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藥》劇照
看話劇的趣味在于:編導“設局”,觀眾“猜謎”。
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演出的話劇《解藥》,由吳彤編劇、叢林導演,就將“設局”的地點選在一處幽謐的私人會所。而與編導緊密配合,讓觀眾自愿參與游戲、沉醉其中的兩位演員,是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李龍吟、楊佳音。
其實,身體若無中毒癥狀,便不必去尋求解藥消解。按此邏輯,李龍吟飾演的企業家趙天池,匆匆忙忙來找楊佳音飾演的心理醫生李明倫,本身就說明來者中毒不輕,況乃沉疴有年。大老板趙天池的心地,遠不像他的名字那樣清澈透明,因為其功名欲望過重,壓垮了脆弱的血肉之軀,以致隨著事業鼎盛卻慢慢變成“重癥愛無能”。他萬般無奈地對心理醫生訴苦:“我變得對任何人都沒有感情,就連對父母也是一樣冷漠。我不能去愛了,喪失了愛的能力。”
如今的社會,蕓蕓眾生,喪失愛的能力的人,何止只知創業、只會賺錢的趙天池。為了爭奪房屋拆遷費,做兒女的可以讓80多歲的老爸露宿街頭;因為區區小事,同宿舍的高校研究生可以暗中投毒致人死亡。但是,這些問題的“解藥”在哪里呢?當我們不幸喪失了愛的能力,其他一切的優勢,譬如才華的卓越、財產的豐厚、地位的尊崇與名聲的顯赫,又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呢?這就是劇中人趙天池內心的糾結所在,也是我們今天現實生活的癥結所在。
在此,劇作家通過劇中人的遭遇,幽幽地向我們提出一個嚴肅的命題:多少人有愛的能力?是的,我們真的需要認真思考一下,多少人有愛的能力?多少人喪失了愛的能力?多少人渴望恢復愛的能力?與其說趙天池痛不欲生、苦苦尋求的是一劑解藥,倒不如說他急切想要獲得的是一味補藥——他要補強自己羸弱的身心,重新煥發青春活力,像那些健康的普通人一樣去過有情有愛有溫暖有色彩的生活,而不是去過那種冰冷無比、生不如死、猶如僵尸的日子。
話劇《解藥》的魅力在于所述命題的無解。
當一個人缺少知識和技能,盡可以找人輔導,參加各種層次的補習班、進修班,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當一個人缺少經驗和閱歷,則不妨多多參與社會活動、投身各項公共事務,慢慢地積累與成熟。然而,一個人一旦缺少愛的感覺和能力,就很難找到解藥。舞臺上的趙天池是幸運的,他拿到了紅紅綠綠的“解藥”,也喜劇性地獲得了新生,重享人間愛的幸福美好,但是,這顯然只是一種基于戲劇結構完整的舞臺處理,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則難以實現。于是,一場悲劇隨之而來。
悲劇的色彩能讓問題嚴峻,喜劇的情調可令舞臺輕松。悲喜劇的雙重因素和風格,恰好呈現于這樣一部話劇《解藥》。正當大老板趙天池死里逃生地從“重癥愛無能”的疾患中痊愈,而親手治愈他的心理醫生李明倫卻痛苦不堪地選擇自殺身亡。應該說,相對于大老板趙天池的“愛無能”,心理醫生李明倫屬于“愛的能力過剩”,兩者都是病態,也都使當事人不堪。李明倫已是有婦之夫,卻又與情人生子,而身患絕癥的妻子不但不予追究,反倒對其“小妾”及嬰孩呵護有加。這般慘烈的景象,足以讓身為心理醫生的李明倫心理錯亂,以致自裁。
在愛的問題上,正是如此:虧欠為過,過猶不及。
正是:人有隱衷難啟口,世無解藥對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