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藝術報》刊發了李長春同志視察廣州交響樂團時的講話,看后令人振奮。李長春同志的講話從廣闊的領域論述了我國交響音樂發展的關鍵,并由此引發出他對我國民族音樂現狀及發展的關注,對我們文藝工作者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希望。廣東省文化廳最近召開了一次交響音樂、民族音樂創作演出座談會,與會者就李長春同志的講話展開了熱烈討論,并對廣東省今后在交響音樂、民族音樂,特別是粵樂(廣東音樂)的創作、演出等方面的發展提出了見解和努力步驟,聽來同樣令人欣喜。
廣東省的交響音樂發展,特別是最近20年的工作,一直在創新、探索上下功夫,可以用幾個“第一”來描述:1993年成功完成了當年在廣州舉行的全國第一屆指揮比賽現場演奏任務,這是一個地方交響樂團首次擔當此任務;1998年作為一支地方交響樂團首次進北京演出,好評如潮;廣州交響樂團雖是緊接中國交響樂團之后,在全國第二個實行音樂季制的樂團,但卻是第一個在地方團體實行音樂季制的樂團,并一直不間斷堅持到如今;1998年5月2日首個音樂季拉開帷幕,指揮葉詠詩,而葉詠詩后來在2001年3月成為廣州交響樂團第一位音樂總監。這些早期的第一,伴隨著當年樂團“養精兵,精養兵,轉機制,創名團,出人才,出精品”的指導方針,一步步走到現在,成為全國54個有建制的交響樂團的佼佼者。2007年3月,廣東省展開了交響音樂作品征集評獎活動,歷時近3年,共征集交響音樂作品40部,最終評出金、銀、銅獎及優秀獎。參賽作品題材廣泛,標題指向明確,尤其對人文歷史的抒懷和對生活的贊美兩方面內容引人注意,體現出作曲家對社會的高度關注。
其實,我們可以認同這樣一個觀點:就一定范疇而言,以交響音樂為核心的高雅藝術的普及,標志著群眾音樂文化素質的提高。而廣州交響樂團作為廣東人民值得驕傲的一支文藝團體,也在普及方面下了大力氣。除在全國較早實行音樂季制度,還開辟了低票價的“星期日下午茶”交響音樂會、“高雅藝術進校園/社區”交響音樂會、草坪交響音樂會等以低廉的票價(票價人民幣50元和30元),“二沙島戶外音樂季”以免費的舉措,讓廣東的普通百姓走進交響音樂的世界。他們已把介紹交響音樂作品當成了自己的任務。在普及的基礎上,廣州交響樂團作為一支地方樂團,在第二任音樂總監余隆帶領下,進行了廣泛的國際交往,是第一個足跡踏遍世界五大洲的中國交響樂團。
回顧歷史,意在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一個交響樂團的發展,已不僅是藝術領域的事情,它關系到整個社會文化的提升,關系到文化精神的傳播。這一點,歷史的經驗可以說明。
同理,廣東民族樂團,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具有獨立建制的民族音樂專業演出團體。在當前文化生態并不十分有利的環境下,堅持自己的道路,率先在全國的民族樂團中實行音樂季制,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他們堅持音樂廳、音樂會與廣場社區音樂會并舉,白領票價與學生票價共存,由此形成藝術的提高與普及兼顧,經濟效益互補。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廣東民族樂團十分注重演奏本地作曲家新作品,在作品的“推陳出新”、演奏者的“推人出新”方面做了積極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據初步統計,廣東民族樂團每年的新作品演奏,幾乎占全部演奏曲目的近一半,每年新人擔當的重要演出,幾乎占全部演出的1/3。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的統計,我們透過數字,看到的是廣東民族樂團全體人員那種火熱的工作精神。
作為廣東的文藝工作者,我們一直堅信,21世紀,在世界范圍,嶺南音樂尤其粵樂(廣東音樂)將會成為認知廣東地區音樂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并在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的音樂風格,將融貫于廣東地區的交響音樂創作和民族音樂創作中,也將會作為地方音樂在學校中廣為普及。
綜觀我國現階段的民族音樂發展,在民族樂隊組合方式上已逐漸形成了三種模式:
1、歐洲交響樂隊模式。主要表現在大型民樂團、大型民樂作品中。民族樂團的編制參照歐洲交響樂隊的相關樂器編制,也分為四個樂器組,形成吹管樂組、彈撥樂組、打擊樂組、拉弦樂組。有人稱這種模式為“彭修文模式”。
2、民族室內樂隊模式。主要表現在小型的民樂隊、中小型民樂作品中。主要采用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進行組合,組合并無一定框框,但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諸如彈撥樂合奏、絲弦五重奏等典型形式。胡登跳的創作及演奏實踐,在這一模式中具有代表性。
3、現代的多元化樂隊模式。樂隊規模大中小都有,涉及大中小型民樂作品。樂器組合極為自由,古今中外無所不含,有時也加入現代音樂所常用的非樂器音響,如預制電子音響、錄音帶錄制聲音等。同時,在傳統樂器中,還常采用非常規的演奏方法來表現現代作曲技巧。
就民族音樂的發展來看,民樂在創作和演奏方面,越來越注意其極占優勢的音色變化。廣東音樂正是民族音樂這種特點的代表之一,從最早的五架頭就可以看出,五件樂器,五種音色,在傳統曲目中,這五件樂器充分利用了其音色的個性及其分離性來制造矛盾,不斷造成高潮,推動音樂向前發展。
廣東音樂這已有的傳統、多元文化的優勢特征,在上述三種模式中得到了進一步展現。而廣東民族樂團在以往的實踐中,在創作演出的廣東音樂中,也對上述三種模式進行了探索,這為今后發展、創新廣東音樂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
李長春同志的講話之所以令人振奮,是因為他向我們傳達了一個信息:當一個國家從經濟強盛走向文化強盛時,才能表現出這個國家的整體實力。我們從講話的字里行間體會到了這種我國的音樂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