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演員,最高興的事兒莫過于排好戲、演好戲。自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實施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以來,演員們有了廣闊的馳騁空間。慶幸的是,我主演的《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獲得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的殊榮。無論是作為中國劇協主席,還是從我個人角度講,我認為,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極大地調動了藝術家的積極性,凝聚了有識之士,推出了優秀藝術人才,為舞臺藝術的長期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畢生鐘愛的事業——京劇,誕生至今已有200多年,追溯京劇藝術的發展史,正是前輩先賢們不斷去蕪存菁、豐富藝術的過程。繼“同光十三絕”之后,進入20世紀,經潘月樵、王瑤卿、楊小樓、“四大名旦”等幾代藝術大師的不懈努力,至20世紀一二十年代京劇成為全國最大的劇種,并逐漸走向巔峰。
回顧過往,我認為應該用科學辯證的態度去看待戲改,簡單地全盤否定或者肯定都不客觀。無可否認,新中國成立前的戲曲舞臺確曾出現了不少低俗、恐怖、為了生計不擇手段招攬觀眾的現象。新中國成立后,從1949年至1966年的17年間,新中國正處于如火如荼的建設階段,在這一時期如何重塑社會理想,建構倫理道德秩序被擺在重要的位置上。在意識形態的變革過程中,戲曲改革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舞臺上低俗丑陋的現象得到清除,起到了弘揚正義、鞭撻丑惡的作用,給觀眾高品位的藝術享受。而此后10年,傳統歷史劇目被趕下劇壇,8出戲一統舞臺,繁榮的表象之下卻切斷了京劇藝術傳承的系統脈絡。無論劇本的創作還是人才的培養都因此停滯不前。隨著一批老藝術家的離世,一大批優秀傳統歷史劇目也被埋葬,這對于京劇藝術乃至整個文藝界都無疑是一次重創。
改革開放后,我們迎來了文藝的春天。“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并舉”政策重新成為引領京劇藝術發展的航標。在寬松、自由、民主、熱烈的氛圍中,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扶持舞臺藝術發展的政策、措施極大地鼓舞了戲劇人、戲曲人,我們終于可以甩開膀子大干一場了。
隨著時代的前進和文化藝術的多元化發展,京劇作為民族戲曲藝術的代表,如何面對今天的觀眾乃至整個時代,亦是我們這代人無法回避且必須認真思索的問題。我認為,在創作上首先要擺正繼承、研究和推陳出新之間的關系,既要摒棄老戲老演的俗套,又切忌“走火入魔”,只顧外包裝而背離戲曲的本體核心。以今天的眼光來審視傳統藝術,精排精演傳承經典老戲,無疑是對京劇傳統表演藝術精華的一種極好展示,而將當代意識與傳統藝術深層契合,亦是另一種探索。在我和上海京劇院共同創作的《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中,都曾就尋找傳統和創新的對接點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在劇目創作過程中既要尊重歷史,給予人物、事件以客觀的歷史定位,又需觀照現實,順應現代觀眾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需求,并能讓觀眾從中受到啟迪和鼓舞,這樣的戲,才能立得住腳。
再者,無論是歷史劇目還是新創劇目,“編、導、演”在創作思路和理念上,還需克服所謂的“高大全”和“三突出”。要善于將來自人性、生活的“源頭活水”引入藝術的“河床”,“發乎于心,外化于行”地刻畫人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地構思創作,多一點人情味,少一點“高大全”,以人性的光輝和生活的真諦來永葆藝術創作的活力。
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成績還在于引導藝術家沉下心來,摒棄浮躁思想,精益求精,創作反映時代精神和國家形象的精品力作。在當下的快節奏時代里,仍有一些浮躁功利、娛樂至上的“雜音”,希望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積極實施,繼續引領創作者專注于藝術,一切從“真、善、美”出發,創作出更多緊扣時代脈搏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