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國內如火如荼的“草根”歌手選秀季再度拉開戰幕。觀眾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些業內人士指出,盡管新秀輩出,但中國距離“流行音樂大國”依然遙遠。
繼去年《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電視綜藝節目走紅后,今年又有《中國夢之聲》、《中國最強音》等一批新節目在全國數十個大中城市展開預賽,而央視主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也備受矚目。
盡管每年通過這些大賽脫穎而出的歌壇新秀不下數十人,但近年來國內流行音樂創作和制作依然乏力,龐大的內需市場與流行音樂的原創能力不成正比。雖然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但流行音樂產品出口在世界范圍的排名依然十分靠后。在我國核心文化產品的進出口統計中,尚沒有流行音樂的單列項,但從聲像制品看,其出口占比也遠落后于印刷品和視覺藝術品等。
前不久,中國和瑞典兩國音樂人在上海展開了一場“產業對話”。作為世界流行樂壇的“后起之秀”,瑞典自1998年起躋身世界音樂出口的前三甲,僅次于美、英兩國。近年來,瑞典音樂人也瞄準了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音樂消費市場,并希望探索與中國音樂人合作的渠道。
“音樂瑞典”文化機構首席執行官伊麗莎白·維德隆德告訴中國同行,瑞典音樂產業取得了一些成果,除了政府制定“天然”的外向型音樂產業政策外,發達的音樂教育體系、公共財政的支撐以及縝密的音樂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都很重要。
伊麗莎白女士說,瑞典的中小學注重從小培養孩子們在音樂領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學校教孩子學習至少一件樂器,不一定是古典樂器,而是電聲類的現代樂器。即使不會演奏,大部分孩子在學校里也慢慢學會了如何去欣賞流行音樂。
音樂節目主持人王昕認為,比照兩國對年輕一代流行音樂素養的培養機制,中國與瑞典相比仍有差距。
除了教育,在中瑞兩國流行音樂創作者眼中,中國流行樂壇的產業化程度還不夠充分。比如,在瑞典已經形成了大規模的詞曲原創者、制作人、MV導演以及硬件設備一流的錄音棚。瑞典目前音樂產業相關從業人員超過10萬,幾乎每9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與音樂產業相關。
中國“國家音樂產業基地”世界音樂傳播平臺負責人楊磊說,僅依靠歌手、樂隊和演出場地提供者三方,很難培育出一條完善的流行音樂產業鏈。
樂評人孫孟晉則認為,一方面中國國內流行音樂產業化的動力仍待激發;另一方面,包括樂團創作等在內,中國音樂人不能過于封閉在“自我”的氛圍中,而是應該進一步融入全球化的藝術趨勢。
包括瑞典音樂人在內的不少海外同行提醒中國音樂界,在培養明星藝人的同時,應著重致力于維護音樂領域的知識產權。“這是鼓勵和保持原創活力的內生動力。”伊麗莎白認為。
一項統計顯示,即將于今年5月在瑞典馬爾默舉行的“2013年歐洲電視網歌唱大賽”,其中有55首來自歐洲各國的參賽歌曲,版權歸屬瑞典音樂人。
國際唱片業聯盟不久前發布報告稱,2012年全球音樂產業的收入為165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了0.3%,盡管增幅仍小,卻是全球音樂產業收入13年來首次迎來增長,且唱主角的“數字音樂”已占產業整體收入的1/3。
一些瑞典音樂人建議,中國若想在流行音樂領域取得領先地位,還需從“數字音樂”的版權保護著手。而這也是不少中國音樂人近年來所奔走呼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