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劇照
《白雪公主》劇照
“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天下最美的人?”這不是普通話臺詞或英語臺詞,而是京劇唱腔的念白。
致力于探索京劇實踐教學創新模式的北戲京劇系主任許翠在《白雪公主》創意之初就明確了做這部劇的目的,“《白雪公主》不是給戲迷看的,也不是給大人看的,就是給少年兒童打造的一個看得懂的京劇,讓少年兒童愛看,讓孩子們有兒童的題材可以演。”為此,她做好了接受各方評論甚至批評的準備,“要是看我的版本,千萬別說看不懂京劇,臺詞都是大白話,唱腔有點像現在的歌舞劇、音樂劇,絕不拘泥于傳統京劇的一板一眼。”
新編京劇《白雪公主》是北戲在臺灣兒童京劇《叢林七矮人》的基礎上創排的,全劇弱化了原來童話故事中愛情和復仇的主題,提煉出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之間為了友誼相互犧牲的主線,歌頌了正義、善良、無私的優秀品格。這部用京劇演繹格林童話的《白雪公主》目前已碩果累累:作為北戲建院60周年系列紀念演出之一,2012年7月9日晚,《白雪公主》在京首演,得到了北京市宣傳、文化部門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此后,該劇又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中國木偶劇院、中國劇院、長安大戲院等演出十幾場,場場爆滿,獲得專家肯定和家長好評。該劇還應邀赴我國香港、臺灣地區及法國演出,用豐富多彩的手段立體化地向觀眾傳播京劇知識和京劇藝術特色。在2012年“弘揚北京精神,謳歌偉大時代——北京市優秀劇目展演”中,該劇榮獲北京市教委教學成果獎……
一個人人皆知的童話披上京劇的外衣,是如何征服了萬千家長和孩子們的心,《白雪公主》的舞臺表現手段或許可以幫我們找到答案。
戲一開場,森林中一群可愛的小動物紛紛亮相,小白兔、小鹿、青蛙、烏龜作為串場,從臺上跑到臺下,與小觀眾拉手、轉圈互動,一下子活躍了現場氣氛,吊起了小朋友們的胃口;七個小矮人以矮子功出場,更是吸引了小觀眾的眼球,笑聲四起。七個小矮人經白雪公主許愿長高了之后,每個人有不同的武功表演,跟頭、旋子、肘棒子、鐵門坎,讓觀眾眼花繚亂。演到七個小矮人以重新變回矮子身救下白雪公主時,場下一片歡欣鼓舞。1小時15分鐘的戲讓孩子們坐住了,更看懂了。
作為一個喜劇題材,京劇的唱腔和身段在該劇中不僅未被遮掩,反而更顯不俗。唱功、做功、蹺功、腿功、毯子功、身訓功……集四功五法于一體,王子與刺客之間搏斗的武打場面,扮演小矮人時演員的矮子功、扮演蘋果樹的蹺功,都原汁原味地表現出京劇藝術的精髓。在念白方面,考慮到觀眾年齡層次較低的狀況,該劇大量采用一般觀眾都能聽懂的普通話對白,并加入了互動,讓小朋友參與其中;舞臺設計上,并沒有拘泥于京劇傳統的“一桌二椅”模式,在舞臺上搭建了宮殿、小木屋、森林等多個場景,并配合舞臺燈光和LED屏等先進技術手段,營造出一個現實中的童話世界。
對于學生們的表演,許翠指出:“學生時期的這個階段就是模仿京劇,幾乎沒有創新。但恰恰這個戲可以鍛煉他們內在的潛力,因為沒有模板去框住他,讓學生們快樂地完成創排任務。而且我希望學生們的演出今天跟昨天能有所不同,根據個人獲得的經驗在表情動作上有新的體會。”據悉,整部戲的唱段多達十幾段,包括獨唱、伴唱、合唱等,僅女主角白雪公主就唱了5段,其余則由七個小矮人和串場的小動物來演唱,王子和王后則主要靠念白來表演,劇中的念白并不是韻白,而是沒上韻的京白。作為京劇荀派的傳人,許翠表示:“整部劇改編后,流派不是很突出。白雪公主基本是花旦的流派,帶點荀派的味道,但不是很濃。”
飾演白雪公主的北戲中專三年級的學生逄璦嘉清晰記得,2010年在北戲排演場主演第一部京劇《打焦贊》時,她只有12歲,因為怕出錯當時緊張得不行。學習武旦專業的她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適應白雪公主善良天真的角色要求。“武旦的動作偏硬,許翠老師總告訴我要軟下來,找找天真、無憂無慮的感覺。比如白雪公主看花的時候,要特別快樂、開心,肚子疼就要表演得好像肚子真的特別疼一樣。而在武旦并不擅長的唱功上,老師幾乎是一句一句教我怎么運用氣息和把握聲調。”逄璦嘉回憶道。一年來,《白雪公主》的頻繁上演也讓逄璦嘉不斷成熟,如今15歲的她在舞臺上已經表現得氣定神閑、異常老練。很多領導看完后都夸贊道:“你們的孩子平常看上去慌里慌張的,怎么一上臺看上去都有數、有火候了!”
如今,由于學生畢業,新編京劇《白雪公主》的演員已經換了一批,這讓許翠多少有了些“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感慨。對于《白雪公主》的長遠意義,她預期:“教學相長在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它豐富了京劇系的實踐教學劇目,成功探索出了實踐教學的創新模式,也填補了長期以來少兒觀眾沒有京劇題材劇目觀看、少兒演員沒有京劇少兒題材劇目創作學習和演出的空白。該教學劇目已經具備了長期演出的條件,有了這一品牌節目,就如同在全國設立了眾多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演出實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