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幕時,“天鵝”吳正丹收到觀眾獻上的鮮花。
中國的就是世界的——如果沒有切膚之感,你對這種說法的理解一定不會深刻。
去年11月,記者隨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文工團雜技劇《天鵝湖》演出分隊赴俄羅斯演出。該劇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下洛夫哥羅德3座不同城市演出7場,收獲了超乎尋常的轟動。
為什么?《天鵝湖》從劇情到音樂都是俄羅斯文化的傳世瑰寶,就因為表現形式的變化而讓藝術鑒賞水平極高的俄羅斯觀眾如此癡狂嗎?答案源自過程。
雜技與芭蕾“嫁接”——西方名劇融入中國文化的血脈
“沒想到中國人能把《天鵝湖》這樣演?”這是雜技劇《天鵝湖》去年11月22日在莫斯科國家會展中心首場演出后,《莫斯科晚報》刊出的醒目標題。文中說,中國藝術家不可思議地將芭蕾與雜技兩個劇種揉捏,刮起一股“中國式”的藝術風暴。
這場風暴起于2004年——最先提出把芭蕾舞劇《天鵝湖》改編成雜技劇,是原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團長寧根福的主意。當時他的想法很純粹:“借世界名劇的品牌,用雜技的技巧跳出芭蕾舞的美麗!”實現這個想法的最大難題不在于高難度的雜技技巧,而在于如何將五大三粗的雜技演員訓練成婀娜多姿的“天鵝”。當時有人開玩笑:“這可是天才開鑿的藝術苦旅!”
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條路都可能成為傳奇。寧根福首先物色了一個在舞蹈界最具實力的總編導趙明,又將曾在德國皇家芭蕾舞團任過編導的劉軍邀請門下,專門負責雜技演員到芭蕾舞演員的角色轉換。強強聯手,他們很快定下一個改編原則:《天鵝湖》原劇過長,堅決去掉冗長部分,實現跨界超越。
站在當代人的審美門檻前,站在芭蕾舞劇《天鵝湖》知名品牌的肩膀上,編導組60余次挑戰柴可夫斯基的經典音樂,圍繞劇情大膽剪輯拼接,形成了雜技劇所需的《天鵝湖》音樂版本——絕妙的是這個版本與原音樂相比,依然撼人心魄。
舞劇《天鵝湖》的第三幕是王子回到宮廷選美,用雜技表現很難出彩,趙明就將劇情改成王子走進鷹穴,受到各色女妖誘惑。這一神來之筆,既契合了雜技的奇幻色彩,又保持了全劇的酣暢淋漓。
讓俄羅斯觀眾吃驚的是,雜技劇《天鵝湖》奇跡般地將中國雜技藝術的4種表演方式、16項創新技法和《滾環》《草帽》《高蹺飛人》《千手觀音》等8個獲國際金獎的雜技節目融入芭蕾舞之中,“嫁接”出一個“雜技中的芭蕾,芭蕾中的雜技”的全新劇目,其藝術呈現令世界耳目一新。
最具顛覆性的莫過于第二幕“森林湖畔”中四小天鵝的形象——現任團長李亞萍別出心裁地編創出以手代腳蹦跳的“四小青蛙”的華彩舞段,代替了原四小天鵝的表演,并將雜技軟功和芭蕾舞步融合得出神入化。這讓俄羅斯觀眾大呼過癮的同時,又不得不感嘆中國藝術家的超常想象力。
“最險”與“最美”相融——東西方民族藝術在互動中升華
在多數人的固定思維中,雜技就是雜耍,屬于馬戲系列,登不了大雅之堂;芭蕾是高雅藝術,天生是皇家劇院的寵兒。但中國雜技人敢于沖破圍城,去融合和超越這種“天然的高雅”。
2006年,雜技劇《天鵝湖》首次走出國門時,就選擇了莫斯科市的克里姆林宮大劇院,這里是舞劇《天鵝湖》的固定演出場所。演出廣告貼滿大街小巷不久,便引起俄羅斯文藝界的質疑:用雜技表現芭蕾舞劇《天鵝湖》,這可能嗎?隨后,一批俄羅斯藝術家紛紛走進劇院,一睹究竟。結果出現了一張票賣到8000盧布的現象,而芭蕾舞劇《天鵝湖》過去的票價最高只賣到6000盧布一張。
“最美的雜技!”“最驚險的芭蕾!”這是俄羅斯觀眾看完雜技劇《天鵝湖》發出的感嘆。莫斯科一位多年從事芭蕾舞研究的藝術家這樣撰文:“芭蕾舞藝術發展了這么多年,實質性的自我超越不多。中國雜技演員在頭頂和雙肩上單足舞蹈阿拉貝斯180度旋轉,這將俄羅斯芭蕾的唯美風格帶到了全新的境界,我們感謝中國人的創造精神!”
為表達中國雜技藝術家對芭蕾舞事業所作出的貢獻,世界文化遺產俄羅斯基金會主席專門授予該劇主要演員之一的吳正丹“人民最喜愛的優秀演員——烏蘭諾娃獎”。
這個獎項的頒發,既說明俄羅斯文藝界承認了雜技與芭蕾相融合的藝術形式,又顯現了他們勇于吸納東方文化的博大胸懷。
時隔6年,當雜技劇《天鵝湖》再度走進莫斯科時,主辦方把其中的4場演出專門安排在有著7000多座位的國家會展中心,其真實意圖就是想讓更多人欣賞“雜技樣式”的芭蕾舞,并通過觀眾的愿望表達,促進“俄式芭蕾舞”的創新與改革。
演出之前,影響力頗大的俄羅斯電視臺,將吳正丹、魏葆華請去做了一檔現場直播的脫口秀節目,互動的話題很集中:“為什么你們的《天鵝湖》比我們的受歡迎?”“芭蕾舞演員是不是也需要具備雜技演員的功力?”“在肩上和頭上完成高難度芭蕾動作的演員就你們倆人嗎?”當吳正丹告訴他們,在我們團,有一批演員、至少3對搭檔都能像她一樣在任何舞臺公開演出時,主持人很吃驚,他當場呼吁:“我們的芭蕾演員是不是也應該去中國,學點雜技技藝,讓芭蕾舞表演再上一個高度?!?/p>
主持人的呼吁,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俄羅斯人也渴望借雜技劇《天鵝湖》的東風,達到東西方民族藝術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新境界。
文化傳播與經濟效益并舉——雜技劇在國際市場上實現雙贏
連有些外國人都知道,雜技劇《天鵝湖》是廣州軍區政治部文工團雜技隊排演的劇目,多數演員都是體制內的編制,沒有走市場的硬性任務。但作為最先吃螃蟹的藝術團隊,他們走出了一條“人在體制內,演出走市場”的新路,為部隊文工團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雜技劇《天鵝湖》走出國門6年多,已在30多個國家和城市演出了229場,它創造了我國一部單劇在國際市場上演出最多場次的紀錄,也為一個藝術團隊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保證。更可喜的是,國外許多文化公司依然看好雜技劇《天鵝湖》的文化傳播價值,并通過各種渠道邀請該劇出國演出。
雜技劇《天鵝湖》之所以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除了它獨到的藝術形式外,更吸引眼球的是這支藝術團隊,這塊他們多年用心血鑄就的藝術品牌。正如曾分管過該團隊的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吳社洲所言:“人是藝術的本體,因為有了這樣一批忘我追求藝術高度的人,才有了藝術團隊和藝術作品的今天?!?/p>
的確,該團隊在國際上的名氣很大,是因為他們曾3次捧得雜技界最高獎——金小丑獎。他們創作的藝術雜技劇《生命的陽光》,把力量美與技巧美相揉,以一個個“生命的故事”為藝術載體,讓觀眾欣賞到的不是單純的雜技,而是融音樂、舞蹈、舞美、旁白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演出后,同樣讓國外觀眾如醉如癡。
在莫斯科演出期間,駐俄武官楊旭光少將觀看了演出,面對觀眾長時間鼓掌、久久不愿離去的場景,他感慨萬端:“通過你們的精彩表演,讓我真正感受到了藝術沒有國界的力量,讓我品味到了中國藝術家的智慧和創新精神,也讓我看到了一個軍隊團體的藝術水平和演出作風。你們是文化交流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