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京劇演員擂臺賽結束了,而關于比賽和青年京劇演員的話題還在延續。4月19日,北京京劇院在京舉行了第二屆青年京劇演員(北京)擂臺邀請賽總結暨青年京劇演員培養工作座談會。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京劇院有關領導和部分老藝術家、專家學者以及青年京劇演員在會上就京劇藝術傳承發展、青年演員培養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承擔使命 搭建平臺
北京市文化局局長陳冬認為,當今的院團、演員趕上了好時代,應當把握機遇,承擔起振興京劇的光榮使命,振興國粹藝術也是實現中華文化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京劇高水準的代表,北京京劇院理應在京劇振興的進程中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古老的京劇藝術需要在傳承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而創新與發展的動力則來自于深化改革、搞活機制,這樣才能激發藝術家的創造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北京市文化局將給予院團大力支持,為京劇藝術出新人、出新作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北京京劇院院長李恩杰總結了本屆青年京劇演員擂臺邀請賽的成功與不足。北京京劇院通過舉辦比賽,最大的收獲是摸索出了一套培養青年演員的有效模式,即把青年演員按照藝術上的成熟程度和在各種比賽中的獲獎情況分為4個梯隊,有針對性地加以鍛煉和扶持,提升演員的綜合素質;同時注重市場效益,爭取觀眾與社會的認可,唯有如此,京劇的傳承才有意義。以往重視不足的行當(如小生)中,有不少優秀演員通過擂臺賽涌現出來,院團將加大對這些演員的培養力度,進一步壯大青年演員隊伍。當然,劇院也通過擂臺賽發現了自身的一些問題,如賽事整體運作水平還有待提高,演出宣傳、動員更多的觀眾進劇場等工作尚需加強,樂隊與演員的默契仍需磨合等。
北京市委宣傳部文化處的楊建英表示,作為主管部門,他們將盡力保護好擂臺邀請賽這一品牌,為劇院提供政策支持,并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北京京劇院的品牌影響力。
珍惜機會 心懷感恩
參加本屆擂臺邀請賽并獲獎的青年花旦演員王岳凌對比賽滿懷感激,她說通過排演參賽大戲,自己的業務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比賽給了她在長安大戲院挑梁唱大戲的機會,使得更多的觀眾熟悉并認可了她。她表示一定會珍惜機會,好好演戲,不辜負院團領導的期望。
參加過首屆擂臺邀請賽并獲獎的青年老生演員張建峰同樣心懷感恩,他說,通過參加比賽,不僅獲得了向觀眾展示、與同仁交流的機會,并且還得到諸多專家評委和觀眾評委的點評、反饋,這些意見和建議讓青年演員受用終生。正是多次參加包括青年京劇演員擂臺賽在內的各種比賽的經歷和舞臺實踐的積累,才賦予他能力和信心在今年舉辦每月演出一部、連推10部大戲的“奚韻流長——張建峰每月一劇傳承年”活動。
本屆擂臺邀請賽在小生行當脫穎而出的劉明哲說:“我想提議院里多重視我們小生行當,因為幾乎每出大戲都有小生參演。”他坦言,參賽唱大戲對他來說是個挑戰,也是個激勵,在排演過程中收獲很多。“這次演《群英會》讓我有了心氣兒,以后我還想再主演些別的戲,因為年輕,還有努力和成長的空間,爭取以后參加全國規模的比賽,不辜負領導對我的期望。”
諄諄教誨 獎掖后進
多位京劇界的前輩藝術家參加了本次座談會。他們當中有的已告別舞臺,有的仍活躍在演出一線,懷著對京劇的熱愛在幕后臺前耕耘,深感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責任重大。他們充分肯定北京京劇院領導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以及擂臺邀請賽在發掘和培養青年演員方面取得的成績。他們對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因而從多個層面加以指點,并對院團如何培養新人提出意見、建議。
在藝術上,譚派名家譚孝曾提出,藝術“規范化”勢在必行,北京京劇院在全國具有導向作用,演出的任何一個細節都絕不可輕率。程派教育家李文敏對此表示贊同,并補充說服裝、道具也要認真對待,不能出錯;青年演員要緊抓基本功并多向老師請教,切不可只憑看錄像、聽錄音自學,草草了事。張派名家薛亞萍要求青年演員加強文化修養,以便深入理解、刻畫人物。
在藝德上,京劇作曲家朱紹玉告誡演員及樂隊,要對藝術認真負責,即便是“下手活兒”也不可大意。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張關正提醒青年演員要時刻保持低調、擺正心態,看清掌聲中的水分,實力高于榮譽才能有大作為。丑角名家黃德華倡議演員要愛團如家,團結協作,家和才能萬事興,這一提法也獲得了李恩杰以及多位老藝術家的強烈共鳴。
在演員、劇目的統籌安排上,馬派名家安云武提醒院團,許多尚不知名的演員實際已具有很高水準,對這樣的“苗子”應給予重視和培養;排演名劇要慎重,“派活兒”要格外小心。旦行名宿閻桂祥建議,演員應認真考量自身,認清自己的位置和擅演的角色。
在青年演員的宣傳推廣上,荀派名家孫毓敏系統地提出了4點策略,即分期分批推出、利用比賽形式、動員引導觀眾、持續全面進行,這樣才能把宣傳做得切實有效。她同時指出,配角演員也在兢兢業業地演戲,劇院應考慮為他們設立獎項。
81歲高齡的鈕鏢基于對中國京劇史的研究,站在文化發展戰略的高度,論述了京劇傳承發展的重要意義和新一代演員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使得本次座談會的議題得到了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