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娛樂圈越來越熱鬧,藝術家卻越來越少;娛樂至死的快速消費品越來越多,堪稱傳世經典的作品卻越來越少。如何讓有品質的文藝與大眾結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讓屬于中國的文藝走向世界,這是擺在文藝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兩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流行音樂大賽”(下稱“金鐘獎”),以“最專業的全民化參與,最大眾的國家級賽事”為宗旨,依托深圳音樂工程,力求在深圳衛視的平臺上,打造“北有青歌賽,南有金鐘獎”的國家音樂賽事大格局。“金鐘獎”在保證專業性的同時,在“大眾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據了解,通過電視和網絡等各種渠道觀看“金鐘獎”比賽的觀眾達到1.6億人次,“金鐘獎”走出殿堂,回歸大眾的努力得到了市場的肯定。
本屆“金鐘獎”在上一屆的基礎上進行了招募面的突破,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10個地面分賽區和11個網絡直通區,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報名。有20萬懷揣音樂夢想的選手加入角逐,“金鐘獎”從而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與時俱進地開設網絡賽區,是“金鐘獎”在新時代主動與大眾相結合的舉措。大賽的男子組和女子組金獎得主都產生于網絡賽區,搭上“網絡時代快車”的“金鐘獎”獲得了最大的回報。
從評選過程來看,“金鐘獎”通過深圳衛視的全國性平臺,從分賽區開始就全程上星播出,將評選過程完整地呈現在全國電視觀眾面前。改變了國家級大獎“關門辦賽”無人知曉的局面。在評委的選擇上,中國音協挑選出國內一流的音樂人分派到各個分賽區,保證各個流派的音樂人都可以得到同等的機會。專家評委們在音協領導的支持下,頂住各方壓力,堅持評選標準,以“尊重音樂、堅持音樂”為核心,使得“金鐘獎”成為了今年“最干凈”的電視選秀比賽。“公開、公平、公正”的比賽,讓所有的評委和選手都得到了尊重,比賽也自然廣受好評。“回歸音樂”,作為今年“金鐘獎”的主體訴求被貫徹到大賽的始終。著名音樂人也是“金鐘獎”評委之一的科爾沁夫盛贊“金鐘獎”是“真正尊重音樂”的比賽。也正因為如此,“金鐘獎”得到了來自國內音樂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被著名音樂家們和各路媒體贊為“中國選秀節目的拐點”。
作為國家級的流行音樂賽事,“回歸音樂”是題中之義,但是, “回歸到什么樣的音樂”才是“金鐘獎”能夠引領中國流行音樂走向世界的最核心問題。音樂家陳彤說:“中國尤其是內地的流行音樂在國際上是邊緣化的。語言障礙是一個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流行音樂理念還很落后。”因而,從2009年“金鐘獎”第一次開門辦賽開始,“金鐘獎”就一直以“國際先進的流行音樂理念”為評判標準,遴選出最具“先進性”、“國際性”的歌手。以國家級大獎的影響力發揮“風向標”的作用,將國際先進的音樂理念在“金鐘獎”的比賽中通過大眾傳媒的平臺進行傳播,強力拉動國內流行音樂的“國際化”步伐。在今年的比賽中,許多唱功不錯但唱法老舊的選手都早早出局,“金鐘獎”向外界傳遞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必須要更新唱法、更新音樂理念,否則,歌手沒有發展前途,中國流行音樂也不能與世界接軌。因此,著名音樂人陳彤盛贊“金鐘獎”“點亮一盞明燈,指引未來的航向”。可以說,本屆“金鐘獎”在成為“選秀拐點”的同時,也成為了“中國流行音樂的拐點”。來自內蒙古的PTS組合將蒙古族的傳統音樂馬頭琴和長調呼麥與說唱嘻哈相結合,在“金鐘獎”舞臺大放異彩,被一眾評委捧為“最有可能走向國際”的選手。王晰、孫琦、劉行格、汪思輝等一批深具個性、聲音辨識度高的選手在大賽中脫穎而出,且深受大眾喜愛,“金鐘獎”為中國流行音樂的未來選拔出了能夠肩負重任的明日之星。
“金鐘獎”專家叫好、觀眾叫座的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國家級大獎與大眾結合的全新之路,值得同類獎項進行思考與研究。(夏楓 郭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