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風云榜20周年論壇舉行 業內人士對流行音樂生存之路各抒己見
昨天,東方風云榜的20周年論壇在上海舉行。今年的主題是“真音樂,真流行”,邀請的嘉賓除了專業音樂人宋柯、沈黎暉、黃舒駿等,亦有為綜藝節目、演唱會、歌手等擔任幕后策劃的人士,如蝦米網CEO王皓,唱吧CEO陳華,以及負責《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等節目網絡營銷的科翼公司創始人鄧翀等專業人士。
在如今的音樂行業,“沒有音樂只有秀”成為無奈的事實。傳統唱片公司大都經歷了實體盜版,初識無線,和互聯網妥協分成,發現“錢被分少了”或者“依然無法依靠一首歌一紅吃三年”,進而繼續尋找出路的歷程。這個出路可能是進一步細分市場,通過跟音樂有關的產業支撐旗下的歌手和音樂人,把音樂像廣告一樣變現,或者實現從數字音樂、無線音樂到現場音樂的轉變等多種方式。而無論出路在哪里,都走得步履維艱。那廂,音樂選秀類節目如火如荼,產出的歌手從電視這個平臺出來又反哺電視,網絡歌手也紛紛聚集人氣和財富,流行和賺錢看上去并不難。當然,傳統唱片產出的未必是好音樂,新渠道產出的也未必糟糕。問題是,選秀、網絡等平臺和傳統唱片業在未來會順利對接,還是繼續分道揚鑣?新平臺為何繁榮,傳統錄音制品的出路又在哪里?帶著這些問題,早報記者采訪了恒大音樂公司董事長宋柯和科翼公司創始人鄧翀。
宋柯:若能解決版權問題,新渠道的利潤可以不要
東方風云榜的論壇經常會出現宋柯的身影,版權則是他長久呼吁的中心。在宋柯看來,一切的核心都在于版權,音樂行業最有價值的永遠應該是有版權的錄音制品,“現在大家都去做音樂節,做唱吧,跑演出,忘記了還有一個利器叫錄音制品。國外的大唱片公司根本不屑于這些小的收入,他們一張唱片如果賣1000萬,凈利潤就是5000萬美元。”
然而事實上在國內,錄音制品遠不能為唱片公司創造那么大的利潤,而選秀和網絡平臺的利潤又那么高,傳統唱片業有否想過與它們尋求更大的合作?宋柯的回答是否定的:“只要解決版權問題,我們可以不需要這些平臺和利潤。我覺得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用APP發行唱片,這樣既能保持音樂的完整和創造性,也能繞開移動這些不讓人信任的平臺。如果一張APP唱片賣30元,某個樂隊在巡演二三十場之后只要能吸引到幾千次下載量,收入就會很可觀。APP針對的是高端的客戶,普通客戶的話包月更現實。現在的問題就是只要有一家免費,收費的音樂下載就很難實現。事實上,現在堅持收費下載的音樂平臺寥寥無幾。”
面對傳統錄音制品行業,宋柯覺得現狀慘淡是因為同行們自己不爭氣,“好比電影公司不會因為想賺藝人的經濟價值而放棄版權價值,唱片公司就會放棄版權價值。音樂的內容方最起碼要拿到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分成才能健康生存,現在只有百分之二三而已。”
鄧翀:選秀、網絡等平臺已能承載歌手成長的全過程
音樂類選秀節目的走紅可以追溯到2005年的“超級女聲”。最近兩三年,隨著《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聲動亞洲》、《中國最強音》等節目的紛紛走紅,音樂類選秀節目呈現多維度的面貌。
鄧翀表示:“《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的產值是幾個億,推出的平安、李代沫、吳莫愁算是去年最耀眼的新人。”在他看來,新人的推出和流行音樂的產業變得前所未有地不依賴傳統唱片業,“英雄不問出處,不是傳統唱片業包裝出來的才是歌手。電視和網絡不僅可以推出好的音樂人,這些平臺一樣能夠得到長久的收益。比如某個選秀出身簽約天娛的藝人,在我們看來他可能已經淡出公眾視野,但他每年依然能為天娛賺500萬(元)。還有那些在唱吧或者YY語音的人,他們收獲的鮮花即使還未貨幣化很快也將實現貨幣化,這就是偶像的價值。”
毫無疑問,電視、網絡以及無線平臺本身已經能夠承載一個音樂人從出道到成名賺錢的全部過程,甚至現在歌手們去互聯網跑通告也越發成為常態。然而,這些由非傳統唱片業打造出來的音樂人的生命力能否長久?鄧翀說:“在打造專業歌手方面天娛可能不夠好,但是燦星就做得不錯。比如那些選秀歌手一旦跟他們簽約,他們就會迅速找唱片公司或者好的詞曲作者幫他們寫歌打造,很快下一輪選秀這些歌手就能唱自己的歌上場。”
在眾多新渠道紛紛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唱片公司能否分得一杯羹?新渠道推出的音樂人是否依然需要傳統唱片業的幫助?用鄧翀的話來說,這些音樂人依然需要唱片公司的打造,但是回饋的大頭必然是推出他們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