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愛樂樂團指揮鄭明勛
為慶祝北京-首爾締結友好城市20周年,北京市邀請首爾愛樂樂團(法人理事樸炫貞)訪華演出。4月21日(星期日)晚19:30首爾愛樂將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舉辦首爾-北京20周年紀念音樂會,世界級大師鄭明勛將擔任其指揮。
首爾愛樂樂團在該場演出中,將演奏《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以及由韓國作曲家陳銀淑創作的體現中韓文化特質的笙簧協奏曲“?u”。
文化交流的盛典
這場演出對于中韓的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25年前隨著中韓兩國建交,兩國締結了不可分割的政治與經濟關系。為了舉辦此次音樂會,北京市調整了國家大劇院的演出檔期,積極配合首爾愛樂的演出。
2007年在韓中建交15周年之際,首爾愛樂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了音樂會,2010年又在第16屆《廣東亞洲音樂節》期間演出,兩次均得到了一致好評。日本《讀者新聞》在首爾愛樂2011年12月的日本巡演后稱:“鄰國有一個世界級愛樂樂團。”
在當世界中心從歐美漸移到亞洲的今天,由韓國指揮家執棒,韓國樂團演奏韓中共同演繹的經典之作,沒有比這臺音樂會更適合紀念首爾-北京20年的友情了。
兩大看點
這場演出有兩大看點:一是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另一個是由作曲界的諾貝爾獎——“格文美爾大獎”得主陳銀淑創作的笙簧協奏曲。
笙是源自中國的樂器,在韓國叫做“笙簧”。 中國公元前就便開始使用笙,韓國從三國時代開始用笙吹奏。新羅圣德王(725年)制造的上院寺銅鐘(國寶36號)與恵恭王(771年)制作的圣德大王新鐘(國寶29號),上面的飛天像都有吹奏笙簧的畫面。世宗文化會館外墻上浮雕的飛天像也是吹奏笙簧的形象。此外,代表朝鮮時代的畫家金弘道的“松下吹笙圖”與“神仙吹笙圖”等,都說明笙簧早已浸透在韓國的歷史文化中。
韓國作曲家陳銀淑與中國演奏家吳巍的合作,頗有些機緣巧合的成分。陳銀淑當時在柏林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聽到出生在上海的演奏家吳巍的吹奏,頓時被他卓越的技巧與美妙的音色吸引,于是在她的作曲生涯中首次為亞洲樂器作曲。
代表著中韓文化共性的笙,在陳銀淑和吳巍的合作下重現光芒。陳吳二人共同探索樂器表達的極致,共同打造了一曲適合吳巍吹奏的曲目。此曲的曲目名稱“?u”與其樂器也十分吻合,“?u”在埃及神話中表示空氣,而笙恰巧是以吹氣吸氣發聲的和聲樂器。
“ ?u”創作于2009年,在日本首演后,陸續在韓、德、英、法等11個國家演奏過。此次是笙協奏曲的中國首演。吳巍獲悉演出演提議后,不惜支付柏林演出的違約金,前來參與國家大劇院的演出。因為吳巍相信,這場演出將成為一個笙演奏家在本土舞臺呈現佳作的絕好機會。
打造韓國文化名片
首爾愛樂希望通過這次演出,鞏固東北亞頂級交響樂團的地位,同時推進進軍中國古典音樂市場的計劃。2011年,首爾愛樂作為亞洲第一個與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G)締結長期錄制發行唱片合同的樂團,每年都要向全世界發行2張專輯。德意志留聲機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也是占有40%全球古典音樂市場份額的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Universal Music GroupInternational, UMGI)旗下的子公司。
2011年首爾愛樂與德意志留聲機錄制發行了德彪西和拉威爾的專輯,隨后是馬勒第一交響曲《泰坦》、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悲愴》等四張唱片,獲得了廣大好評。《留聲機》雜志稱:“首爾愛樂的音色成熟細膩?!?011年發行的兩張唱片銷量皆達一萬,在低迷古典音樂市場取得了不可小覷的成果,愛樂也期待著在中國的發行能引起反響。
駐團作曲家陳銀淑每年春秋兩季都會舉行四次音樂高級講習班,親自教授新人作曲家不僅僅要停留在“體會”現代音樂,而要能滋養韓國的現代音樂界。首爾愛樂也將通過這場演出,探尋中國作曲家參與講習班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