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傳統(tǒng)壓軸曲目《難忘今宵》強勢回歸,李谷一的年輕男高音搭檔令不少人眼前一亮。這個叫做張英席的80后歌唱家在進入大眾視野之前,其實已經(jīng)在歌劇舞臺“身經(jīng)百戰(zhàn)”,曾是美國華盛頓國家歌劇院的簽約演員,也曾多次登臺國家大劇院等國內(nèi)一線劇場,而且他師出名門——多明戈的唯一嫡傳中國弟子。
3月16、17日,張英席將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的原創(chuàng)歌劇《燕子之歌》中出演男一號——歌劇教育家周小燕的愛人張駿祥。
演張駿祥還要更沉一點
《燕子之歌》以我國歌劇教育家周小燕的一生為藍本,講述周先生的藝術(shù)人生。今年已96歲高齡的周小燕的一生可以說見證了一個世紀(jì)的文化變遷。在劇中,張英席的角色張駿祥是上海第一代電影導(dǎo)演,一位英俊風(fēng)度翩翩的藝術(shù)家,同時也是周小燕先生一生的伴侶。
張英席與女高音劉戀搭檔出演,由于青年時期的戲份由另外一組演員負(fù)責(zé),兩人的主要戲份集中在中老年階段。周先生對張英席高大帥氣的形象十分滿意,但認(rèn)為在年齡感的塑造上還需再下工夫。演過《波希米亞人》、《霍夫曼的故事》、《弄臣》、《唐璜》等著名歌劇的張英席雖然舞臺經(jīng)驗豐富,但他自己也承認(rèn)在角色塑造上有局限。“基本上都是‘王子’類的角色,都是和自己同齡甚至比自己年輕的人。”張英席說,“我在努力讓自己更沉一點,不管是聲音還是臺風(fēng)。”
不介意被人拿外表說事
作為一個美聲歌唱家,每一個年齡階段的聲音質(zhì)感都會呈現(xiàn)差異。雖然聲樂是從小練到大的“童子功”,但未滿30歲的男高音歌唱家,聲音還沒有完全成型,在許多角色的塑造方面都有限制,大量的角色只能等待時機更成熟后才能嘗試。30歲是大多數(shù)男高音歌唱家一個從稚嫩走向成熟的“分水嶺”。張英席自己也感到,“一過30歲,確實整個聲音的感覺一下就不一樣了,變得更扎實了。”
在聲音變得“更扎實”前,張英席在歌劇界以“俊美”外形出名,即便如今略略發(fā)福,依然被不少歌劇愛好者稱為“最帥”男高音。“過去對歌劇的要求只要唱得好就行,五六十歲的演員還能演姑娘小伙兒,公主王子都是大胖子。現(xiàn)在時代改變,觀眾對視覺的要求提高,對表演的要求也提高,這給我們這樣的青年演員提供了更多機會。”張英席并不介意他人拿他的外表說事。
而2011年被總政“收編”后,張英席越來越多地作為一個晚會歌手進入大眾視野。張英席說,無論在歌劇界取得多少成績,歌劇始終是一門小眾的藝術(shù)。過去,“跨界”去唱一些通俗的東西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古典音樂圈有不成文的規(guī)矩,不會去走穴、演出,不會去唱通俗流行的東西——其實歌劇演員有很好的聲樂基礎(chǔ),拿起麥克風(fēng)演唱對他們來說很容易。張英席認(rèn)為,從80后的這代開始,更多學(xué)習(xí)古典聲樂的年輕人大可以“放下身段”,“既然具備這些條件,在不影響主業(yè)的前提下,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