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秋褲和搟面杖》登陸北京天橋劇場
“生活化的場景,也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量”
音樂劇《秋褲和搟面杖》劇照
歷經主創團隊4年的創作,國產原創音樂劇《秋褲和搟面杖》于10月19日至22日、10月26日至29日登陸北京天橋劇場。它有一個很不像音樂劇的劇名,但是對于這樣一部以母女親情為主線的音樂劇,提煉出秋褲和搟面杖這兩個意象,又很精準。秋褲象征母親對女兒的愛,搟面杖則象征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沖突。
女主人公沐馨懷著舞蹈夢想,從小城市來到北京打拼,工作不穩定,在旅游景區做群舞演員,生活艱辛。母親想讓她回老家過安穩的生活,但她無意于此,經歷了母親進京探望、女兒被逼回家等情節,母女之間最終完成了和解,女兒拉起行李箱重新踏上回北京的路。《秋褲和搟面杖》并不僅是講述一個親情故事,通過兩代人之間的觀念沖突,和沐馨在北京的生活及遭遇,該劇探討了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夢想是否應該堅持等話題,這是當下生活在一線大城市的大多數年輕人都面臨的問題。通過講述沐馨在北京的生活,劇中也塑造了海外歸來的舞蹈編導、推銷員、房產中介等眾多生動的有喜劇色彩的人物群像。
“每個離開家鄉到大城市生活的人,都曾迷茫過。”《秋褲和搟面杖》的導演張文瀟對記者說,該劇用“秋褲”這個意象表達人對生活的選擇,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他曾是一名舞蹈演員,有戴著大頭娃娃在臺上跳舞還被要求保持笑臉的經歷。因為了解這個行業,他將劇中的女主人公設定為夢想有一天跳主角的群舞演員,使觀眾看這個故事時,會覺得它是可信的?!暗覀兤鋵嵅皇侵恢v舞蹈演員,借這個職業,我們是在講所有離開家鄉在外地工作、跟父母有矛盾的人的故事?!?/p>
《秋褲和搟面杖》的制作人薛小寧稱主創團隊是一群有音樂劇理想的人,她和張文瀟、李猛曾在幾年前合作過一部原創音樂劇《新娘快跑》。薛小寧說:“和話劇相比,音樂劇借助音樂,在情感的表達上幅度會更大。音樂劇的音樂和流行樂有很大不同,創作的時候,有很多困難的地方。”整部劇共有16首歌曲,李猛是詞曲創作,他介紹,在一年的音樂創作中,他一共寫了大概七八十首歌曲,最終留下了這16首。其中,有一首母親在打了女兒一巴掌后唱的歌曲,他一共寫了9版。
“一部音樂劇中不同的歌曲有不同功能,有的是交待事件,有的是推進故事,有的是抒情,有的是造勢,所以每首歌風格肯定不一樣,就必須做各種各樣的嘗試?!崩蠲蛯τ浾哒f,音樂劇的音樂,一定要做到是長在故事里的,劇情和音樂不能分割,兩者要契合在一起。
比如,《秋褲和搟面杖》一開場,就是母親在嘮叨女兒,等母親嘮叨完,女兒要開始唱歌了?!八谝痪涞降壮裁?,這個特別重要,如果這個‘點’起得好,觀眾一下子就進入劇情了。”李猛寫的歌詞是“她想說什么就說去吧”。他表示,“如果你聽父母嘮叨時,你心里想的肯定是‘你就嘮叨吧’,這是人的正常反應,所以在劇中就可以這樣寫出來,跟劇情銜接上?!?/p>
李猛和張文瀟共同參與了《秋褲和搟面杖》的編劇。創作從2013年就開始著手了,期間他們構思過其他的故事,花了很長時間寫完劇本后,覺得不滿意,就推倒重來,也經歷過喪失信心的階段。“音樂劇是西方的形式,但我們要講的還是中國的故事,中國人的情感。我們走了很多彎路才明白這個道理?!崩蠲驼f,最初他們構思的故事很大,有關于淘金的,甚至是探討宇宙話題的,后來才發現,講述身邊的生活,以小見大才是正確的創作方式。劇中有一場戲,是群舞演員們在路邊吃烤串,李猛在這個情節處寫了一首歌,他發現,這樣生活化的場景,也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量。
《秋褲和搟面杖》在北京天橋劇場的首輪演出,一共演8場?!吧磉呌凶鲆魳穭〉耐袑ξ艺f,首輪安排這么多場次看起來有點冒險?!毖π幷f,她希望這部原創的音樂劇能靠口碑吸引觀眾,如果只演四場,沒有太多時間讓口碑擴散,“我們想看看用兩周時間能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