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交通大學—文化部兩岸文化研究基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兩岸文化藍皮書(2013)新聞發布會”在臺北市舉行。與會專家總結了2012年兩岸文化產業合作、交流情況,對今后兩岸文化產業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建言獻策,并正式發布了2013年兩岸文化藍皮書《兩岸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報告(2013)》。
兩岸文化藍皮書指出,兩岸豫劇交流經歷了情系鄉音、春潮涌動、同舟共濟、揚帆遠航四段艱難曲折最終柳暗花明的過程。僅從1990年到2012年,兩岸豫劇交流就有99次,其中大陸到臺灣66次,臺灣到大陸33次,豫劇成了連接兩岸同胞心靈溝通、交往、表達的紐帶。
目前兩岸豫劇都在平穩中發展、在交流中進步,雙方交流頻繁,合作順暢,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就兩岸豫劇交流發展的整體趨勢來看,又有了新的明顯的變化,它體現了兩岸豫劇交流發展的大趨勢。一是兩岸豫劇交流的地域范圍進一步擴大、展示平臺進一步提升。這些交流活動,讓大陸、臺灣及國內外的更多觀眾了解豫劇的發展情況和藝術風采,表明兩岸豫劇交流的空間正在逐步擴大,標志著兩岸豫劇交流已站在了一個更加寬廣的平臺上。二是臺灣豫劇團創作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在過去的20多年里,臺灣豫劇團的劇目生產幾乎全靠大陸。隨著與大陸豫劇交流水平的不斷提高,臺灣豫劇團逐步走出單純的模仿觀摩期,開始起用臺灣本土的編劇、導演、舞美設計等主創人員,提升創作生產能力,具有明顯的本土化傾向。
鑒于兩岸豫劇交流的現狀,為豫劇在臺灣更好地傳播,特提出如下思路:一是大力提升河南豫劇的原創能力;二是不斷加深兩岸豫劇團劇目生產的合作交流;三是將兩岸豫劇交流置于更加寬廣的理論視野之中;四是加強兩岸豫劇聯合走向世界。
同天舉行的還有上海市文廣局、上海交通大學、臺北市文化局、臺灣教育大學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文化部兩岸文化研究基地承辦的“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