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晃從藝60年,心得頗多
第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藝術論壇于昨日下午在馬蘭花劇場舉行,論壇以《戲劇理想和戲劇人生》為主題,邀請第2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特殊貢獻獎得主焦晃主講,他向聽眾娓娓講述自己從藝六十年來的創作演出、心路歷程。
本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論壇為第2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頒獎系列活動之一,獲得本屆“白玉蘭戲劇獎”的演員們與上海的藝術愛好者們參加了論壇。
論壇上,焦晃從他的初中時代開始,講述了自己的戲劇人生歷程。當時還是個頑皮孩子的他,因為一次在班上念課文,被老師發現了他的潛力,于是推薦他去學校社團演戲。從此,焦晃踏上了戲劇之路,開始了“莊重的舞臺藝術生涯”。
高中畢業后焦晃考入上海戲劇學院。“這些年,很多人以為我是北京演員,其實我出自上海戲劇學院。”焦晃對上戲、對上海充滿感情。確實,上戲的學習生涯確定了焦晃的藝術審美準則。
焦晃曾受教于前蘇聯專家葉·康·列普科普斯卡婭,至今記得第一天上課時,列普科普斯卡婭就送給學生們一堆巨大的積木,讓大家展開想象做游戲。這讓他感悟到:“演戲不為觀眾而存在,要為對手存在;就像小孩玩積木做游戲,他們是多么的真誠啊。”
從藝六十年,焦晃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戲劇理想。“既然要干這個事,就要負責任。當年我考戲劇學院時,就有人問我什么是戲劇。幾十年后,我才知道戲劇是人們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要感召人們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世界;戲劇也是一面鏡子,讓人更清醒地認識生活和自己,去掉盲目性,激發自覺性。”
因主演莎士比亞的《無事生非》和《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焦晃贏得了“莎劇王子”的美譽。焦晃說,他尤其鐘愛莎士比亞戲劇,認為莎劇有一種特殊的形式美。2012年,焦晃再次將《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搬上舞臺,論壇上,他還翻出該劇的宣傳單頁,朗讀起親筆寫的前言。
對于舞臺,焦晃依然充滿期望,年過古稀的他感慨:“在有生之年希望再演上一兩個戲,若不演戲,快樂也就沒有了。”
最后,焦晃對獲得本屆“白玉蘭戲劇獎”的年輕演員說:“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安心在舞臺,希望你們能夠有更多創作。”