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們在演奏武岡絲弦 周芳華 攝
鄧星艾在傳授絲弦技藝 周芳華 攝
湖南絲弦流傳于湖南各地,因用揚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等絲弦樂器伴奏得名,是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兼備、變化多樣的民間說唱表演藝術。其中最有名氣的是常德絲弦,流行于常德沅水、澧水一帶,其是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民歌和時調小曲傳入常德后,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不斷演變、發展而成。
武岡絲弦則別有一番高貴、文雅風味。它同樣具有外來藝術元素,但或許是最早進入湖南的絲弦曲種。
據邵陽市非遺專家覃保來介紹,武岡絲弦源于江南絲竹、宋詞元曲和明代的時曲小調,由宮廷音樂流傳至民間,曲調高雅、旋律優美,唱腔婉轉,素有“仙樂”之稱。武岡絲弦的伴奏樂器主要有二胡、三弦、琵琶、揚琴、月琴、笛簫、班鼓、云板等。它的傳統演唱形式是6至8人各抱一件樂器圍桌而坐。武岡絲弦已有千年歷史,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在武岡廣為流傳。
1月中旬,記者一行前往武岡,意欲探尋武岡絲弦千百年來綿延不絕的奧妙所在。
武岡絲弦的前世今生
武岡位于湘西南部,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公元前179年,始設武岡縣于今市郊七里橋,后置都梁侯國,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武岡絲弦便于這里興起。
武岡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兩條河流穿過小城中央,遠處高山屹立。一陣小雨過后,深冬的古城空氣清新,街上行人密集,車窗外掠過年代久遠的石頭城墻和扎堆的古建筑群。
據《武岡州志》記載,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皇位,使開國元勛和所封藩王在封地安于享樂,不危及皇權,下詔給每個元勛、藩王賜送3000詞曲唱本和300歌伎樂師。公元1424年,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被徙至武岡,武岡成為岷王的世襲封邑。岷王朱楩驕奢風流,好聲色犬馬,喜時調小曲、絲竹之音。他不甘心落為外藩,“欲效九五之尊”。為掩人耳目,他在遷徙武岡時,攜帶了大批雜劇藝人和女樂歌伎。在武岡私建皇宮后,又大張旗鼓派人至蘇杭廣尋女樂歌伶,“王喜絲竹,常歌于庭”,以致武岡城中“歌舞百戲,通宵達旦”。朱王府的樂師歌伎不乏音樂大家,他們將江南絲竹、詞曲、小調與武岡當地流傳的民間音樂糅合,逐漸形成具有武岡地方特色的宮廷音樂。
明代中葉開始,這些宮廷音樂由宮廷和達官貴人庭院傳入民間,在文人雅士與書院學堂中流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眾多藝人將在文人雅士中流行的絲弦樂與當地的山歌、田歌、情歌、巫歌儺舞、小調相結合,產生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武岡絲弦音樂。
明末清初,江南一帶經歷戰亂達半個世紀,江浙大批樂師歌伎追隨南明王朝逃至武岡,隨著南明王朝在武岡的崩潰而流離失所,淪為藝伎,為武岡絲弦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另外,由于戲曲的蓬勃發展,絲弦這類小曲在占領不了大舞臺的情況下,只有在小城、鄉間扎根生存,經民間藝人不斷加工整理,其地方特色也變得越來越濃郁。
清末民初,由于兵匪戰亂,武岡絲弦開始衰落。民國十五年,武岡縣政府部分喜好絲弦的幕僚和文人學士,為振興武岡絲弦,自發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和改造,并開班傳授。在武岡縣政府教育科長、武岡絲弦大師張坦宜和縣財稅局長、武岡絲弦藝人鐘藻的支持下,武岡縣“都梁絲弦委員會”成立,張坦宜、李國珍、鐘藻、游云龍、李小梅、焦裕村、楊瑞祥、張玉如等30多位當時有名氣的武岡絲弦藝人加入,李國珍任會長,并組建了“武岡絲弦演唱隊”。
在“都梁絲弦委員會”成員的努力下,武岡絲弦在民國中期特別是抗戰時期,獲得很大發展。他們利用武岡絲弦在群眾中的影響,宣傳抗日,鼓舞士氣。1948年初,“都梁絲弦委員會”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強行解散并禁止演唱,武岡絲弦一時間弦斷音散。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十分關心和重視武岡絲弦藝術的搶救和發展。
1950年,武岡縣文化館成立以武岡絲弦藝人為骨干的武岡絲弦演唱隊和武岡絲弦藝術挖掘研究小組,武岡縣委、縣政府撥出專項資金,組織專家學者先后4次對武岡絲弦進行挖掘搶救,對李小梅、焦裕村、楊瑞祥、張玉如等武岡絲弦老藝人保留的絲弦音樂曲目進行搶救性錄音錄像,先后編輯出版了《武岡絲弦》、《武岡絲弦音樂》、《武岡絲弦研究》等。
傳承人鄧星艾的傳奇故事
沿著江邊的石板路步行近10分鐘,記者在江邊一棟民居內見到一位老人,他正和一位年輕女子在研究絲弦曲譜。這位老人就是2009年被批準為第一批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岡絲弦傳承人的鄧星艾,旁邊是他的小女兒鄧子鶴,也是絲弦傳承的積極推動者。
鄧星艾今年73歲,個兒不高,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很健談。他原是武岡祁劇團的團長,1995年劇團解散后,他將大部分時間用來研究整理戲曲音樂,除整理武岡絲弦樂譜和收集材料,還創作了很多絲弦作品,均受到好評。如2008年,他的《牧鵝姑娘》代表武岡參加邵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展演。2010年,《搶村官》代表邵陽市參加湖南省首屆農民藝術節,獲得“豐收獎”。
說起武岡絲弦,老人眉飛色舞,談到自己珍藏的手抄絲弦樂譜時,老人言語中透露出無比的喜悅與自豪,他說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武岡絲弦傳承發揚下去。
得知記者的來意,鄧星艾從臥室取了幾本厚厚的筆記本,這是他保存多年的絲弦樂譜手抄本。隨手翻開一本,讓記者很是驚訝,雖然年代太久已經發黃,但里面字跡工整、清晰、干凈,幾乎可與印刷品相媲美。這些珍藏的筆記本上,有摘抄的絲弦樂譜,還有收集的絲弦方面各種材料的剪貼。
鄧星艾說,他接觸武岡絲弦是從記譜開始的。1960年夏天,劇團正在鄉下支援“雙搶”,團里專門把他調回,原來縣里請回了遷居城步的80歲高齡老藝人楊瑞祥,進行挖掘、整理武岡絲弦工作,他那時只有20歲。當時條件簡陋,工作地點設在劇團堂屋過廳內,就在一張乒乓球臺桌上記錄,楊老先生則邊彈邊唱,他負責記譜。在楊老的悉心傳授下,他將楊老演唱、傳授的武岡絲弦音樂曲目一一記錄下來,并掌握了武岡絲弦的演唱與伴奏風格。
根據那次挖掘的情況,武岡縣文化館于1960年10月專門整理成一本《武岡絲弦音樂》,收有小曲24首、絲弦戲5個,共印了300冊。1979年邵陽地區戲工室編印的《武岡絲弦》一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增添了部分曲調。
現在,鄧星艾不顧年老體弱,除了輔導女兒鄧子鶴學習武岡絲弦作曲外,兩人還經常到武岡絲弦傳承基地——武岡市都梁風歌舞團和武岡二中給學員們上課,從理論和演唱兩個方面進行教學,鼓勵青年人學唱絲弦,熟悉民間音樂。
武岡重點保護的文化名片
據武岡非遺中心工作人員曾藝介紹,武岡絲弦和常德絲弦在演奏方式上有很大差異。常德絲弦是在民間流傳。而武岡絲弦從宮廷音樂演變而來,是古時達官貴人聚會時茶前飯后用以打發時間的,普通百姓很難看得到。由于武岡絲弦,過于高雅,缺乏常德絲弦的群眾基礎,曲高和寡,雖經努力搶救扶持,仍一直處于瀕臨失傳的狀況。
1956年普查統計時,絲弦曲牌有400多個、絲弦戲曲目80多個,現在大部分已失傳,保留下來的傳統曲目已不足一半。
為更好地挖掘、整理武岡絲弦曲目,鄧星艾在1960年整理出版的《武岡絲弦音樂》基礎上,又將新收集整理的曲調補充進來,撰寫了一本新的《武岡絲弦曲譜》,共收集曲調246首,這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全的武岡絲弦曲譜。
2006年以來,武岡市文化局積極組織舉辦武岡絲弦演唱人員培訓班,由鄧星艾授課。辦班初始,多數人對武岡絲弦的了解不夠深入,興趣不大。通過培訓學習,排演的節目,一個比一個好,促進了武岡絲弦的普及和傳承。
在武岡絲弦創新和發展上,鄧星艾做了大膽嘗試,取得較好效果。近幾年,他新創作了一系列以“武岡絲弦”曲牌為主的小戲曲,有《金腦殼傳奇》、《牧鵝姑娘》、《鹵菜飄香》、《搶村官》、《“罵”老公》、《武岡是個好地方》、《憶秦娥·穿城游春》等,這些作品在群眾中廣為傳唱,深受歡迎。2010年,鄧星艾受武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委托,義務編寫武岡絲弦音樂教材,并為全市范圍的中小學生作絲弦講座。隨著武岡絲弦的保護、傳承工作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武岡絲弦,社會業余演出團體開始演出武岡絲弦節目,很多大中專藝術院校的畢業生,都以武岡絲弦作為畢業論文素材。
覃保來認為,非遺與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直接表達著武岡地域文化的個性特征、親和力與凝聚力,是武岡人民智慧的結晶。傳承和保護非遺項目武岡絲弦,對增強社會凝聚力、激發人們的創造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邵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所所長譚高榮表示,武岡絲弦保護和傳承工作是一項長期、艱難的工作,盡管面臨一些困難,但還是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成效。絲竹之聲不絕于耳,民間學唱蔚然成風,現已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的、活態的傳承模式,“仙樂”之音,定會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