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正在取代電視、廣播和唱片,成為當下最為重要的音樂傳播渠道。這是記者從昨天召開的東方風云榜“真音樂真流行”論壇上獲得的信息。由此引發的變革是,任何一首通俗歌曲都將難以實現大范圍流行;分眾化創作或將成為流行樂壇的主流。
這里所說的新媒體,指的是社交媒體、視頻網站和音樂網站。上海科翼傳播公司曾經全程參與了《中國好聲音》的宣傳推廣工作。在昨天的論壇上,其創始人鄧翀披露了推廣過程中的許多幕后細節,稱當時一條重要策略就是把節目內容切割成適合不同類型新媒體的片段,有針對性地投放。鄧翀介紹說,這么做的背景,是新媒體已經形成了一個立體矩陣,把每個人的空余時間包裹在內,比如上班時打開微博,吃飯時打開微信,下班回家后瀏覽視頻網站。
新媒體的傳播力量有多強大?數字可以證明。盡管《中國好聲音》的電視收視率沒有超過當年的“超級女聲”,然而其正片在優酷網上的點擊率卻達到了3.3億次,此外有12家視頻網站購買該節目的版權。另一個例證則來自記者的親身體驗:昨天的百度音樂新歌排行榜上,前10名中有7首歌來自當下正在熱播的節目《我是歌手》,而且都是老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正是新媒體的優勢所在:節目在電視臺播出的同時,這些歌曲在互聯網上的搜索量立刻猛增,這些搜索量將直接轉換成百度MP3的收聽量和播放量。
可以想象,每個新媒體渠道對應和消化的音樂類型都是不一樣的。由此帶來的變化就是,流行音樂中的“流行”二字將被重新定義——或者說,流行度將不再是檢驗通俗歌曲的標準。一手操辦了草莓音樂節的摩登天空唱片公司創始人沈黎暉向記者表示,新媒體已經將音樂受眾切分成很多口味迥異的小眾群體,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某一個群體中很流行的歌手和歌曲,對于另一個群體來說卻是全然陌生的。這個說法得到了音樂制作人李凱的認同。
李凱是一首熱門網絡歌曲《傷不起》的制作人,他坦言當年拿到這首歌時,自己盡管兩年來受到網絡歌曲的“洗腦”,仍然很難接受。最終他想明白了一件事:這首歌的目標受眾是和自己不一樣的另一個群體,那個群體“需要的就是這樣一首歌,有一些網絡的流行語,非常通俗易懂,沒有特別晦澀的字眼,聽兩遍立即要跟唱”。而在為毛阿敏制作專輯《天之大》時,考慮到受眾群體的不同,李凱采用完全不同的一種標準,在很多地方采用了交響樂的形式,甚至借鑒了好萊塢的電影配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