,同時,你要把話說好。”在您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深切感悟到這句話的真切涵義。《雨后彩虹》應該是最直接地反映改革開放的一首歌,也是您追求說真話的真切反映吧?
陸:《雨后彩虹》是1982年創作的。創作之前,我們去蘇州農村采風,在農村看到了改革開放后發生的巨大變化,感覺到中國大地一片復蘇的景象,當時最直接的創作成果是《采桔》和《橋》,《雨后彩虹》是稍后創作出來的。
對于它的創作,我力求有一種很清新的、很美的意境,有一種欣欣向榮的感覺,作品通篇沒有提“黨”、“祖國”這些宏大的字眼,而是把情感寄寓在一種詩化的意境中。有人評價這首歌:“作品以極其抒情的浪漫意境、瑰麗的和聲色彩和清新優美的旋律線條,通過對雨后彩虹——這一藝術意象的音樂抒發,寫出了作曲家心中的美好理想和對改革開放初期的美好憧憬”。我覺得這是比較中肯的評價,也是我在創作時所秉持的理念。
記:您被音樂界稱為“胸懷大愛的音樂詩人”,而這一稱呼在《中國,我可愛的母親》和《我愛這土地》的創作中得到了突出的呈現。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中國,我可愛的母親》,它通篇的歌詞很多用的是方志敏《可愛的中國》這篇文章的詞句。
陸:這首歌是以方志敏不朽的遺囑《可愛的中國》為藍本,這篇文章樸實無華、感人至深,我小時候看就很有觸動。后來,有位詩人朋友給我提了建議,以此為藍本創作一部大型作品,一下子說到我的心里去了。
對于這部作品,我傾注了很多心血。創作時,我把方志敏的照片放到鋼琴架上,每天看著烈士的遺像,感受他的精神。曾經有半個月的時間,我一度處于情緒不能自控的狀態。后來作品中非常有力量的東西,就來源于我當時的感覺。整個創作過程持續了3年的時間。作品從頭到尾,以強烈的第一人稱的口吻,體現了偉大愛國者的靈魂。因為是一篇文章,有一定的戲劇性,我在創作時,在大抒情之中又添加了歌劇宣敘調的寫法,使作品既有抒情性,又有戲劇性。
《我愛這土地》是艾青的詩作,詩人創作這首詩時,是祖國河山破碎的時候,現在再以此創作音樂,我想不能單純去重現歷史,一定要賦予作品新的內容,突出其中中華兒女對祖國的大愛情懷。但作品中仍然保留了原作悲劇性的因素,因為我覺得一個民族要居安思危,才能走得更堅實。
記:聽您的作品,我們從中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韌勁,每聽一次都會有一種不同的感受。您是否認可這種韌勁的存在,您對自己的作品又如何看待?
陸:很感謝你能夠在我的作品中聽出這種感覺,這種韌勁的確存在,它體現了我對音樂的執著和創作時的狀態。為了一種寫作手段的選擇或處理,為了一個樂句、半個樂句、或更小片斷的旋律進行,甚至為了一個音、一個和聲,我會花上無數個時日去反復斟酌、推敲、修改,不達目的絕不罷休。有時好像感覺已經可以了,過數天、過數月,或許又會推翻從來。我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這樣寫出來的。《我愛這土地》、《中國,我可愛的母親》即是最典型的例子。
我對自己所有的作品都不完全滿意。我這樣說,決不是口是心非或帶半點“虛偽”,而是清醒的認識。如果我的某個作品能夠實際達到我癡心追求完美中的八九分程度,那大約應算是我最好的作品了。
記:那么,您是如何看待音樂創作的?在您的創作中,您一以貫之的理念是什么呢?
陸:我常常拿亨德爾的一句話來勉勵自己:“假如我的音樂只能使人感到愉快,那我很遺憾,我的目的是要使人們高尚起來。”古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有點責任心的今人呢!對于一個作曲家來說,要創作使人高尚的音樂。
當然,音樂創作是一項艱苦的個體精神勞動,需要完全沉下心來,不受任何干擾或誘惑,全身心地投入。在藝術創作面前,真誠,始終是第一位的,容不得半點虛假。有質量的音樂創作,從本質上說,即是一個音樂家將長時期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對現實生活深刻感悟化為自己藝術語言的體現。
急功近利,隨波逐流,和對貌似“新穎”或某種“客觀現實”的牽就,是音樂創作的大敵。創造并發揚自己鮮明的個性,在充滿誘惑的世界里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主見,這才是作曲家們應當畢生堅持和努力的。從本質上說,搞藝術其實應是一種由衷的興趣,一種真誠的奉獻。如果把藝術完完全全地作為一種商品,完完全全地作為一種賺錢的途徑或工具,那么,你搞出來的就不是藝術了。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熱情地、由衷地歡迎和鼓勵新作品的誕生,并提倡創作的多元化。但又須防止對有些新作品不切實際地“捧高”,反之,也不應予以一棍子打死。唯一科學的態度,便是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